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秋燥
搜索文档
霜降来临!这份养生攻略请收好
人民网· 2025-10-23 09:43
核心观点 - 霜降节气养生应以“防寒润燥,滋阴温阳”为重点,涵盖起居、饮食、运动及情志调养等多个方面 [1][3][4] 起居养生 - 起居方面应格外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足部等易受寒部位,早晚及时增添衣物,外出佩戴围巾、帽子 [4] - 晚上可用温水泡脚,并可加生姜或艾草以促进血液循环 [5] - 保持室内温暖,老年人及儿童应避免早晚外出,北方干燥地区可使用加湿器维持呼吸道湿润 [6] 饮食调养 - 饮食上应多喝温水,多吃萝卜、番茄、梨、柿子、百合、银耳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和粥羹 [8] - 温补食材推荐羊肉、牛肉、鸡肉,可搭配生姜、山药、紫苏以提升阳气 [20][21] - 推荐茶饮如蜂蜜菊花茶、蜂蜜枸杞茶,具有润燥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 [22] - 药膳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其中当归补血活血、生姜温中散寒、羊肉温补脾胃,适宜气血虚弱、阳虚畏寒的人群 [22][23] - 推荐川贝百合雪梨汤,其中川贝、百合滋阴润肺,搭配雪梨炖汤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与喉咙不适 [25] 情志调节 - 秋季易引发忧郁、悲愁情绪,需主动培养乐观心态,可通过秋游、登高赏景来舒缓情绪 [9] - 建议练习气功以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理性看待自然变化 [9] 运动养生 - 霜降宜进行温和运动,如快步走、太极拳、瑜伽等,并根据天气与体质调整强度 [11][13] - 运动时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大汗淋漓,登山赏秋可锻炼身体、调节心情,但需准备保暖装备,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防止受寒 [13][15] 慢病防护 - 气温变化易诱发慢性病波动,高血压人群需早晚测量血压并密切关注变化 [16] - 糖尿病人群应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16] - 慢性支气管炎人群需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前往人多场所,保持呼吸道健康 [17][18]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秋季正确饮水方式了解一下
央视新闻· 2025-10-09 09:54
文章核心观点 - 仅靠多喝水不能完全预防秋燥 其核心原因是津液亏虚 水需经过脾胃 肺 肾等脏腑运化才能转化为濡养全身的有效津液 [1] - 预防秋燥需遵循滋阴润肺 生津润燥原则 通过饮食调理和按摩穴位等方式进行 而非单纯补水 [2] - 正确的饮水方式是少量 多次饮用温水 每次不超过200毫升 间隔1至2小时 水温以35至40摄氏度为宜 [5] 秋燥成因与机制 - 燥邪伤人的核心原因是津液亏虚 中医的津液是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生成的正常水液总称 [1] - 水液需经过脾胃运化转输 肺的宣降布散 肾的蒸腾气化 才能转化为真正濡养全身的津液 [1] - 若脾胃虚弱 肺燥失宣或肾阴不足 即使摄入足量水分也难以转化为有效津液 甚至可能积成湿浊 [1] - 秋燥常伴随燥邪伤肺引发的咳嗽 鼻痒 或阴虚内热导致的皮肤干燥 大便干结等症状 [1] 预防与调理方法 - 饮食方面推荐选择滋阴 润肺 生津的食材 [2] - 按摩中府穴可疏通肺经 缓解咽干 咳嗽等不适 每天按揉1至2分钟 [2] - 按摩照海穴可起到滋阴润燥作用 有助于改善口干症状 每天按揉1至2分钟 [2] 正确饮水指导 - 每次饮水量不超过200毫升 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身体负担 [5] - 饮水间隔一般为1至2小时 需结合自身运动量 气候环境或疾病情况灵活调整 [5] - 建议选择35至40摄氏度的温水 该温度对胃肠道刺激小 更利于身体吸收 [5]
中秋国庆享团圆,“糖友”怎么吃?中医支招“养脾胃、防秋燥”
新华网· 2025-10-01 20:28
中医对糖尿病的病理分析 -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其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津液耗伤密切相关 [1] - 秋季主气为“燥”,燥邪易伤津耗液,若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会加重血糖波动并引发口干、便秘等不适 [1] 双节期间饮食核心原则 - 饮食需紧扣“养脾胃、防秋燥”两大核心,盲目进补弊大于利 [1] - 糖尿病患者多存在代谢紊乱,过量食用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或生冷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痰湿内生、血糖骤升 [1] 具体饮食建议与食物选择 - 主食可将精米白面替换为山药、燕麦、玉米、小米等杂粮,每餐主食量控制在一个拳头大小 [4] - 应季蔬果如梨、柚子、苹果、萝卜、冬瓜等兼具润燥与控糖功效,可适量食用 [4] - 传统月饼、甜饮料、蜜饯等含糖量极高,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若想吃月饼可选择无糖月饼,一次只吃1/4个并减少当天主食量,吃完可搭配陈皮水助消化 [4] 作息与特殊情况处理 - 避免熬夜加餐,秋季应遵循“早睡早起”作息,熬夜会打乱内分泌并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可能导致次日血糖升高 [4] - 若夜间饥饿可少量吃一片全麦面包或一个小苹果,避免过量加餐 [4] - 若出现血糖持续偏高、腹胀腹泻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调整饮食或用药 [4]
秋分养生重在“防秋燥”
每日商报· 2025-09-25 11:01
秋分养生核心观点 - 秋分时节养生重点在于润燥养肺和防寒保暖 [1] 饮食调理 - 需注重滋阴并防止寒凉伤脾胃 建议食用银耳、百合、梨、蜂蜜、莲藕等滋阴养肺食物 [1] - 可食用山药、莲子、芡实、核桃、芝麻等温润滋补食物 [1] - 建议食用石榴、葡萄、柚子、山楂等酸味食物 [1] - 需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 否则易导致腹泻或消化不良 [1] - 需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生姜、羊肉 否则易上火加重秋燥症状 [1] 作息调整 - 需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 保持早睡早起 建议晚上11点前睡觉 早上6-7点起床 [2] - 需注意保暖防护 晚上睡觉要盖好肚子避免腹部受凉影响消化 [2] - 睡前可用温水泡脚 有利于血液循环和促进睡眠 [2] 情绪管理 - 秋季易产生低落伤感情绪 建议多出门走走缓解情绪 [2] - 建议多晒太阳让心情更愉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