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

搜索文档
“文博热”持续升温澎湃文旅消费活力 中华文化魅力添彩“暑期经济”
央视网· 2025-08-22 12:15
江西省博物馆儿童主题展 - 江西省博物馆举办"器载天工——'环环'解码古人智慧儿童主题展" 通过56件展品和8项交互装置展示古代科技原理 包括气压汲酒器 榫卯结构等[1][5] - 展览采用AI讲解员"环环"(商代玉羽人配饰形象)进行文物解说 并设置低20厘米的儿童友好型展台[3][5] - 开展两个多月参观量达65万人次 配套21集趣味动画构建文物探秘 科学解码 生活应用三维认知体系[7][9]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青花瓷展 - 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举办唐代青花瓷专题展 展出扬州唐代地层出土的青花瓷片 揭示青花瓷起源[10] - 重点展品包括唐代青花塔式罐(绘有唐代步打球运动场景)及3件印尼海域唐代沉船出水的完整青花瓷盘[11] - 展览设置AI互动触摸屏 观众绘制轮廓即可生成定制青花瓷图案 增强参观体验趣味性[13]
自7月8日恢复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接待观众超30万人次
人民日报· 2025-08-09 05:4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情况 - 纪念馆自7月8日恢复开放至8月7日接待观众超过30万人次 [1] - 推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吸引观众驻足深思 [1] 主题展览内容与规模 - 展览分为8个部分总面积达12200平方米 [1] - 共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 [1] 展览形式与特色 - 运用现代展陈手段结合实物展品和场景展示 [1] - 静态陈列与动态演绎相结合突出互动性和参与感 [1] - 立体呈现珍贵文物档案文献历史影像艺术品和历史场景 [1]
迎接暑期博物馆热 北京“看·见殷商”展持续上新
中国新闻网· 2025-08-05 21:37
展览新增展品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展览新增四件展品,包括嵌绿松石饕餮纹罍、蛇纹铜铲、玉鸟刻刀和戈形器 [1][3] - 新增展品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嵌绿松石饕餮纹罍出土于河南安阳,器表通体铸槽,内嵌绿松石,工艺精湛,色彩瑰丽,在商代青铜器中较为罕见 [1] - 另外三件文物蛇纹铜铲、玉鸟刻刀、戈形器出土于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蛇纹铜铲内有朽木,玉鸟刻刀上有可佩带的小孔,戈形器头端作龙形 [3] 展览特色 - "看·见殷商"展览文物类型丰富,涉及工艺多、形制全,包含一些"孤品" [3] - 展览新增展品丰富了青铜器的器型,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殷商文化 [3] - 来自江西省博物馆的双面铜人像已于7月和观众见面,预计展出至8月31日 [3] - 来自山东博物馆的祖辛方鼎拟于8月12日到馆,预计展出至10月12日 [3] 观众反馈 - 市民朱女士表示展览的文物类型丰富,每一件都不想错过,展览让孩子初步了解殷商文化的同时,也能继续给自己"补课" [3]
甘肃魏晋画像砖特展长沙开幕 “砖”看古人生活日常
中国新闻网· 2025-07-27 08:52
展览概述 - 甘肃魏晋画像砖特展在长沙博物馆开幕,精选164件套文物,以河西走廊地区魏晋画像砖中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再现魏晋先民生活场景 [1] - 展览分为多个部分,包括出行交游、宴饮美食、畜牧耕作、制衣装扮、游艺娱乐等生活细节 [1] - 展览标题"西北风来 塞柳长青"源于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内的植树活动,"左公柳"象征安居乐业 [1] 展品内容 - 展品包括65件画像砖,其中驿使图画像砖是中国已发现最早的邮驿制度图像资料 [2] - 其他画像砖描绘了进食、切肉、宰羊、耕作、扬场、晾衣、宴饮、六博等场景,反映魏晋人日常生活情感 [2] - 画像砖内容源自现实生活,寄托古人对死后生活的信仰,是研究两汉魏晋历史的重要资料 [1] 展览特色 - 展厅设计互动装置,观众可通过坐飞机、露营烧烤、换装、打架子鼓等与魏晋生活对话 [2] - 展览免费开放,展期至10月19日,期间将举办专家讲座、青少年体验工坊、魏晋生活手账等活动 [2] 历史背景 - 甘肃地区自汉以来画像砖墓、壁画墓已出现,魏晋十六国至元时期发展显著,成为墓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1] - 现存魏晋画像砖画面古朴,反映河西地区百姓生活,具有独特趣味 [1]
恭王府推出“十二风雅”主题展 用精雅生活对话当代时尚
中国新闻网· 2025-07-21 21:11
展览概述 - 以"恭王府与十二风雅"为主题的"精雅风华:恭王府与中国时尚(1780-2025)"展览将于7月22日在恭王府博物馆面向公众正式开放 [1] - 展览开启恭王府精雅生活与当代中国时尚的跨时空对话,续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尚语境下的转译新章 [1] - 展览从恭王府深厚的历史肌理中萃取文化精粹,进行时尚艺术化的当代转译,让凝固的历史成为流动的时尚 [3] 展览内容 - 展览以"十二风雅"为叙事主线,在古建园林之中呈现恭王府一年十二个月的标志性场景 [3] - 联合26位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与艺术家,展出近50件服装以及艺术、家居、手工艺等展品 [3] - 展览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历史、艺术、时尚碰撞和交融的文化场域,让观众在恭王府的实景中感受跨时空的文化与艺术回响 [3] 展览特色 - 展览中服装设计师与艺术家的作品呼应着恭王府一年四季十二月的十二种美学符号,反映了艺术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解读 [5] - 艺术家钱利淮的竹编作品《哇哇叫的太湖石》展现了非遗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5] - 艺术家吴笛笛的《静物-竹》用几何形状强调竹的"物性",让传统文人的审美对象有了鲜明的现代性 [5] - 设计师陈鹏的作品《人生定格》扎根于东方文化基因,又以先锋视角重构现代设计语言,形成风格鲜明的美学表达 [5] - 设计师马凯的《春园雅集》为山水、春兰和霜色等传统文化元素赋予了色彩之美,分享其对东方色彩文化的理解 [5] 展览时间 -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9日 [6]
赝品制造者为何从犯罪分子变成了媒体明星?
第一财经· 2025-07-21 12:15
艺术赝品市场规模与影响 - 全球艺术市场每年有超过30%的流通作品被质疑真伪 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 [1] - 赝品产业链从18世纪颜料调配实验室到现代拍卖行金融操盘手 形成严丝合缝的运作体系 [1] - 杜尔威奇美术馆用70英镑中国赝品替换原作后 观众数量翻两番 显示赝品话题对公众的吸引力远超真迹 [3] 赝品商业化现象 - 伪造希特勒日记的康拉德·库尧开设"赝品画廊" 将犯罪丑闻转化为商业成功 客户高价购买其签名仿作 [5] - 波辛三兄弟通过"波辛艺术沙龙"销售高质量复制品 媒体仍将其定位为"大师级伪造者" [6] - 佳士得拍卖造假者汤姆·基廷作品时 340件展品多数以数倍预估价成交 竞标者挤爆大厅 [7] 赝品拍卖市场表现 - 韦伯斯拍卖行拍卖艾瑞克·赫伯恩230件伪造品时 部分作品成交价达预估价20倍 [7] - 埃尔米尔·德·霍里的仿作在90年代被二次伪造 东京展览出现70幅"假中假"劣质复制品 [8] - 肖恩·格林哈尔伪造品买家包括大英博物馆等顶级机构 其狱中自传两个月售出5000本 超过学术著作销量 [9] 赝品产业链系统性特征 - 赝品问题本质是艺术行业功能系统紊乱的表现 涉及伪造者、拍卖行、鉴定师等十类参与者 [10] - 媒体将造假者从"罪犯"重塑为"明星" 博物馆主动利用赝品刺激观众流量 显示社会认知的颠覆性转变 [2][3] - 学术研究指出赝品是社会结构产物 仅靠曝光个案无法解决系统性问题 [9][10]
体感交互、数字织造、AI问答……从“看文物”到“懂历史” 暑期文博游奇妙体验升级
央视网· 2025-07-19 16:20
博物馆暑期客流高峰 - 辽宁省博物馆工作日平均客流量近1.5万人次[1] - 成都博物馆自2016年新馆开放以来接待观众超2000万人次[21] - 川菜博物馆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 同比增长35.7%[27] - 成都航空口岸1-6月入境外国人达39万人次 同比增长58.2%[32] 特色展览与文物 -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红山文化玉猪龙 形体较大且形制规整[3] -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三燕时期花树状金步摇 距今1700多年[5] - 新疆博物馆展出中国古代乐器200余件 包括春秋蔡侯申编钟等[15] - 新疆博物馆核心展品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17] 创新展示方式 - 辽宁省博物馆运用高科技打造全数字化展厅 展示唐宋名画[8] - 新疆博物馆开发知识体感交互 数字织造 AI智能问答等多维体验[17] - 成都博物馆提供皮影木偶戏体验 珍藏30多万件皮影木偶[23] - 四川科技馆提供互动项目 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23] 特色服务与设施 - 辽宁省博物馆7月1日至8月31日延迟闭馆1小时[10] - 川菜博物馆提供专业双语讲解及即买即退服务[29] - 成都文旅场所受益于240小时免签政策 吸引国际游客[31] - 川菜博物馆国际游客消费满200元可退13%税[29] 地方特色体验 - 成都博物馆可亲手制作食物[25] - 川菜博物馆6000多件文物展示川菜历史[27] - 成都文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形成独特体验[32]
首博特展解读殷商文明密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7 06:33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看·见殷商",是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第二展,汇集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包括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全景呈现殷商文化面貌 [10] - 展览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部分,从商王世系入手,展示了商代生产、生活、社会组织与精神世界 [11] - 展览涵盖了8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珍品、孤品、名品云集,不少文物是首次进京展出 [11] 重要展品 - 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此次展览中这对鸮尊时隔多年首次重聚,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体现"三层花"装饰技法 [12] - 亚长墓铜钺:墓中共有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的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13] - 牛尊:亚长墓出土,共有动物形象26个以上,包括虎4个、鸟2个、鱼2个、兽面4个、夔14个以上 [13] - 玉调色板:2022年出土于殷墟遗址王陵区祭祀坑,上部雕刻两只相背对称的鹦鹉,是商代制玉工艺的突出代表 [13] - 陶鬲形猪首盖盉:被网友戏称为"3000年前的小猪佩奇",是温酒的容器 [14] - 商代龙形觥:为不可出国(境)展览的珍品,整体呈弧形犀牛角状,器身前部为昂起的龙头 [15] - "亚醜"铜钺: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 [16] - 铜鼓:目前国内仅存的商代铜鼓,造型古朴庄重,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19] 商文化影响范围 - 商王朝定都中原,其文化影响范围东至山东,西抵陕西,南逾长江,北达长城一线 [15] - 盘庚迁殷前,商文化的北界已推进至唐河与易水之间,迁殷后,豫北冀南地区成为商王国的王畿 [15] - 燕山南麓地区出现了一些与商文化有关联的据点,如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遗址 [15] - 苏埠屯类型遗址是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范围大致是西起山东西北的阳谷、东阿一带,沿着泰沂山脉北侧分布 [16] -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礼器的形制、纹饰及组合关系与中原文化器物高度相似 [17] - 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器物表现出与殷商文化的相似,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7] - 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是一处商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 [18]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周灭商后,对殷商祭祀、礼制、乐舞文化等进行借鉴和改进,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 [19] -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殷墟已出土甲骨16万余片 [19] - 展览特别设置"彩蛋"环节,展出了《哪吒2》里人物和道具的文物原型 [20] - 围绕此次展览,首都博物馆打造了"甲骨风云"虚拟现实展示空间,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 [20]
辽博新推敦煌文化展 《圣历碑》等珍贵藏品悉数亮相
新华网· 2025-05-20 10:33
展览概况 - "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于5月1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期3个月 [1] - 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共展出260余件(组)展品 [1] - 展品包括辽宁地区收藏的敦煌文献及相关文物110余件(组),以及敦煌研究院调集的代表性文物如《圣历碑》《莫高窟六字真言碑》等 [1][4] 展览内容结构 - 展览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四个部分 [4] -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为元代碑刻,出土于莫高窟第61窟,碑文包含梵文、藏文、汉文等六种文字,反映元代敦煌多民族文化交融 [4] - 碑刻题名包含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82人,均使用汉字 [4] 重点展品分析 -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恪法师第一抄》为唐代草书作品,内容是对《法华经玄赞》的疏解 [5] - 该抄本笔法类似西晋陆机《平复帖》,保留章草古朴风格,体现唐代草书发展水平 [5] - 与敦煌藏经洞其他草书写经相比,《恪法师第一抄》笔法更自然流畅,具有极高书法价值 [5] 学术研究背景 - 辽宁省博物馆自2019年起系统整理馆藏敦煌文献,此次展览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5] - 展览是辽宁省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学术合作的重要成果转化 [1][5]
文化中国行 | 遇见古风雅集 感受园林背后的文化魅力
央视网· 2025-05-05 17:33
展览概况 - 故宫博物院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展出200余件中外文物艺术品 [1][3] - 展览分为"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畅音"6个单元,融合园林景观与文学、戏剧、历史典故等元素 [3] - 展览通过建筑烫样、复原模型和历史空间意象化再现等形式,生动阐释紫禁城园林的营造智慧 [10][12] 展品亮点 - 明代尤求《兰亭修禊图》描绘王羲之兰亭雅集场景,清代石涛《西园雅集图》卷呈现北宋名家群像 [5] - 明代吴彬《方壶图轴》展现方壶仙山奇景,南宋马麟《层叠冰绡图轴》刻画绿萼梅风姿 [7][9] - 莫奈《睡莲》和《睡莲池》系列作品成为展览重磅展品,体现东方意韵 [10] 展陈技术 - 运用3D打印技术重构乾隆花园倦勤斋小戏台,结合镜面屏幕营造沉浸式体验 [14] - 复刻乾隆花园烫样详尽展示建筑内外结构,反映内檐装修工艺巅峰水平 [12] 文化主题 - 展览通过假山湖石、楼台亭榭等元素,展现中国古典园林"城市山水"的意境追求 [7][16] - 以花卉题材作品(如荷花、梅花)传递高洁人文精神,呼应园林文化内核 [9][10] 配套活动 - 修缮完毕的乾隆花园计划于今年9月对外开放,展览提前通过烫样形式呈现其风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