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ROE

搜索文档
银行业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价值重估进行中,股息和ROE并重
民生证券· 2025-06-24 15:35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年银行板块基本面底部已现,股息仍具吸引力,景气重要性提升,投资建议关注景气和红利两条主线 [5][61] 基本面底部已现 25Q1营收利润增速转负,不良拨覆走低 - 25Q1累计营收、拨备前利润、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1.7%、-2.2%、-1.2%,增速较24年分别-1.8pct、-1.5pct、-3.5pct [14] - 25Q1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23%、238%,较2024分别-0.01pct、-2.1pct,拨备覆盖率持续4个季度走低 [14] 25Q1扩张增速企稳,利息净收入少减 - 25Q1末贷款同比增速+7.8%,较24年同比增速下降0.1pct,增速逐季下行趋势放缓并企稳 [20] - 24年累计净利息收入同比-2.1%,降幅较24Q1 - 3缩小1.1pct;25Q1累计净利息收入同比-1.7%,降幅较24年缩小0.4pct [20] - 24年净息差1.53%,较24H1下降3BP,下降幅度收窄,息差有望企稳 [20] 25Q1中收降幅收窄、其他非息收入增速转负 - 24年累计中收同比-9.4%,降幅较24Q1 - 3收窄1.4pct;25Q1同比-0.7%,降幅较24年收窄8.7pct,25年有望转正 [23] - 24年累计其他非息收入同比25.8%,增速较24Q1 - 3提升0.2pct;25Q1同比-3.2%,增速较24年下降29.0pct,25年贡献或有波动 [23] 不良率持续走低,前瞻性指标略有波动 - 24年末、25Q1末不良率分别为1.24%、1.23%,均较上一季度末-1BP;24年不良贷款生成率为0.68%,较24H1下降1BP;24年末逾期90 + /不良贷款为73.8%,较24H1末提升3.6pct [30] - 24年末关注率、逾期率分别为1.71%、1.41%,较24H1分别-1BP、+1BP,后续潜在风险暴露需关注 [30] 25Q1拨备水平下滑,减值损失同比少减 - 25Q1末拨备覆盖率238%,较24年末-2pct;24年末、25Q1末拨贷比分别为2.98%、2.93%,分别较上季度末-6BP、-4BP [33] - 25Q1末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速-2.4%,较24年末+3.6pct,自24Q3以来减值损失降幅呈收窄趋势 [33] 股息仍具吸引力 现金分红比例提升 - 部分银行现金分红有持续提升、相对稳定、边际显著提升三种特征,如招商银行持续提升,国有大行相对稳定,西安银行等边际显著提升 [37] - 2024分红比例绝对值最高的是招商银行34.0%、沪农商行33.9%、苏州银行32.5%;提升最多的是郑州银行9.7%、西安银行17.4%、宁波银行21.9% [38] 高股息价值凸显 - 红利范围从国有大行向部分中小行扩大,国有大行估值中等偏低有投资价值,股份行估值低股息率高适合稳健投资,部分中小行兼具低估值和分红稳定特征,成长动力充足 [43] 景气重要性提升 城农商行营收利润景气度高 - 25Q1营收同比增速最高的是常熟银行+10.0%、青岛银行+9.7%等;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的是杭州银行+17.3%、齐鲁银行+16.5%等,城农商行景气度高 [46] 哪些个股表现超预期 - 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边际向好的有民生银行、郑州银行等;不良率降低、拨备覆盖率提升的有西安银行、江苏银行等,城商行表现超预期比例更高 [48] 重视ROE相对领先的个体 - 2024年ROE算数平均值为10.2%,11%以上的有14家,前5的是成都银行17.8%、杭州银行16.0%等,ROE和股息率高的标的易获机构青睐 [54] 投资建议 - 25年银行板块营收增速有望企稳,估值修复空间或打开,建议关注两条主线:景气方面关注山东的青岛银行、齐鲁银行等;红利方面关注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 [61]
银行的“七宗罪”
雪球· 2025-06-22 10:16
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 银行是极好的商业模式,股价历史高位但估值历史低位,盈利能力强[3] - 历史上众多商业巨擘最终都选择银行业,如美第奇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等[3] - 巴菲特长期持有银行股,富国银行等持有时间最长[3] - 银行是长周期行业,上行周期可长达十年,中国银行业自1992年以来只经历1.5个周期[3] 银行与经济周期关系 - 银行业本质是坏账处理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完全同步[4] - 过去30年中国银行业仅发生两次坏账周期:90年代和2011年后[4] - 90年代坏账处理采用"西医手术"方式,2011年后采用"中医调理"方式[5] - 当前银行业不良率1.8%、拨备率190%、偏离率79%,坏账周期已近尾声[5] 银行净息差(NIM)分析 - 当前中国银行业NIM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二季度仅2.06%[7] -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银行业NIM在全球180多个国家中倒数第19位[7] - 中国有4000多家银行,NIM若继续下降将威胁金融安全[7] - 2021年预测NIM不会跌破2%,但实际已跌破1.6%[8] 银行盈利前景 - 银行净利润=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非息收入-费用-减值损失[8] - 生息资产规模扩张至少等于名义GDP增速[9] - 坏账处理完毕后,拨备可反哺利润,ROE有望提升至15-20%[10] - 2021年优质银行利润增速超20%,六大行超10%[11] 银行估值空间 - 2021年优质银行PE仅10倍,六大行PE不到4.5倍[11] - 假设六大行ROE为12%,PB从0.5倍升至1倍,两年半空间可达181%[12] - 银行周期一旦启动,1倍PB和10倍PE可能只是开始[13] - 历史上银行坏账处理完毕后估值提升十几倍[13] 银行投资时机 - 价值修复需要现象被逐步观察到,基本面站在银行这边[15] - 银行具备短期爆发潜力,历史上曾有两次50%的短期涨幅[17] - 银行总市值10万亿但自由流通市值仅3万亿,弹性被低估[18] - 机构对银行配置处于历史低位仅4%,存在巨大配置空间[19] 银行投资策略 - 银行是同质性强的行业,上市40家银行都是TOP1%[22] - 其他银行估值修复空间可能大于招行、宁波等领先银行[23] - 银行是整体性机会,不同区域银行处于不同阶段可轮换操作[24] - 投资应关注"值不值"而非简单看"好不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