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锂电行业增长周期
icon
搜索文档
为何我们持续看多储能锂电行情
2025-09-04 22:36
行业与公司 * 锂电行业和储能行业[1][3] * 涉及公司包括阳光电源、亿纬锂能、德业股份、海博思创、天赐材料、天际股份、多氟多等[1][5][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增长与需求 * 锂电行业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初进入新增长周期 2026年旺季可能出现供应紧张和价格回升[1][3] * 储能市场国内外需求高涨超出预期 全球储能市场增速预计超过20%[1][3][8] * 2026年锂电需求依然强劲 汽车市场新车型贡献80万台增量 老车型贡献110万辆增量 加上乘用车出口和商用车需求 预计汽车市场增长率15.5%-16%[6] * 全球汽车市场2026年预计增速约16% 锂电池市场托底增速16%-18% 若储能和电动车需求超预期可能达20%-21%[8] * 储能行业需求2026年增速预计30%以上[24] 供需与价格走势 * 2025年第一季度锂电池行业供需最弱 全行业产能利用率约70% 三四季度旺季产能利用率预计达80% 可能酝酿涨价潮[9] * 2026年第一季度可能有回调 第二季度需求和供给关系再次匹配[9] * 自2025年6月起散单价格已开始上行 每度涨价1到2分钱 其中一分钱来自碳酸锂涨价1万到1.5万元对应的成本增加 其余部分为电池盈利修复[11] * 六氟磷酸锂是当前供应链最紧张环节 2025年四季度供需紧平衡 2026年四季度必然进入紧缺状态 后续涨价是必然趋势[9][12] 市场区域分析 * 欧洲市场受补贴和碳排放政策推动 2030年需达到29%的复合增长率 预计2026年托底增速20%左右[7] * 美国市场受IRA法案补贴退坡影响可能销量下滑 但新增车型如Robot TAXI和SEMI等带来10万左右增量 总体预计下滑10个百分点左右[7] * 美国市场因《大美丽法案》对中国锂电池企业提出更高成本占比要求 2025年开工项目不受约束出现抢装现象 2026年1月1日起301关税增加17.5%导致客户要求提前发货至2025年下半年[17] * 美国东北部、中西部等地需求旺盛 不会透支未来需求[17] 公司业绩与前景 * 亿纬锂能业绩弹性较大 动力电池业务2026年保守估计贡献10-20GWh 业绩20亿至26亿元 储能业务2025年预计70GWh以上 2026年可达90GWh-100GWh 贡献40亿元左右 消费业务及股权激励减少提升整体业绩弹性 2026年业绩弹性保守估计79亿元 中枢值90亿元 相比2025年48亿元有显著增长[10] * 海博思创2025年出货量预计25-30GWh 同比翻倍 上半年已出货10GWh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2026年目标出货量70GWh 保守估计有望实现16-18亿元盈利 一季度平均单瓦时盈利约0.03元 二季度提升至0.034元 其中国内盈利稳定在0.026元左右 海外维持在0.2元以上 毛利率预计保持在16%左右[18][19] * 阳光电源逆变器业务符合预期 2025年中报显示整体出货环比增长 单瓦盈利保持在0.03至0.04元之间 盈利能力预计保持稳定并随行业需求增长缓慢提升[20] * 阳光电源储能业务2025年第二季度发货量7.5GWh 第一季度的12GWh有所减少 确收口径预估第二季度发货规模约9GWh 第一季度美国市场占比3-4GWh 单瓦时盈利约0.25元 总体逆变器加储能业务第二季度实现37-38亿元利润[21] * 阳光电源全年发货量预期保持在40-50GWh 上半年实际发货量19.5GWh 预计下半年进一步增长[22] * 德业股份2025年第二季度工商储出货量增速较快 单季工商储逆变器出货2.7万台 同比增长显著 月均发货1万台左右 2025年全年工商储出货量预计超过10万台 同比翻倍以上 毛利率维持在55%-60% 配套高压电池包收入增速一致 2025年整体工商储利润规模预计接近11亿元 同比增加3.5亿 户储业务保持平稳 欧洲因库存调整导致二季度发货少于2024年 但三季度欧洲占比回升带来环比增长 2025年全年逆变器加电池包净利润合计26亿 其它业务贡献七八亿 总体业绩预期接近34亿[26] * 德业股份2025年第三季度同比压力较大 但第四季度同比提升明显 依赖多元化产品线包括新推出的离网新品及未来SST产品成为新增长曲线 2025年和2026年利润均有确定性增长空间 估值分别为17-18倍(2025)和14-15倍(2026)[27] 储能行业发展 * 储能行业呈现强现实、弱预期特点 国内招标量不减反增 EPC项目兑现度高且数量持续增加 截至2025年8月新增招标量已超过200GWh 同比增速超过100%[2][13] * 大量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投资独立储能项目 以河北为例地方投资平台和民营企业主导项目 传统五大六小国企占比相对较少[14] * 2025年以来尽管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 但许多地区如河北、内蒙、甘肃和辽宁等地推出容量电价或容量补偿政策 例如内蒙古2024年提出每度电0.35元的容量补偿 2025年已有50GWh实质项目进展 远景能源一家公司获得20GWh指标并已发出EPC投标[14] * 尽管取消容量租赁 业主仍愿意投资二期储能电站因为收益较为确定且增长潜力 以山东省为例一座100兆瓦/200兆瓦时的储能电站通过峰谷价差套利每年收入可达2000万元 类似规模电站在2023年收入仅1000万元左右 两年间收入翻倍使得十年内回本成为可能[15] * 蒙西地区限电影响严重 即使风光储一体化配置27%的两小时大规模储能每年仍需限20%至30%的点 上网电价平均仅为0.23元 增加更多储能可以将更多电力转移到高电价时段发电提升收益 自发配储模式和独立储能模式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方向[16] 其他重要内容 供给情况 * 电芯行业整体供给水平较之前明显下降 光伏储能和风电环节增速较慢 大储电力设备出海及锂电环节也处于较低位置 过去五年这些领域供给释放速度相对较慢 扩展壁垒较低的电力设备领域如国内网外和网内业务供给释放速度相对较快[4] 材料供应 * 部分材料如铁锂扩产较快 而负极材料、六氟磷酸锂等扩产较慢[9] * 头部液体与固体六氟磷酸锂企业间成本差异显著 每吨盈利差异约8000元至9000元[12] 公司布局与估值 * 阳光电源在AIDC领域有布局计划 远期利润空间可能达25-30亿元 以20倍估值计算市值可达500-600亿元 主业2026年利润160亿元以15倍估值计算市值可达2300-2400亿元 乐观情况下市值目标可达2800-3000亿元[25] * 亿纬锂能、中航等企业在电池价格上涨时具有较大业绩弹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