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采新规优化
icon
搜索文档
药品集采新规解读与优化思考
第一财经· 2025-09-24 21:24
集采新规核心观点 -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规则是对过往十轮实践经验的优化,旨在解决唯低价竞争、供应不稳定等问题,为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 [1] - 新规通过调整品种遴选、报量规则、供应保障等机制,推动规则向更理性、公平、稳定的方向迈进,更契合医药产业、医保基金与临床用药的实际平衡需求 [2][10] 规则优化具体举措 - 品种遴选涵盖55个品种,覆盖抗感染、心血管、抗肿瘤等多个治疗领域,入选标准包括“参比制剂或一致性评价仿制药企业数量达七家及以上”以及“年度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采购金额超1亿元” [2] - 报量规则要求医疗机构报送年需求量一般不低于2023~2024年平均使用量的80%,并引入“厂牌报量”机制,允许医疗机构按厂牌报量以体现品牌认可度 [3] - 供应保障层面明确中选企业为第一责任人,无正当理由未履行供货承诺将被列入违规名单,取消中选资格且6个月至5年内不得参与集采,并针对儿童药小规格剂型优化比价规则 [3] - 优化价差控制锚点,当“最低价”低于“入围均价的50%”时,以“入围均价的50%”为锚点,避免异常低价扰乱市场秩序 [6] 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新规大幅加大靠极低报价抢标企业的压力,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倒逼企业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和效率 [6] - 实力雄厚、技术与管理水平高的大规模生产商和品牌药企迎来利好,更能保障生产质量与供应链稳定,品牌报量机制使其可能获得更高报量份额 [7] - 依赖低价策略的小药企,尤其是委托生产的B证企业发展空间收窄,规则要求最低价企业作出不低于成本的报价承诺,推动报价更理性 [7] - 规则优化或加速行业优胜劣汰,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和整体技术与质量水平提高 [8] 对临床用药与医保基金的影响 - 新规通过明确供应责任和加大失信处罚,直接降低“断供”事件发生概率,更利于保障临床用药稳定 [6] - 鼓励品牌报量、强调质量标准等举措有助于平衡价格与质量波动,减少患者因药品频繁切换或质量不稳定承担的风险 [7] - 过往集采药品平均降幅50%~60%让患者享受实惠,新规则在持续降价的同时更重视临床适配性与患者体验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