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搜索文档
一家4口去四川成都纯玩5天4夜花费多少钱?分享省钱小技巧!
搜狐财经· 2025-07-27 12:23
自然景观 - 四川拥有"人间仙境"九寨沟,海子清澈见底,在阳光下呈现五彩光芒 [1] - "蜀山皇后"四姑娘山由四座山峰组成,山顶积雪终年不化,景色圣洁神秘 [1] - 金口大峡谷两岸悬崖峭壁,谷中江水奔腾不息,气势磅礴 [1] 人文历史 - 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等文物,展现古蜀文明的神秘与精湛工艺 [3] - 武侯祠、剑门关等古迹见证三国文化在四川的深厚根基 [3] - 四川是美食天堂,拥有火锅、串串香等特色美食 [3][14] 旅游行程 - 5天4晚深度游人均价格1000-1500元,性价比高 [3] - 第一天游览武侯祠、锦里古街、宽窄巷子,体验成都悠闲生活 [5] - 第二天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感受古人智慧与道教文化 [6] - 第三天前往峨眉山,参观报国寺、金顶,观赏云海和佛光 [7] - 第四天游览乐山大佛,近距离感受其雄伟庄严 [8] - 第五天自由购物,购买张飞牛肉等四川特产 [9] 旅游服务 - 当地金牌导游琳琳提供专业服务,电话130 2236 6621 [3][9] 特色美食 - 四川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推荐鸳鸯锅搭配毛肚、鸭肠等食材 [14] - 串串香价格实惠,可品尝多种食材 [14] - 宜宾燃面面条筋道,配料丰富,麻辣开胃 [14] - 冰粉是特色甜品,口感爽滑香甜 [14] 旅游注意事项 - 山区早晚温差大,需携带厚外套 [11] - 景点分散,需提前规划交通路线 [12] - 饮食以麻辣为主,不习惯需提前说明 [12] - 景区需遵守规定,避免挑衅野生动物 [13]
幽燕深山藏古寺
北京晚报· 2025-07-06 15:01
宗教寺院的历史发展 - 北京最早的寺庙嘉福寺(潭柘寺)建于西晋,因寺后深潭和周围柘树得名,有"京西第一名刹"之称 [2] - 潭柘寺历经多次改名:唐武则天年间扩建为龙泉寺,辽代改为大万寿寺,明代恢复嘉福寺名称 [2] - 北京城代表性建筑如太和殿据传仿照潭柘寺大雄宝殿设计,因明代设计师姚广孝曾在此隐居修行 [3] 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兴盛 - 唐代佛教成为北京地区发展最快的宗教,幽州(今北京)在"安史之乱"期间兴建大量寺庙 [3] - 辽代燕京佛教冠绝北方,有36座大寺院及不计其数的中小寺院,因统治者提倡佛教以缓和民族矛盾 [3] - 辽代皇室直接支持佛教发展,包括兴建寺院、举办佛事,甚至有皇帝亲自讲经 [3] 佛教文化遗存 - 房山云居寺及石经山是北京隋唐佛教文化重要遗存,因刻经和藏经闻名 [4] - 云居寺创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因僧人在此发现适合刻经的石材而发展 [4] - 历代僧人持续在石经山刻经并将经版藏于山洞,形成独特的佛教文化遗产 [4][5]
西千佛洞和莫高窟:千佛万相俱入禅观丨从长安到敦煌(6)
经济观察报· 2025-06-29 07:59
敦煌文化历史与艺术价值 - 敦煌藏经洞发现于1900年5月26日,洞内藏有大量古代经卷、文书、绢幡佛画和宗教法器,复室高240厘米、宽270厘米,编号为第17窟 [1] - 藏经洞文物在20世纪初被多国探险家掠夺,包括斯坦因骗走9000多卷写本和500多幅佛画,伯希和购得6000余卷文书和100多幅古画 [3] - 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实施系统性保护,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约6个标准足球场面积),采用环境监测技术控制洞窟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 [30][36] 石窟建筑与艺术特色 - 西千佛洞现存22个洞窟,最早为北魏时期开凿,第4窟保留隋代与回鹘时期混合艺术风格,藻井以红色打底绘绿色团窠宝花 [18][23] - 莫高窟第427窟保留宋代窟檐建筑,梁架题记载明由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于乾德八年(970年)创建,采用唐代八棱柱与三抄斗拱结构 [34][35] - 第61窟《五台山图》壁画长13.45米,标注67座寺庙及太原至正定山川道路,为五代时期佛教地理图像杰作 [36] 佛教艺术与历史叙事 - 第257窟《九色鹿本生》采用北魏长卷式连环画,首创"两头起笔、中端收束"叙事结构,左侧描绘九色鹿救人,右侧表现王后索鹿皮 [47] - 第148窟涅槃经变包含14.5米卧佛及《八王分舍利》《荼毗》场景,记载由陇西李氏家族于776年出资修建 [40][42][43] - 第251窟天宫伎乐壁画因铅丹氧化导致肤色变黑,原为表现立体晕染效果,现呈现蓝白色天宫城墙与棕黑色乐舞天人 [44][45]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 现代莫高窟实行预约制分批次参观,A类票限8个洞窟,配备讲解员与电子导览设备,严禁窟内拍照以保护壁画 [30][31] - 韩国游客违规使用闪光灯拍摄103窟唐代壁画事件反映管理挑战,讲解员通过翻译沟通制止不文明行为 [39] - 敦煌艺术融合汉、回鹘、吐蕃等多民族文化,如第4窟回鹘可汗供养像及第61窟回鹘公主形象 [22][23]
两千年的报恩圣地:南京大报恩寺|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6-21 08:45
大报恩寺历史沿革 - 大报恩寺前身为东吴赤乌十年(248年)建造的建初寺,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寺院,供奉印度僧人康僧会带来的五色舍利子[2] - 东吴灭亡后寺庙被毁,晋太康年间(280-289年)重建并更名为长干寺,南朝梁武帝时期(537年)在地宫发现并重新供奉7粒舍利等佛教圣物[3] -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供奉玄奘顶骨舍利,真宗时期(1017年)更名为天禧寺并修建高达200尺的"圣感舍利塔"[4] - 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恩重建寺庙,耗时20年建成九层78米高的琉璃宝塔,成为南京地标性建筑[5] 大报恩寺建筑遗址 - 遗址坐东向西分为南北两部分,主体建筑按中轴线布局包括山门、香水河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琉璃塔等[7] - 香水河遗址保存完整,主河道长170米,宽3米,深2.3米,两岸用青条石铺砌[8] - 大雄宝殿遗址南北长53.03米,东西宽36.3米,建筑规模仅次于故宫太和殿[8] - 琉璃塔地宫为竖穴式结构,深6.74米,是中国现存最深、最大的竖穴式地宫[8] 重要出土文物 - 七宝阿育王塔高120厘米,镶嵌数百颗水晶玛瑙等宝石,是中国最大最精美的阿育王塔[10] - 地宫出土金棺银椁,金棺表面錾刻缠枝莲纹和神像,银椁采用捶揲錾刻工艺[13] - 2010年发现佛顶骨舍利,震惊佛教界,遗址被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16] - 出土大量南朝至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陶瓷器、金银器和碑刻等文物[14] 现代保护与展示 - 2007年开始考古发掘,发现千年地宫后转为遗址保护工程[6] - 遗址公园新建钢结构玻璃材质的报恩塔,可登顶俯瞰南京风光[16] - 南京博物院藏有1958年出土的琉璃塔拱门备件,复原后展示"六拏具"佛教装饰[15] - 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