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展览
icon
搜索文档
“滇王之印”领衔,揭谜失落的古滇国
新浪财经· 2025-11-19 20:38
滇国是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西南边疆滇池一带的古国,滇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共分为"失落·重现""滇土·滇人""神祇·世间""冲突·融合""滇魂 ·汉风"五大篇章,以"印证"为核心意象,从晋宁石寨山滇王族墓地出土的"滇王之印"出发,从多重维度探寻辉煌灿烂的古滇文明,呈现古滇国融入华夏的 历史进程,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一枚刻有"滇王之印"的纯金印章,如何揭开一段被尘封两千年的历史?独特的青铜贮贝器上的祭祀场景有何寓意?11月18日,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云南省博 物馆联合策划的年度大展"印证·滇国——云南古滇文明特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通过200余件文物系统展示滇文化考古70年来的丰硕成果。作为中海 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列展览第三展,也是上海首次系统展示古滇国考古发现。 2025年正值晋宁石寨山首次考古发掘70周年。展览集结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头、晋宁河泊所等十余处重要考古遗址,系统展示滇文化考古 70年来的丰硕成果。200余件古滇文明代表性文物珍品中,一级文物29件,珍贵文物占比逾七成,众多青铜重器均为首次来沪展出。唯一表现狩猎场面的 叠鼓形贮贝器,展现神秘信仰的祭祀场面贮贝器,异域风 ...
上海:上博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宋元明清铜器特展
人民网· 2025-11-15 12:30
展览核心信息 - 上海博物馆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铭心映照: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青铜礼器”特展 [1] - 展览展出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50件/组青铜礼器以及上海博物馆的10件/组青铜礼器 [2] - 展览时间从2024年9月27日持续至2025年1月5日 [2] 展品内容与特点 - 展品涵盖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重点展示仿古青铜礼器 [3] - 展品包括鼎、簋、爵、斝、壶、盘等礼器类型 [4] - 部分展品带有铭文,如“子之弄鸟”尊等 [5] 合作背景与意义 - 此次合作是上海博物馆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继2012年“元代青花瓷特展”后的再度携手 [6] - 展览旨在展示宋至明清时期中国青铜礼器的艺术成就与文化内涵 [8]
上博首次推出历代扇面书画名品展 梳理扇面书画发展脉络 “至扇至美” 小中见大看书画
解放日报· 2025-11-14 09:40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推出“至扇至美——上海博物馆藏历代扇面书画名品展”,系统梳理中国扇面书画艺术的千年发展脉络 [1] - 展览遴选100件/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不同时期名家代表作,约半数展品为首次亮相 [1][2] - 展览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突出扇面“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 [2] 扇面书画艺术发展脉络 - 扇面书画艺术历经唐宋的兴起与鼎盛、元代的式微、明代的复兴及清代的繁荣,至近现代融汇中西,形成一部微缩的中国书画史 [2] - 纨扇书画兴起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宋徽宗赵佶亲自创作并带动翰林书画院画师参与 [2] - 元代以后纨扇书画式微,折扇兴起,明代吴门书画家引领扇面书画艺术的第二次繁荣发展 [3] - 清代扇面书画艺术创作形成繁荣发展的艺术景象 [3] 重点展品介绍 - 展品包括目前存世最早的书法纨扇页——宋徽宗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扇页,宋徽宗存世草书仅两件 [2] - 明代代表性展品有谢缙《汀树钓船图》、沈周《疏树小桥图》、文徵明《楷书赤壁赋》、唐寅《行书花下酌酒歌》、祝允明《草书秋日闲居诗》、仇英《海棠山鸟图》等 [3] - 清代展品包括王原祁《青山白云图》、石涛《竹石梅花图》、顾炎武《楷书恭祝子翁诗》、卞玉京《兰石图》等 [3] 展览设计与展期安排 - 展陈空间设计富有传统之美,宋元展区融入宋代建筑风格,并融入明清园林及文人书斋的美学理念 [4] - 由于宋元绢本极为脆弱,为保护文物,部分展品分上、下半场展出 [4] - 上半场展期为2025年11月14日至2026年1月4日,展出宋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扇页、宋林椿《梅竹寒禽图》扇页等8件作品 [4] - 下半场展期为2026年1月6日至2026年2月22日,展出宋马麟《郊原曳杖图》扇页、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扇页等8件作品 [5]
宋徽宗草书11月14日起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经济观察报· 2025-11-14 09:30
展览核心信息 - 展览主题为"至扇至美——上海博物馆藏历代扇面书画名品展" [1] - 展览时间从2025年11月14日至2026年2月22日 [1] - 展览地点为上海博物馆人广馆 [1] 展品内容与规模 - 展览遴选馆藏宋、元、明、清及现代不同时期名家精品扇面书画100件 [1] - 馆藏扇面书画时间纵跨近千年,从北宋纨扇直至现代折扇 [1] - 展品题材涵盖山水、花鸟、人物与书法,形制包括扇页与成扇 [1] 重点展品亮点 - 展出书法纨扇页——宋徽宗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 [1] - 展出元代绘画纨扇页——盛懋《秋江垂钓图》 [1] - 展出明代早期绘画折扇页——谢缙《汀树钓船图》等存世鲜见精品 [1] 展品保护与安排 - 由于宋元绢本极为脆弱,本次展览的部分展品将分期展出 [1]
浙博展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
新华社· 2025-11-11 15:29
为了保护纸质文物,近年来,浙博每年仅在短期公开展出《剩山图》。此次展出至12月7日结束。 2023年8月开放的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专门在"富春山居厅"设立了"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 人文数字陈列",通过一系列数字互动体验项目,展现黄公望的生平、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 《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和流传。(记者冯源) 由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11月11日起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 区4楼"富春山居厅"对外展出,与公众见面。 《富春山居图》由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后因故分为两段,前半段《剩山图》现为浙江省博物馆收 藏,后半段《无用师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
裙裳华彩——马面裙的古韵今风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展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08:24
展览核心内容 - 展览主题为马面裙的古韵今风 旨在呈现其美学演变历程[1] - 马面裙被描述为中国传统服饰中十分经典和极具代表性的裙装 具有历史悠久 外形独特 款式合理 工艺精湛的特点[1] - 展览划分为序篇和三个主要单元 分别对应马面裙的形制起源 定形与发展[1] 展览结构与单元 - 第一单元“方兴未艾”展示明代马面裙及其同期的袍和袄 力图呈现明代马面裙的着装风采[1] - 第二单元“百紫千红”展示清代的阑干裙 月华裙 凤尾裙及百褶鱼鳞裙 并辅以袄 褂和马面绣片 呈现出清代丰富的裙型与华美装饰[1] - 第三单元“简雅凝练”展示20世纪初西风东渐背景下马面裙在形制及装饰上的简化[1] 当代影响与展览信息 - 近年来马面裙以其独特魅力再度吸引瞩目 当代设计师以其为灵感进行传统重构 这被视作对传统裙裳之美的承继和今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1] - 展览时间为2025年9月30日至2026年3月29日[2] - 展览地点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9号展厅[2]
“深蓝宝藏”沉船考古特展亮相三亚
海南日报· 2025-10-15 09:52
核心观点 - 全国首家海上流动博物馆完成升级 核心展区推出“深蓝宝藏”南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文旅融合创新丰富海洋文化体验 [1][2] - 升级探索出可复制的“三化”发展模式 推动博物馆从静态收藏向动态传播转型 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文化动能 [2] 合作与运营 - 博物馆由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三沙南海梦之旅邮轮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位于“南海之梦”邮轮上 [2] - 自2019年12月启航以来持续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2] 展览内容与特色 - 核心展区推出“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综合运用场景还原、数字多媒体与复仿制文物呈现南海沉船遗址地理环境与考古发现 [2] - 新增标本展示区与文创空间等功能板块 拓展互动体验场景 使邮轮成为集展览、教育、交流功能于一体的移动海洋文化客厅 [2] 发展模式与创新 - 空间场景化突破传统展陈边界 将海洋文化融入交通载体 [2] - 内容故事化围绕“南海文化”“深蓝宝藏”等IP构建叙事体系 增强文化感染力 [2] - 体验社交化借助多媒体技术与文创互动 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传播力 [2]
成都博物馆11月将举办亚欧非黄金服饰展
经济观察报· 2025-10-05 09:10
展览核心信息 - 展览名称为“金线:从北非到东亚的服饰艺术” [1] - 展览时间为2025年11月至2026年3月 [1] - 展览地点为成都博物馆 [1] 展览内容与规模 - 展览拟集中展示不同国家的织金服饰文化与工艺传统 [1] - 拟展出不少于110件国外展品和30件左右的国内展品 [1] - 展览体现世界各地织金服饰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1] 展品来源与类型 - 拟借展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展览“金线:从北非到东亚的服饰艺术”的展品和内容 [1] - 展品包含非洲马格里布地区、南亚、东南亚、东亚等地的金线服饰实物及材料 [1] - 展品类型包括金丝、日常服饰、婚礼服饰、节庆服饰、刺绣布料等 [1] - 展览通过讲述亚欧大陆和北非各国服饰艺术品使用黄金的悠久历史,展示不同国家的服饰之美及文化交流 [1]
国庆中秋假期首日抗战主题展览迎来打卡热
苏州日报· 2025-10-02 08:07
展览概况 - 苏州革命博物馆于10月1日国庆中秋假期首日迎来参观热潮,市民专程参观"江南烽烟苏州记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1] - 展览由苏州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苏州干部学院、苏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联合主办,苏州革命博物馆承办[1] - 博物馆同步推出"'红色少年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研学活动,吸引众多青少年参与[2] 展览内容与展品 - 展品包括锈迹斑斑的冲锋号、新四军战士使用过的医药箱、泛黄的《东进报》等历史实物[1] - 展览运用AI技术还原"夜袭浒墅关"场景,通过科技手段让历史更生动[1] 参观者互动与教育意义 - 不少参观者在展厅外手持国旗拍照留念,形成独特的"红色风景线"[1] - 家长带领孩子参观,通过实物讲解让孩子"触摸"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 - 老兵丁亨飞为孙女讲述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实现跨越时空的红色传承[2] - 青少年学生通过观看历史照片和参与研学活动,感悟初心使命和责任[1][2] 活动目的与社会影响 - "红色少年行"研学活动为青少年搭建了与革命先辈对话、追寻斗争足迹的平台[2] - 活动旨在让青少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指引砥砺前行[2] - 在举国欢庆的节日里重温历史,让下一代不忘来时路,被视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1][2]
“吴王夫差”铜剑 将在12月与杭州市民见面
每日商报· 2025-09-25 11:01
展览概况 - 杭州博物馆联合17家文博单位策划“城中有座山——杭州吴山的历史空间”展览 [1] - 展览共计展出217件文物展品 其中一级文物12件 二级文物28件 三级文物47件 [1] - 展出时间从9月25日起至2026年1月5日 [1] 重点展品:战国青铜套杯 - 战国青铜套杯为从湖北省博物馆借展的酒器 便于外出使用 铸造技术较单件铜器复杂 [1] - 套杯共有5件 通高12.7至16.55厘米 可依大小依次套入 [1] - 套杯于2002年在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展现高超青铜铸造技术 [2] - 套杯与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造型相似 为水晶杯非“穿越”提供有力证据 [2] 重点展品:战国兽首水战图青铜柶 - 青铜柶为礼器 功能如匕 是挹取食物的器具 [3] - 杭博馆藏的这件青铜柶长30.2厘米 宽4.0厘米 造型呈微微弯曲的长薄板形 [3] - 器物一端为兽首 中央刻6组人物于水面兵戎相接的图景 [3] 特别展品安排 - 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吴王夫差”铜剑将在展览结束前最后一个月(2025年12月5日至2026年1月5日)展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