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
搜索文档
秋分养生重在“防秋燥”
每日商报· 2025-09-25 11:01
秋分养生核心观点 - 秋分时节养生重点在于润燥养肺和防寒保暖 [1] 饮食调理 - 需注重滋阴并防止寒凉伤脾胃 建议食用银耳、百合、梨、蜂蜜、莲藕等滋阴养肺食物 [1] - 可食用山药、莲子、芡实、核桃、芝麻等温润滋补食物 [1] - 建议食用石榴、葡萄、柚子、山楂等酸味食物 [1] - 需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 否则易导致腹泻或消化不良 [1] - 需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生姜、羊肉 否则易上火加重秋燥症状 [1] 作息调整 - 需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 保持早睡早起 建议晚上11点前睡觉 早上6-7点起床 [2] - 需注意保暖防护 晚上睡觉要盖好肚子避免腹部受凉影响消化 [2] - 睡前可用温水泡脚 有利于血液循环和促进睡眠 [2] 情绪管理 - 秋季易产生低落伤感情绪 建议多出门走走缓解情绪 [2] - 建议多晒太阳让心情更愉悦 [2]
秋意渐浓 健康防护正当时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14:06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秋分节气召开发布会,为公众提供秋分养生和疾病防治的健康指南 [1] 秋分节气健康背景 -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高气爽季节,但北方冷空气活动增强,气温下降且昼夜温差增大 [1] 秋季常见病中医防治 - 秋季因早晚温差大导致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及腹泻等疾病高发,今年秋分气候特点是"燥湿交织" [2] - 针对过敏性鼻炎可按压迎香穴3-5分钟以疏通鼻腔缓解症状 [2] - 针对腹泻推荐使用茯苓15g、山药15g、炒薏苡仁30g、粳米50g、百合10g熬粥温服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2] 心血管疾病防护策略 - 秋分时节北方昼夜温差超过10℃,增加心血管系统调节挑战,易致心脏负荷增加和血压波动,提升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风险 [3] - 防护策略包括采用"洋葱式"穿衣法进行动态保暖,保护头颈背足等易受凉部位 [3] - 高血压患者需关注清晨血压这一评估控制的黄金窗口,规律服药并加强测量,波动大时及时就医 [3] - 建议在温度适宜时段锻炼,充分热身,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宜 [3] 家庭用药安全提示 - 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使用,如注射剂和抗生素,用药不当后果严重 [4] - 非处方药安全性较高,甲类需在药店药师指导下购买,乙类可在商场便利店购买,使用前均需仔细阅读说明书 [4] - 提醒不要自行购买使用处方药,感冒多由病毒引起,自行使用抗生素无效且会产生耐药性 [4]
秋分“凉燥”渐盛 养生重在调和肝脾
新华社· 2025-09-23 14:25
秋分节气中医养生核心理念 - 秋分是阴阳平衡的关键节点,气候由温燥转为凉燥,风邪盛行,寒邪渐侵 [1] - 养生以平衡阴阳,润燥御寒为核心理念,重在调和肝脾,防范消化系统和情志方面疾病 [1] 肝胆系统影响与饮食调养 - 秋分时节人体阳气收敛,肝胆系统易受外邪干扰出现功能失调,凉燥夹寒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胸胁胀痛、腹胀、头晕、足冷等症状 [4] - 凉燥耗伤肝血易使人眼干涩、视物模糊、指甲脆裂、情绪烦躁易怒、失眠多梦 [4] - 饮食调养需疏肝与养血并重,推荐以开水冲泡陈皮、茉莉花、玫瑰花等代茶饮,多食养肝血的猪肝、枸杞、黑芝麻、桑葚,以及温胆健脾的生姜、肉桂、茯苓、白术等食物 [4] - 避免高脂饮食和过量饮酒,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 [4] 起居运动情志调养方法 - 起居需避寒就温,注意早睡和头部保暖 [4] - 运动宜柔和舒展,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肝血耗伤,推荐八段锦攒拳怒目增气力式和户外散步 [4] - 秋季人易出现悲秋情绪进而导致失眠、抑郁,可听舒缓轻音乐以疏畅情绪 [4] 穴位按摩与艾灸疗法 - 每日用拇指按揉太冲穴5至10分钟,能够疏肝解郁、平抑肝火,改善肝阳上亢引发的头晕、眼干 [5] - 每周艾灸太冲穴一次,时长15分钟,能温补肝气、利胆通络,增强肝胆代谢功能 [5]
AI科普:秋分“凉燥”起 养生重“温润”
新华社· 2025-09-23 14:19
经过仔细研读,该文档内容为关于秋分节气的养生知识科普,不包含任何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因此,根据任务要求,无法提取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关键要点。
秋分凉燥 三款食疗汤水润肺
人民网· 2025-09-23 10:19
秋分节气特点与健康影响 -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 其特点是昼夜时间均等 气候由热转凉[4] - 秋分过后气温骤降 阳气收敛 阴气增长 秋燥转为凉燥[4] - 凉燥易损伤肺脏 导致感冒、咳嗽、鼻炎等疾病频发 常见症状包括口干舌燥、咽干咳嗽、皮肤干燥等[4] 食疗养生方案 - 银耳雪梨冰糖汤使用银耳、雪梨、冰糖和枸杞制作 具有养心安神、滋阴润燥、润肺止咳功效 适宜秋燥伤肺、口干咽燥人群[6][7] - 百合梨子山药粥使用鲜百合、粳米、核桃仁、秋梨和鲜山药制作 可补虚增强抵抗力、滋补肺气、调养脾胃 适宜脾胃虚弱、肺阴不足者[8][10][11] - 菊花决明养肝茶使用菊花、决明子和枸杞子冲泡 可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养肝柔肝 适宜眼睛干涩、肝火偏旺者[12][13][14]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 秋分时节应早卧早起 适当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 同时保持心性平稳以保护元气[16][17][18] - 需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不可盲目"秋冻" 防止寒气损伤肺脏、脾胃和血脉[19][20] - 为应对秋季易引发的悲忧情绪 应培养乐观心态 建议外出秋游或登高远眺以放松心情[21][22]
秋分养生正当时,专家支招防病保健康
新华社· 2025-09-22 21:53
秋分节气健康挑战 - 秋分节气天气转凉温差增大 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腹泻等疾病进入高发期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 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 - 秋分时节呈现燥湿交织特点 燥气导致口鼻干燥咽喉不适 湿气影响脾胃功能引发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和腹泻[2] - 养生需润燥并保护胃肠功能 过敏性鼻炎可通过按揉迎香穴3至5分钟缓解 秋季腹泻可用茯苓山药炒薏苡仁粳米百合熬粥改善[2] - 国庆假期人员流动增加 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 建议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勤洗手科学戴口罩室内通风避免人群密集场所[2] 出行健康管理 - 出行前需关注目的地疾病流行现状和健康风险提示 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建议暂缓出行[3] - 旅途中关注目的地天气适当增减衣物 注意饮食卫生规律用餐 返程后出现症状需就医并告知旅行地点与饮食情况[3] 心血管疾病防护 - 秋分前后昼夜温差大导致血管收缩舒张 增加心脏负荷和血压波动 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风险上升[4] - 防护重点为应对温差 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多层薄款随时增减 注意头颈背足保暖 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监测清晨血压[4] - 运动选择温度适宜时段 充分热身强度以微微发热不出汗为宜 避免运动后受风着凉 心血管患者不宜秋冻需秋暖[4] - 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不宜盲目贴秋膘 应多补膳食纤维优质蛋白 通过抗阻锻炼增加肌肉量[4] 科学用药管理 - 处方药需凭医师处方购买使用 包括注射剂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等 用药不当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或依赖性[5] - 非处方药包括感冒发烧咳嗽头痛药物及维生素类 需仔细阅读说明书 甲类非处方药需在药师指导下购买使用[5] - 过期药有效成分含量下降且可能化学变质滋生细菌 存在安全隐患不建议服用[6] - 家庭储药需按说明书避光防潮分类存放 每3至6个月检查有效期 眼药水开封后有效期4周需及时丢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