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

搜索文档
从资本市场透视供需再平衡:原因剖析与路径优化
搜狐财经· 2025-06-13 11:12
当前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 总需求持续疲软,投资与消费双重承压,CPI低位运行与PPI负增长并存期长达25个月,GDP平减指数连续8个季度同比下降 [3] - 房地产调整引发产业链收缩,相关资产价格大幅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带动黑色金属冶炼、水泥、玻璃等行业价格同比负增长 [3] - 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从2015年的8.2%放缓至2024年的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15年4月的10.4%降至2025年4月的4.7% [3] 供给结构性失衡的表现 -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压力显著,工业产能利用率长期在75%左右徘徊,钢铁、化工等行业指数较2022年高点分别下跌27.7%、31.1% [4] - 新兴产业快速扩张与价格下行并存,光伏设备指数较2022年高点累计下跌68.4%,新能源汽车、高端家电等产品价格大幅下行 [4] - 外需不确定性加大,出口企业承压,光纤光缆、机电产品、光伏产品等出口价格指数降幅较大 [4] 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的原因 - 疫后生产恢复快于消费复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 [6] - 外部环境恶化压缩产能释放空间,欧盟光伏反补贴调查引发相关企业股价平均下跌8.3% [6] - 投资内部分化明显,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传统制造业,研发投入占比前20%的上市公司平均估值溢价超过40% [7] 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 高质量发展目标重构供给体系,"双碳"目标下高耗能企业估值显著低于行业均值,绿色低碳企业估值溢价明显 [8] - 人口老龄化改变消费需求,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2013年67.6%降至2024年60.9%,养老医疗板块估值稳健 [8] 政策启示 - 构建多维度监测网络,将股票市场行业指数轮动方向、期货市场价格走势等纳入宏观经济测评框架 [10] -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期现价差、上市公司产能利用率等市场参数构建产能过剩预警体系 [11] - 优化需求管理对策,财政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货币政策结合高技术制造业ETF资金流向变化精准滴灌 [13] 资本市场价格信息质量提升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发布监管,提高定价效率 [14] - 发展多层次市场,强化科创板、创业板功能,完善北交所和新三板体系 [14] - 优化衍生品市场,丰富商品期货和期权品种,扩大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