银行员工违规销售

搜索文档
私募投资案例故事:银行员工“飞单”卖私募基金,损失谁买单?
搜狐财经· 2025-05-24 12:54
案例概述 - 八旬老人老李在银行客户经理老刁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非银行代销的私募基金产品,最终亏损99万余元 [1][2][3] - 该私募基金因底层资产违约导致净值暴跌,老李赎回后损失惨重 [3] - 监管部门调查发现约20名中老年客户通过老刁购买同款产品,银行因未尽审慎监管义务被处罚 [6] - 法院最终判决银行赔偿老李39万余元,认定双方均有过错 [12] 违规销售行为分析 - 银行客户经理在工作场所及工作时间违规销售非本行代销私募基金,并利用银行设备协助操作 [7] - 销售人员使用"保本""高利息""内部消息"等话术诱导客户,且未明确告知产品风险属性 [2][13] - 银行对员工行为监管缺失,未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销售 [7][8] 法律判决依据 - 银行因管理疏漏与客户损失存在因果关系,需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8] - 客户自身存在过失:缺乏风险意识、忽视业务流程异常、未关注"保密"等异常提示 [9] - 法院按过错比例划分责任,银行承担部分赔偿而非全额 [12] 投资者保护建议 - 资质核验:查验产品编码、代销文件,通过"中国理财网"验证正规性 [13] - 话术识别:警惕"保本保息""银行兜底"等违规承诺,注意收益率异常(如年化9%以上)的产品 [13] - 交易安全:确认资金流向银行托管账户,合同需加盖公章并标注"代销"字样 [13] - 证据留存:保存双录资料、微信记录、宣传材料等电子证据,必要时公证 [13] 行业监管要点 - 私募基金不得公开宣传,需符合合格投资者门槛要求 [13] - 金融机构应加强员工行为管理,防止"飞单"等违规销售 [6][7] - 监管部门对机构失职行为可实施处罚,但投资者也需自担部分责任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