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

搜索文档
首博特展解读殷商文明密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7 06:33
商代习字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吴伟琦摄 商代龙形觥(山西博物院藏)。 宋家儒摄(人民图片) 商代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藏)。 吴伟琦摄 殷墟先民长啥样?"商代女战神"妇好是什么身份?商王朝的势力范围有多大? 近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开幕的"看·见殷商"展备受关注。这是首都博物馆"中华文 明起源"系列第二展,也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展,汇集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 (套),包括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全景呈现殷商文化面貌。 汇聚殷墟出土珍品 商代"亚醜"铜钺(山东博物馆藏)。 吴伟琦摄 商代玉调色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吴伟琦摄 殷墟出土的陶鬲形猪首盖盉憨态可掬,被网友戏称为"3000年前的小猪佩奇"。器形呈猪首状,长嘴,圆 眼微凸,双耳直立。肩部饰三角绳纹,腹及袋足饰细绳纹。这件陶盉是温酒的容器,加热后美酒从它的 口中流出。 商,"上可追溯至夏,下可延续至周",在早期中华文明和国家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高红清介绍,"看·见殷商"展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 后世"四部分,从商王世系入手,展示了商代生产、 ...
辽博新推敦煌文化展 《圣历碑》等珍贵藏品悉数亮相
新华网· 2025-05-20 10:33
展览概况 - "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于5月1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期3个月 [1] - 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共展出260余件(组)展品 [1] - 展品包括辽宁地区收藏的敦煌文献及相关文物110余件(组),以及敦煌研究院调集的代表性文物如《圣历碑》《莫高窟六字真言碑》等 [1][4] 展览内容结构 - 展览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四个部分 [4] -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为元代碑刻,出土于莫高窟第61窟,碑文包含梵文、藏文、汉文等六种文字,反映元代敦煌多民族文化交融 [4] - 碑刻题名包含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82人,均使用汉字 [4] 重点展品分析 -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恪法师第一抄》为唐代草书作品,内容是对《法华经玄赞》的疏解 [5] - 该抄本笔法类似西晋陆机《平复帖》,保留章草古朴风格,体现唐代草书发展水平 [5] - 与敦煌藏经洞其他草书写经相比,《恪法师第一抄》笔法更自然流畅,具有极高书法价值 [5] 学术研究背景 - 辽宁省博物馆自2019年起系统整理馆藏敦煌文献,此次展览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5] - 展览是辽宁省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学术合作的重要成果转化 [1][5]
文化中国行 | 遇见古风雅集 感受园林背后的文化魅力
央视网· 2025-05-05 17:33
展览概况 - 故宫博物院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展出200余件中外文物艺术品 [1][3] - 展览分为"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畅音"6个单元,融合园林景观与文学、戏剧、历史典故等元素 [3] - 展览通过建筑烫样、复原模型和历史空间意象化再现等形式,生动阐释紫禁城园林的营造智慧 [10][12] 展品亮点 - 明代尤求《兰亭修禊图》描绘王羲之兰亭雅集场景,清代石涛《西园雅集图》卷呈现北宋名家群像 [5] - 明代吴彬《方壶图轴》展现方壶仙山奇景,南宋马麟《层叠冰绡图轴》刻画绿萼梅风姿 [7][9] - 莫奈《睡莲》和《睡莲池》系列作品成为展览重磅展品,体现东方意韵 [10] 展陈技术 - 运用3D打印技术重构乾隆花园倦勤斋小戏台,结合镜面屏幕营造沉浸式体验 [14] - 复刻乾隆花园烫样详尽展示建筑内外结构,反映内檐装修工艺巅峰水平 [12] 文化主题 - 展览通过假山湖石、楼台亭榭等元素,展现中国古典园林"城市山水"的意境追求 [7][16] - 以花卉题材作品(如荷花、梅花)传递高洁人文精神,呼应园林文化内核 [9][10] 配套活动 - 修缮完毕的乾隆花园计划于今年9月对外开放,展览提前通过烫样形式呈现其风貌 [12]
“南薰之音”主题文物展亮相沈阳故宫
辽宁日报· 2025-04-30 09:42
展览概况 - "南薰之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制诗文主题文物展"于4月29日在飞龙阁、翔凤阁开放,展出50余件(套)带有御制诗文的文物,涵盖书画、瓷器、漆器等品类 [1] - 展览名称"南薰"源自《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诗句,借指文化象征 [1] - 展览分为"为政之责"和"文人之趣"两部分,解读御制诗文的政治意义与文化内涵 [1] 为政之责单元 - 展出文物包括清乾隆帝御笔《为君难》册、清桂芳书《御制为臣不易论》册,展现清帝"建极绥猷"的政治理念 [1] - 清金士松《御制题耕作蚕织二图即用程棨书楼璹诗韵》册、清御题《棉花图》墨盒体现清代"敦本务实"的治国思想 [1] - 清乾隆款朱漆描黑字御制诗碗、清嘉庆款粉彩开光御制诗海棠式茶托聚焦宫廷文化艺术 [1] - 清嘉庆帝楷书题鹿角椅七绝屏、清描金《内廷四阁记》玉册等文物与沈阳故宫历史密切相关,后者为首次展出 [1] 文人之趣单元 - 展出文物涵盖书画题咏、景物寄情、器物赏析等御制诗文内容 [2] - 清王炳《消夏八景图》屏(第三屏、第七屏)刻画乾隆帝夏日对雨和闻蝉情景,体现"诗画同源"特点 [2] - 清紫檀边座嵌珐琅山水插屏描绘乾隆帝湖中赏月场景 [2] - 清乾隆款仿朱漆菊瓣盘、清乾隆粉彩开光御制诗挂瓶展示清代精湛工艺水平 [2] - 清乾隆御制诗掐丝珐琅蕉叶开光挂瓶为清宫御用车轿内悬挂器物,鎏金开光处有"御制"二字及于敏中手书乾隆帝御制诗文 [2]
180余件夏商周时期一级文物将亮相“安徽文明史陈列”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4-30 09:31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将于5月1日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馆预开展,5月18日正式开放[1][2] - 展览共展出文物9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80余件,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2] - 展览分为"寻踪夏迹""煌煌商域""夷立淮土""诸侯方国""楚辉照耀"五个单元[2] 展览内容 - 展品包括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等,重点展示安徽寿春城遗址和寿县蔡侯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青铜器群[2][4] - 展览系统呈现安徽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演进轨迹,阐释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关键地位[2] 历史背景 - 夏商周时期安徽江淮地区是夏王朝兴国之地,淮河流域成为商王朝东南锁钥,经济文化影响力延伸至长江以南[5] - 西周时期淮夷族群崛起,夷夏为控制铜矿资源博弈,促进地域文明一体化[5] - 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域方国林立,多种文化激荡碰撞,最终融汇于楚文化[6] 文化意义 - 青铜文化高度发达是夏商周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标志,安徽在中国青铜时代文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5] - 战国末期楚国迁都寿春,楚文化为中华文明承续写下重要篇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