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规模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主理人”塌房,“一人公司”还香吗?
虎嗅· 2025-09-24 20:33
文章核心观点 - “大即是好”的传统商业范式正在失灵,微型、灵活、去组织化的“一人公司”形态在数字工具与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崛起,成为创业者的主动选择 [1] - 技术进步削弱了规模经济的传统优势,使“非规模经济”成为可能,个体得以以极低成本连接全球市场,在细分领域与大型企业竞争 [4][5] - “一人公司”不仅重构了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也促使社会对“增长”、“成功”与“劳动”等基本概念进行反思,但同时也带来了组织支持退场、制度保障空缺等风险 [1][17] “一人公司”的兴起与定义 - “一人公司”是一种价值取向,指创业者通过自动化、外包和数字工具构建灵活而系统的业务,无需扩大组织规模,其核心是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和谐统一 [3] - 美国“无雇员企业”数量已达约2980万家,年营业收入总额高达1.7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6.8% [7] - 独立开发者埃里克·巴罗恩单人开发的游戏《星露谷物语》全球销量超过4100万份,跻身史上最畅销游戏之列,证明了极小团队能创造巨大价值 [2] 对传统增长逻辑的挑战 - 保罗·贾维斯在《一人公司》中主张打破“增长即成功”的传统逻辑,认为盲目扩张带来官僚低效与创新停滞,创业者应定义属于自己的“够好”状态 [3] - 硅谷公司Gumroad的创始人从追求独角兽地位转向“小而美”的盈利模式,意识到稳定、对用户有意义的业务比虚幻的估值更有价值 [8] - 将经济扩张视作终极目标的发展模式已诱发系统性危机,欧洲议会“超越增长”大会呼吁跳出“增长即进步”的思维框架 [17] 技术驱动的“非规模经济” - 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正颠覆“规模经济”,进入“非规模经济”时代,小型公司可借助租赁式平台获取过去只有大公司才能享有的资源 [5] - 数字技术将规模经济翻转过来,小企业可通过平台租用能力、专注小众市场,从而战胜因循守旧的大公司 [5] - 高度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使美国约47%的工作岗位面临自动化风险,迫使个人寻找新的生存模式,掌握技术武器进行单兵作战 [6] 大公司的借鉴与内部创新 - 谷歌实行“20%时间”制度,约一半的新产品创意源自工程师的业余探索,Gmail等明星产品便诞生于此 [13] - Adobe推出“Kickbox”内部创新计划,为员工提供预算和决策自由以独立孵化项目,此机制被多家全球企业仿效 [14] - 每5000名大企业员工中约有25人可能成为“内部创业者”,若给予类似“一人公司”的自由度,大公司也能焕发初创企业的创造力 [14] 日本“小而美”的商业范本 - 全球存续超过百年的企业中近九成是日本企业,其中99.7%为中小型,绝大多数雇员不足50人 [10] - 日本现存创业超过200年的企业约1200家,300年以上的约400家,500年以上的近30家,甚至有企业跨越千年 [10] - 这些“百年老店”多从事清酒、酱油等生活文化行业,秉持“传承家业”信念,深度嵌入本地社区,奉行“三方良し”的共赢理念 [11] “一人公司”面临的现实挑战 - “主理人”概念在中国从品牌赋能工具滑向营销泡沫,其背后的浮夸姿态与虚高溢价招致消费者反感 [21] - 美国科技行业裁员潮下,失业白领将自身包装为“自由创业者”,但这掩盖了不稳定就业的制度根源,将结构性风险个体化转移 [22][23] - “一人公司”的灵活性往往依赖于“隐形的二人公司”,即背后有一位收入稳定的配偶支撑,同时带来巨大的情绪劳动和心理压力 [24] 未来展望与制度需求 - 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工具与远程协作平台将持续降低个体创业门槛,“个体崛起”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 [24] - 公共政策亟需重新介入,构建更具弹性的制度框架,将自由职业者、零工群体纳入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基础安全网覆盖体系 [25] - 雇主应探索为合同工、外包人员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支持,不能以“用工灵活”为名将成本彻底外部化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