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净息差

搜索文档
中原银行VS郑州银行:河南两大城商行的PK
数说者· 2025-07-31 07:31
出身对比 - 中原银行由河南省内除郑州外16个地级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成立,属于省级城商行,行政级别为厅局级 [1] - 郑州银行前身为1996年组建的郑州合作银行,属于市级城商行,行政级别可能为处级 [1] 资本市场 - 郑州银行于2015年在香港上市(6196.HK),2018年在深交所上市(002936.SZ),实现"A+H"两地上市 [2] - 中原银行于2017年在香港上市(1216.HK),目前尚未在A股上市 [3] 区域分布 - 中原银行成立时即实现河南省内分支机构全覆盖 [4] - 郑州银行起家于郑州市,目前尚未覆盖三门峡和焦作两市 [4] 子公司情况 - 中原银行拥有2家金融租赁子公司和13家村镇银行,以及1家消费金融公司 [5][6] - 郑州银行拥有1家金融租赁子公司和7家村镇银行,无消费金融子公司 [5][6] 人员情况 - 2024年末中原银行员工总数20,987人,其中银行本部18,296人 [7] - 2024年末郑州银行员工总数6,180人,其中银行本部5,623人,硕士以上1,360人 [7] - 中原银行员工规模是郑州银行的3.4倍 [8] 主要财务指标(2024年) - 中原银行总资产13,647.29亿元,是郑州银行(6,763.65亿元)的2倍 [10] - 中原银行营业收入260.19亿元,归母净利润34.46亿元,均为郑州银行的2倍左右 [10] - 郑州银行贷款总额占总资产比(57.32%)高于中原银行(52.35%) [10] - 郑州银行净息差1.72%高于中原银行的1.61% [10] - 郑州银行不良贷款率1.79%低于中原银行的2.02% [10][11] - 郑州银行拨备覆盖率182.99%高于中原银行的155.03% [10][11] 长周期规模指标 - 近十年中原银行总资产规模始终高于郑州银行,主要通过合并实现增长 [12] - 2022年中原银行合并3家银行后总资产达1.33万亿元,郑州银行同期为5,915.14亿元 [12] - 2023-2024年中原银行总资产增速(1.49%、1.39%)低于郑州银行(6.63%、7.24%) [12] 收入与利润 - 两家银行营业收入均高度依赖利息净收入,占比超过80% [18] - 近十年净息差持续下降,中原银行从2015年3.95%降至2024年1.61% [20] - 郑州银行2019年前净利润高于中原银行,2020年后被反超 [16] - 2022年后郑州银行连续三年净利润负增长,与中原银行差距扩大 [16] 资产质量 - 两家银行不良率均高于全国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5%) [11] - 逾期贷款率显著高于不良率,2024年末中原银行4.09%、郑州银行5.04% [29] - 拨备覆盖率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约190%) [25] - 郑州银行资产质量略优于中原银行 [11][26] 经营效率 - 中原银行人均效益不及郑州银行 [11] - 2024年中原银行业务及管理费99.10亿元,是郑州银行的2.66倍 [28] - 中原银行成本收入比大幅高于郑州银行 [31]
下降!5年期存款平均利率为1.5%
中国经营报· 2025-07-24 15:51
存款利率下降趋势 - 2025年6月1年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为1.287%,环比下降5.2BP,5年期平均利率为1.538%,环比下降3.5BP [1] - 3个月期平均利率降至0.949%(环比降5.5BP),6个月期降至1.156%(环比降5.6BP),2年期降至1.372%(环比降5.6BP),3年期降至1.695%(环比降1.6BP) [2] - 5年期平均利率较2024年6月的2.433%下降约1个百分点,某国有银行5年期利率已调至1.3% [2] 银行利率调整动态 - 六大国有银行于5月20日同步下调利率,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首次跌破1%,股份制银行随后跟进 [3] - 中小银行6月加入调整行列,国有银行3年期利率为1.55%,未来可能进一步下调但时间未定 [2][3] - 长期存款利率下调空间更大,因压降付息成本效果更显著 [3] 结构性存款表现 - 2025年6月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中间收益率1.78%(环比降7BP),最高收益率2.14%(环比降11BP),期限延长至103天(环比增13天) [4] - 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最高收益率1.99%(环比降19BP),股份制银行为2.15%(环比降8BP),城商行为2.17%(环比降8BP),外资银行为4.34%(环比降1BP) [4] - 挂钩汇率的结构性存款中间收益率降幅最大(环比降24BP至1.77%),挂钩指数/基金/股票的产品最高收益率环比上升8BP至5.40% [5] 行业驱动因素 - LPR持续走低导致银行净息差压力加大,存款利率下行或成中长期趋势 [3] - 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推动银行调整负债成本,中小银行跟随大行步伐下调利率 [3]
七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维持不变,经济运行稳健政策观望期持续
搜狐财经· 2025-07-22 08:43
LPR保持稳定详情 - 2025年7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维持不变,1年期LPR为3 0%,5年期以上LPR为3 5%,与6月持平 [1] - 延续了2025年6月下调后的利率水平,6月两期限LPR各降10个基点 [1] 市场预期一致 - 多数机构与分析师此前预测7月LPR"大概率不变",主要因政策利率未调整且经济数据回暖削弱降息紧迫性 [2] LPR不变的核心原因 - LPR锚定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在7月未调整,报价基础稳固 [2] - 逆回购操作利率(1 40%)同样维持不变,制约LPR下行空间 [2] - 6月LPR刚经历下调(1年/5年期各降10基点),效果需时间传导至实体经济 [3] - 上半年GDP增速5 3%超预期,消费贡献率达62%,短期加码降息必要性降低 [3] - 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低位(1 54%),主动压缩利差动力不足 [4] - 5月企业贷款利率已低至3 2%,房贷利率降至3 1%,进一步压降空间有限 [4] - 美联储利率维持高位(4 25%-4 50%),中美利差压力制约国内降息节奏 [5] - 稳定人民币汇率需求增强 [5] 对房贷与经济的实际影响 - 7月全国首套房主流利率平均3 90%,二套房4 81%,较去年同期下降45/25基点 [6] - 深圳首套房贷利率为3 15%,二套3 55%(特殊区域3 35%) [6] - 以100万元30年期贷款为例,6月LPR下调后月供减少54 32元,总利息省1 96万元 [7] - 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为"LPR-30基点",部分借款人月供省469元 [8] - 当前企业新发放贷款利率约3 2%,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未现急迫性下滑 [8] 未来政策展望 - 若三季度经济数据延续向好,LPR或持续保持稳定 [8] - 降准可能性高于降息,以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 [8] - 若美联储启动降息(预计2025年二季度后),外部约束减弱可能打开LPR下调窗口 [8] - 房地产复苏不及预期或内需疲软时,5年期LPR存在30-50基点潜在降幅 [8] - 监管或转向降低非息成本(如抵押担保费、中介服务费),并强化财税支持 [8]
投资者行为系列之七:关于银行负债压力、债券投资和净息差
平安证券· 2025-07-21 17:32
银行负债端压力 - 2024年下半年以来上市银行资产平稳扩表,主要由存款增速回升和主动负债(债券融资和同业融资)贡献,存款占比约3/4[14][10] - 存款呈现定期化和个人存款占比提升趋势,公司活期存款增速24年下半年以来转负未修复[20] - 大行存款增速压力相对更大,24年2季度存款增速降幅最大,两轮调降利率后增速未回升[26] 银行债券投资布局 - 存贷增速差上升,银行主动增加金融投资,上市银行金融投资占资产比上升[34] - 各类银行配债交易属性上升,AC户占比下降,OCI户占比上升,TPL户相对稳定,交易属性排序为农商行>城商行>股份行>国有大行[48] - 金融投资交易成分对收入贡献波动提升,10Y国债收益率与交易部分收益对收入贡献率呈反比,2024年下半年以来OCI户和TPL户收益有反相关[53][57] 银行净息差演绎 - 净息差取决于生息资产收益率和付息负债成本率,资产端走势主导净息差变化,整体滞后于基准利率[129] - 贷款收益率下降和存款成本率上升是净息差压缩主因,金融投资、同业资产和负债带来9.5BP以内边际影响[129][130] - 预计2025年净息差下行速度放缓,银行自发调升贷款下限、存款利率调降、央行呵护流动性降低同业负债成本率[4] 风险提示 - 银行代表性不足,采用上市银行和特定银行报表数据可能代表性不够[135] - 资产潜在信用风险可能未反映在报表,信用损失调节有弹性,资产质量观测指标不足[135] - 部分数据假设条件和真实情况可能存在误差,如不同银行投资债券数据明细拆分问题[135]
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因素研究
平安证券· 2025-07-18 15:5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性(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相对沪深300指数在±5%之间) [10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银行净息差本质是投资回报率,周期5 - 9年,主要受技术、资本、劳动力、企业组织效率和全社会分配关系影响,长期可通过改善社会分配关系、提高KTI增加值占比、提升劳动力单位产出等提升高附加值KTI服务业占比;货币政策短周期可改善实体资本成本、阶段性提升净息差,但不影响长期趋势 [3][70] - 经济短周期波动阶段性抬升银行净息差需满足政策利率连续下调200BP、地产和出口 - 制造业两大驱动见底回升、领先指标PPI和M1同比阶段性回升等条件 [71][72][73][74] - 2020年以来政策利率对银行资产端价格传导效率偏高,但对负债端传导不畅,主要是存款价格刚性;实现“中性”降息需降低定期存款占比、打击高息揽储、制定科学贷款规模考核机制、保持必要降息节奏 [4][80][91] 各目录总结 银行净息差本质是什么 - 净息差是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可看做债权类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一个国家内股权、债权投资回报率变化趋势一致 [13] - 中美来看国债收益率和ROIC基本同步,我国国债定价与基本面匹配,美国国债相对于基本面估值有吸引力 [17] 银行净息差与哪些因素有关 周期 - 银行净息差周期可能是5 - 9年,美国净息差周期约6 - 9年,中国约5 - 7年;中国2006年以来、美国1992年以来净息差长期下行,中国过去20年净息差回升时期主要在04 - 08年、09年年中到12年三季度、17年一季度到19年 [20][24] 长期影响因素 - 银行净息差与技术、资本、劳动力、组织效率和全社会分配关系有关;中国KTI制造业领先但投资回报率递减,美国KTI服务业领先,提升全社会投资回报率需提升KTI行业占比和服务业KTI比重 [25][31] 与基本面相关性 - 经济扩张期净息差回升的观点实证不支持;净息差和经济增长趋势、绝对水平不相关,经济危机时净息差中半段见底并持续2 - 3年回升 [32][36][37] 与政策利率关系 - 美国政策利率2015年后与净息差同向、略有滞后,此前经济危机时净息差与政策利率反向2 - 3年再同向;我国净息差与政策利率趋势一致,净息差回升前政策利率200BP左右快速回落,2020年后未回升或因政策利率回落少及结构性因素 [40][43][47] 与价格关系 - 美国净息差与CPI反向,领先2 - 4个季度,2014 - 2018年背离因页岩油革命等;我国净息差与PPI同向且有领先性,2015年后价格领先净息差,2020年后脱钩因疫情、上中下游利润不同步、结构性因素影响负债价格传导 [48][50][55] 土地财政、出口 - 制造业链条影响 - 我国经济增长靠土地财政带动的地产 - 基建投资和出口 - 制造业投资循环;地产投资、出口和制造业投资与净息差正相关,地产投资、出口与制造业投资对净息差有领先性,20年以后因地产去杠杆银行净息差回落 [65] 与M1关系 - M1对净息差有领先性,15 - 16年及20年M1同比领先净息差2 - 3个季度,22 - 23年M1回升未达效果;M1同比绝对水平更重要,以M1上行穿越名义GDP作为政策力度足够的指标 [69] 如何实现“中性”降息 - 2020年以来政策利率对银行资产端价格传导通畅,对负债端传导不畅主要是存款价格刚性,表现为风险偏好下降带来存款定期化、手工补息等引起价格传导不畅、大行负债成本刚性 [80][81][90] - 实现“中性”降息需降低定期存款占比、打击高息揽储、制定科学贷款规模考核机制、保持必要降息节奏 [91][92]
两年涨超50%、三年10股翻倍,是时候关注银行股风险了吗?
第一财经· 2025-07-09 20:41
银行板块市场表现 - 银行板块今年以来涨幅达18.38%,领跑申万一级行业,跑赢大盘14个百分点 [1] - 最近两年银行板块涨幅超过50%,总市值增加约4.5万亿元,A股市值增加超过3万亿元 [1] - 7月9日中证银行指数一度冲至8467.56点高位,距离2007年高位仅一步之遥 [1] - 年内A股42只银行股全线飘红,18只个股涨幅超过20%,厦门银行以38.85%涨幅领跑 [3] - 最近两年涨幅超过50%的银行股有28只,其中5只实现股价翻倍 [3] - 最近三年有10只银行股股价翻倍,农业银行涨幅超过153% [4] 个股表现 - 渝农商行近两年涨幅129.55%,近三年涨幅145.6% [3][4] - 上海银行近两年涨幅119.09%,近三年涨幅122.2% [3][4] - 浦发银行近两年涨幅112.63%,近三年涨幅105.65% [3][4] - 农业银行近两年涨幅102.42%,近三年涨幅153.18% [3][4] - 工商银行近三年涨幅100.66%,建设银行近三年涨幅102.31% [4][5] 港股银行股表现 - 青岛银行H股年内涨幅超60% [4] -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等港股年内涨幅超过30% [4] - 重庆农商银行、重庆银行等港股近两年股价翻倍 [4] 市值与估值 - A股银行股总市值已超过15万亿元,其中A股市值接近11.5万亿元 [7] - 相比年初,银行股总市值增加2.7万亿元,A股市值增加2.04万亿元 [7] - 相比一年前,银行股总市值增加4.45万亿元,A股市值增加3.29万亿元 [7] - A股42只银行股市净率中位数低于0.7倍,招商银行等已走出破净局面 [7] - 银行股股息率中位数在3.9%左右,已回落至5%以下 [7] 分红情况 - 银行股2024年度分红总额约为3737亿元 [8] - 叠加去年2577亿元中期分红,去年银行股分红总额超过6300亿元 [8] - 27家银行分红比例在25%以上,14家银行分红比例超过30% [8] 行业分析 - 银行业经营模式从"顺周期"逐渐转变为"弱周期"特征 [8] - 银行息差下行预计慢于无风险利率,资产质量呈现弱周期特点 [8] - 2025年净息差正在筑底,资产质量稳定,区域银行业绩增速领先 [8] - 银行信用成本率显著下降,抵消了一部分息差回落 [10]
基金经理请回答 | 对话冷雪源:如何评价银行股的价值?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04 15:48
银行板块近期表现与市场关注 - 多家银行股价创历史新高,"高股息"、"低估值"标签引发市场持续关注[2] - 季末资金调仓导致银行股价短期波动,但属于暂时性影响,本周已回归平稳[4] 银行估值与ROE特性 - 银行高ROE源于高杠杆特性,但ROA实际不高[6] - PB估值长期偏低因市场担忧账面资产质量,存在不良风险未充分暴露[6] - 银行估值长期取决于稳态ROE水平和风险回报率[6] - 房贷在大行资产负债表占比达25%-30%,地区银行策略差异较大[16][17] 银行价值评估核心要素 - 评估重点为未来现金流创造能力和股东回报意愿[7] - 关键指标包括:资产端收益率、负债端成本管控、息差水平、信用成本控制、金融市场及中间业务收入[8] - 负债端低成本优势源于客群经营沉淀活期存款,稳定性强于高收益资产端[12] - 中间业务收入不占用资本金,可提升ROE,但依赖客户基础[25] 银行经营模式与竞争壁垒 - 银行竞争壁垒体现在长期客群经营能力,负债端优势需精细化运营[15] - 大银行凭借网点优势沉淀更多活期存款,负债成本天然较低[21][23] - 代发工资是重要客户切入点,客群黏性决定活期存款比例[19][20] - 电子化时代股份行可通过信用卡等产品触达客户[21] 银行资产质量与周期分析 - 高收益贷款伴随高风险,需关注行业政策与区域经济状况[30][31] - 当前净息差处于历史低位,接近监管允许下限[37][38] - 息差低于不良率反映银行内生增长能力受挑战[34][36] - 实体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资产端收益率快速下滑,负债端降成本存在时滞[37] 银行转型与发展趋势 - 普惠金融推进使大行服务中小客户能力提升[13] - 地区性银行从传统信贷转向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客群使用频率[27] - 银行角色从存贷中介升级为资产负债管理者[15] - 监管通过同步调降存贷利率维护银行造血能力[40]
苏州银行(002966):国资大股东新一轮增持启动
长江证券· 2025-07-03 18: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资大股东持续大额增持,明确看好苏州银行长期价值,基本面长期稳健,政府类业务拉动信贷加速增长,存款成本加速改善缓解净息差压力,风险偏好保守审慎,资产质量指标长期优异,2024年全年分红比例同比提升1.4pct至32.5%,推动DPS同比提升,今年一季度可转债完成转股补充资本,支持信贷投放、保障未来分红稳定,目前2025年PB估值0.83x、PE估值8.2x,预期股息率4.1% [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描述 - 6月30日公告,大股东苏州国发集团近期增持苏州银行股份后,与一致行动人东吴证券合计持有苏州银行15.00%股份,苏州银行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苏州市财政局,同时计划自7月1日起未来6个月内增持不少于4亿元,且在增持计划完成后6个月内不减持股份 [5] 事件评论 - 国发集团近年来连续多轮大举增持苏州银行,此前苏州银行无实际控制人,本轮增持后国发集团形成实际控制,对长期战略方向无影响,但与地方政府更紧密的股权关系可能获更多支持 [9] - 苏州银行是小而美的优质城商行,长期经营稳健,具备成长空间,依靠对公业务拉动信贷加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末贷款总额较期初增长8.9%,同比多增,预计全年信贷保持较高增速,核心优势在于资产规模成长空间大,目前资产规模仅7272亿元,正稳步向万亿迈进,净息差较低因此前贷款利率快速下降,今年一季度净息差降幅收敛源于存款成本加速改善,预计全年利息净收入增速上行拉动营收,长期坚守低风险偏好,资产质量长期优异,不良率稳定在低水平,拨备充裕、风险抵补能力雄厚,去年以来不良净生成率上行反映零售风险压力,今年一季度不良净生成率上行至0.84%,绝对水平在可比同业中仍相对优异,去年经营贷规模明显收缩,预计风控收紧 [9] - 股东持续增持彰显信心,低估值配置价值突出 [9]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资产合计(千元)|693,714,073|783,896,903|889,722,985|1,009,835,588| |营业收入(千元)|12,223,786|12,399,786|12,786,545|13,540,793| |利息净收入(千元)|7,905,110|8,283,494|9,362,995|10,858,678|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千元)|1,059,248|1,133,980|1,252,196|1,388,772| |归母净利润(千元)|5,068,207|5,403,346|5,721,798|6,039,654| |资产总额增速|15.27%|13.00%|13.50%|13.50%| |贷款总额增速|13.62%|12.70%|13.14%|13.39%| |营业收入增速|3.01%|1.44%|3.12%|5.90%| |利息净收入增速|-6.81%|4.79%|13.03%|15.97%| |归母净利润增速|10.16%|6.61%|5.89%|5.56%| |P/E|7.44|8.25|7.76|7.33| |P/B|0.82|0.83|0.77|0.72| |股息率|4.31%|4.13%|4.39%|4.65%|[24]
银行为何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
经济日报· 2025-07-03 06:05
银行业负债成本管理 - 工行、建行、招行等多家大中型商业银行及多地农村商业银行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 3年期大额存单投放量也较少 [1] - 大额存单利率水平一般随期限延长而提升 银行负债成本更高 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是降低负债成本之举 [1] - 银行业净息差处于低位 需从负债端挖掘空间以稳定息差 存款是银行主要负债来源 需降低存款等负债成本 [1] 存款利率调整趋势 - 今年5月我国存款利率格局迎来重大调整 国有六大行率先下调存款利率 中长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2] - 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陆续跟进下调存款利率 调整幅度因银行而异 整体呈下降趋势 [2] - 存贷款利率同步下调是稳定银行净息差的需要 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1] 投资者理财策略调整 - 5年期大额存单下架意味着投资者依赖中长期储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机会减少 需做好多元财富投资 [2] - 投资者应基于家庭财务状况与风险承受能力 明确短期、中期、长期理财目标 短期资金优先配置货币基金等流动性强的产品 [2] - 建议采用"固收+"策略 配置中短期债基 同时通过全球资产配置捕捉全球经济增长机会 [2] - 可适度配置高评级债券及债券型基金 利用其收益稳定性与储蓄形成互补 风险偏好较高者可布局权益类资产 [3] - 需建立动态再平衡机制 根据经济运行、市场估值等因素变化适时调整各类资产配比 [3]
招商银行股东大会,释放哪些关键信号
和讯网· 2025-06-30 11:21
公司治理结构变化 - 第十三届董事会成员增至17人,包括8名股东董事、3名执行董事和6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1][2] - 与第十二届董事会相比,非执行董事从5人增至8人,执行董事从2人增至3人,独立非执行董事从6人调整至6人(成员变动) [4] - 通过《关于不再设置监事会的议案》,待监管批复后生效,监事会职能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承接 [1][7] 董事会成员调整细节 - 新增股东董事邓仁杰、江朝阳、马向辉,执行董事王小青(原副行长)填补朱江涛离职空缺 [5] - 6名新当选董事(邓仁杰、江朝阳、马向辉、王小青、黄玉山、卢力平)任职资格需金融监管总局核准 [5] - 朱江涛辞任执行董事后转任招商证券总裁,王小青同时兼任招商基金、招商信诺等子公司董事长 [5] 国际化与科技战略 - 董事会决策设立迪拜分行并调整境外机构,加速国际化布局 [6] - 保持科技投入强度,推进"科技兴行"战略,从"数字招行"向"数智招行"转型,聚焦AI与智慧银行建设 [7] 利润分配与资本规划 - 2024年度现金分红504.4亿元(含税),分红比例35.32% [10] - 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计划明确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半年度净利润的35%,未来五年分红比例承诺不低于30% [10] - 2024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达14.49%,维持行业领先水平 [11] 经营环境与转型策略 - 一季度银行业净息差降至1.43%,公司净息差1.98%(仍高于行业平均),首次跌破2% [11][12] - 提出"四化"转型:国际化(拓展海外市场)、综合化(多元收入)、差异化(特色竞争)、数智化(AI与科技降本)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