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银机构流动性支持
icon
搜索文档
探索非银机构流动性支持,筑牢金融安全网丨曾刚专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06:58
政策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安排 [2] - 该机制旨在平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金融市场道德风险 [2] - 此举标志着中国金融安全网建设进入新阶段 是对金融稳定框架的前瞻性完善 [2] 非银机构的重要性与风险 -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管理着数十万亿元的资产规模 [3] - 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深度参与债券、股票、衍生品等各类金融市场交易 [3] - 非银机构的业务模式涉及期限转换、信用转换和流动性转换 使其天然面临流动性风险 [3] - 非银机构的流动性危机具有突发性和传染性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和2020年3月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危机均为典型案例 [3] - 在中国现行框架下 人民银行流动性工具主要针对商业银行 非银机构只能通过银行间接获得流动性支持 [4] 政策设计的审慎性与限定条件 - 政策特别强调"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 体现设计的审慎性和前瞻性 [5] - "特定情景"指市场出现系统性压力、正常流动性渠道受阻、单一机构或机构群体面临流动性危机且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情况 [5] - 该设计避免两个极端 既非对非银机构的常态化流动性供给 也非完全放任市场自我调节 [5] - 政策借鉴国际实践 如美联储在2008年危机期间创设的PDCF、TALF等针对非银机构的紧急工具 [6] 道德风险防范机制 - 防范道德风险是核心挑战 需从多个维度入手 [7] - 需设定清晰的触发条件 如机构必须具有系统重要性 面临的是流动性问题而非偿付能力问题 已用尽其他流动性来源等 [7] - 流动性支持应附加惩罚性利率 高于市场正常利率水平 并可要求机构提供优质抵押品 [7] - 需建立事后问责和结构性改革机制 对因管理不善导致危机的机构追究管理层责任并要求其改进风险管理体系 [8] - 透明度和市场纪律是重要手段 央行应在适当时机披露流动性支持的使用情况 [8] 中国特色的机制设计考量 - 机制设计需考虑中国非银机构类型多样 业务模式、风险特征、监管框架各不相同的特点 [9] - 需考虑中国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并存 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联动性强的金融市场结构 [9] - 具体的机制设计路径包括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支持体系 发展多样化的抵押品框架 以及建立与其他政策工具的协同机制 [10] 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协调 - 非银流动性支持机制的探索与"加快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相辅相成 [11] -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可从源头上降低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如通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监管指标 [11] - 流动性支持机制的建立也为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了工具 央行可通过调整支持条件、成本、规模来影响非银机构行为 [11] 配套制度建设需求 - 需要构建相应的法律基础 明确央行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职责和权限 [12] - 需要建立完善的操作框架 包括合格交易对手的认定标准、抵押品的范围和估值方法、利率的定价机制等 [12] - 需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与非银机构的监管框架、破产处置机制、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协调配合 [12] - 需要建立定期评估机制 根据市场变化和政策目标调整机制参数 保持政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13]
探索非银机构流动性支持,筑牢金融安全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06:40
政策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安排,标志着中国金融安全网建设进入新阶段 [1] 非银机构的重要性与风险 -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管理着数十万亿元资产规模,并深度参与各类金融市场交易 [1] - 非银机构的业务模式涉及期限转换、信用转换和流动性转换,使其天然面临流动性风险 [1] - 从国际经验看,非银机构流动性危机具有突发性和传染性,例如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和2020年3月美国货币市场基金遭遇大规模赎回 [2] 政策机制设计原则 - 流动性支持机制限定在“特定情景下”动用,即市场出现系统性压力、正常流动性渠道受阻、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情况 [2] - 机制设计避免两个极端:既非对非银机构的常态化流动性供给,也非完全放任市场自我调节 [3] - 借鉴国际实践,如美联储在2008年危机期间创设的PDCF、TALF等针对非银机构的紧急工具,这些工具非常设机制,在特定压力情景下启动并使用后退出 [3][4] 道德风险防范措施 - 设定清晰触发条件:机构须具有系统重要性、面临流动性而非偿付能力问题、已用尽其他流动性来源、并接受央行监管和约束 [4] - 设计成本化机制:央行提供的流动性应附加惩罚性利率,高于市场正常水平,并要求机构提供优质抵押品 [4] - 进行事后问责和结构性改革:对因管理不善导致危机的机构追究管理层责任,要求其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优化业务结构 [5] - 保持透明度并强化市场纪律:央行在适当时机披露流动性支持的使用情况、条件及机构后续整改情况 [5] 中国特色的机制考量 - 机制设计需考虑中国非银机构类型多样(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资管等),业务模式、风险特征、监管框架各不相同 [5] - 需考虑中国金融市场结构特点,如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并存,各市场联动性强,流动性支持机制需考虑跨市场传导效应 [5] - 具体路径可考虑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支持体系、发展多样化的抵押品框架(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优质股票等)、并建立与其他政策工具的协同机制 [6] 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协同 - 非银流动性支持机制的探索与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相辅相成 [6] -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可通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监管指标及压力测试,从源头上降低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7] - 流动性支持机制本身也可作为宏观审慎管理工具,通过调整支持条件、成本、规模来影响非银机构行为,实现逆周期调节 [7] 配套制度建设需求 - 需要构建相应的法律基础,明确央行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职责、权限及约束机制 [8] - 需要建立完善的操作框架,包括合格交易对手认定标准、抵押品范围和估值方法、利率定价机制等 [8] - 需要加强与非银机构监管框架、破产处置机制、投资者保护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协调配合,并建立定期评估机制以持续优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