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铜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云南省博,“滇”成了我想要的样子
经济观察报· 2025-09-01 10:05
(原标题:云南省博,"滇"成了我想要的样子) 文博时空 作者 小石头 嗨大家好啊,我是文博时空摄影师小石头。今天我们到云南省博物馆看看!在展 厅中粗看了一圈,便被这里一些从未见过的文物所吸引,它们散发着神秘气质,但又能戳中萌点,奇奇 怪怪的同时可可爱爱。 看这个三支俑铜灯,一个勤勉的打工人形象呼之欲出,一言不发,卑躬屈膝。头顶手举,像是街边的杂 技演员。 这是什么电器?!需要六粒电池驱动。 西汉时期的麦克风,看上去音质不错的样子。 看过了以上脑洞大开的文物,是不是激起了你对云南省博的好奇心?接下来我们就正式了解一下。 云南省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馆。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云南省博物馆藏品共计230746件,其中珍贵文 物14122件。馆内主要有六大基本陈列,分别为:"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铜时 代的云南""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开疆戍边——元明清 时期的云南""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的云南"。其中,"青铜时代的云南"的展品尤为出彩。 青铜时代的云南,主要展示的是滇国的青铜器。看多了中原的青铜器,再看滇国青铜器有眼前一亮之 感。特别是滇文化特 ...
陇山北望:宁夏固原青铜器里的文明交汇|观展
经济观察报· 2025-06-12 09:34
墓葬遗址 - 宁夏固原杨郎、彭堡于家庄等地发现大规模春秋战国墓葬群,为解读游牧社会提供实物证据 [2] - 杨郎墓地49座墓葬分为竖穴土坑墓与竖穴洞室墓两类,墓主呈"头低足高"独特葬式,殉牲数量达30具以上 [3] - 杨郎墓地出土743件青铜器,兵器与车马器占比超70%,骨器数量达151件,几乎不见农业生产工具 [4] - 于家庄墓地28座墓葬中,殉牲数量与墓主等级相关,高等级墓殉牲数量为普通墓三倍,牛头骨置于最上层 [7] 青铜器特征 - 固原青铜器群呈现多元文化杂糅特质,既有中原兵器形制借鉴,又有欧亚草原艺术共鸣,更包含本土技术改良 [1] - 兵器设计效率优先,铜戈六成援部存在劈砍崩缺痕迹,弩机射程达80米以上,证实游牧民族已尝试冶铁技术 [13][14][15][16] - 车马器体现对马匹的绝对掌控,双环直棍式马衔长21厘米,銮铃设计精妙计算声波扩散,铜节约引导多条皮绳走向 [17][18][19] - 动物纹饰品以虎、鹿、牛为主,虎纹牌饰象征勇武身份,鹿纹牌饰表现动态构图,牛纹牌饰反映畜牧经济重要性 [20][21][23][24] 文化交融与技术传播 - 固原青铜器是连接中原与欧亚草原的"青铜之路",虎噬鹿牌饰与斯基泰艺术共享母题但细节存在差异 [26][28][29] - 中原文化影响体现于兵器形制借鉴,秦式铜矛形制与宝鸡春秋秦墓一致,但骹部延长以适应骑兵战术 [30][31] - 本土创新体现于兽首臂钏铸造工艺,采用模范铸造法与浮雕工艺,水滴形当卢统一采用青铜铸造 [35][36][37] - 铜铁复合兵器证实固原处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期,剑柄沿用青铜传统,剑身改用块炼铁锻造 [38] 展览信息 - 宁夏固原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特展在安徽宿州市博物馆展出,展品包括兵器、车马具和动物纹牌饰 [40] - 展览开放时间为2025年5月18日至7月16日,每周一闭馆,需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 [41][42]
文博日历丨@老广们,这张广州的“出生证明”信息量满满!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4 07:30
广州历史文物研究 - 核心观点:西汉南越国时期的"蕃禺"汉式铜鼎是广州建城历史的实物证明,展现了岭南地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4][8][11] 文物历史价值 - "蕃禺"铜鼎铭文证实广州建城至少2200年历史,曾为西汉南越国都城[4][8][11] - 鼎上刻有"蕃禺,少内,容二斗二升"铭文,其中"少内"为秦汉官职,"二斗二升"体现中原度量衡体系[6][13] - 该文物印证历史文献记载,是广州城市起源的直接物证[11] 文化特征分析 - 铜鼎形制为汉式鼎,具有矮蹄足特征[16] - 南越国同时收藏楚式鼎(高蹄足)、越式鼎(扁直足外撇)[18][20] - 反映岭南地区融合秦、汉、楚文化的多元青铜文化特征[22] 工艺技术水平 - 铜鼎制作显示南越国时期岭南已具备较高青铜冶炼水平[22] - 岭南匠人吸收中原铸造工艺,发展出自身特色[22]
180余件夏商周时期一级文物将亮相“安徽文明史陈列”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4-30 09:31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将于5月1日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馆预开展,5月18日正式开放[1][2] - 展览共展出文物9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80余件,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2] - 展览分为"寻踪夏迹""煌煌商域""夷立淮土""诸侯方国""楚辉照耀"五个单元[2] 展览内容 - 展品包括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等,重点展示安徽寿春城遗址和寿县蔡侯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青铜器群[2][4] - 展览系统呈现安徽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演进轨迹,阐释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关键地位[2] 历史背景 - 夏商周时期安徽江淮地区是夏王朝兴国之地,淮河流域成为商王朝东南锁钥,经济文化影响力延伸至长江以南[5] - 西周时期淮夷族群崛起,夷夏为控制铜矿资源博弈,促进地域文明一体化[5] - 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域方国林立,多种文化激荡碰撞,最终融汇于楚文化[6] 文化意义 - 青铜文化高度发达是夏商周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标志,安徽在中国青铜时代文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5] - 战国末期楚国迁都寿春,楚文化为中华文明承续写下重要篇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