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原则
搜索文档
欧盟要“松绑”AI法案了?
经济观察报· 2025-11-21 20:07
欧盟AI监管立场转变的核心观点 - 欧盟正计划放宽其率先通过的《AI法案》,监管立场从严格转向宽松,体现出从“预防原则”向“比例原则”的调整 [3][4][16] - 这种“先紧后松”的逆转是技术红利显现、治理能力提升、大国竞争压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制度成熟 [13][16][17][37] 欧盟从严立法的初始逻辑 - 经济角度:严格监管契合欧盟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生态,2022年欧盟有约2430万家中小企业,占非金融企业总数的99.8%,贡献了51.8%的经济增加值,严监管被视为对脆弱生态的保护 [6] - 政治角度:在缺乏技术旗舰企业的背景下,通过构建全面治理框架成为欧盟参与全球竞争的“制度性竞争策略”,旨在将欧洲价值观嵌入全球AI秩序 [7][8] - 文化制度角度:欧洲强调伦理与权利的“预防原则”传统以及欧盟多国协商的政治结构,天然易导致监管趋严 [9][10][11] 促使欧盟监管放松的原因 - 技术经济因素:2023年后大模型能力飞跃,AI经济效益显现,欧盟报告称全面采用生成式AI未来十年或可带来1.2-1.4万亿英镑的GDP新增量,政策重心从风险转向增长 [13][14] - 治理技术因素:AI对齐、可解释性等技术进展使AI变得“更可治理”,降低了强监管的必要性 [15] - 竞争压力因素:中美在AI领域的快速推进使欧盟意识到过度监管可能导致技术代差和产业边缘化 [17] - 政治外部因素:欧盟内部产业政策部门影响力上升,以及美国政府的强硬反制与科技巨头的游说,共同促使政策回调 [17][19][20] 法案调整的具体方向 - 实施节奏:普遍延迟重要义务的生效时间,对高风险系统和通用AI模型(GPAI)给予更长的宽限期和更温和的启动方式 [22] - 治理模式:通用AI模型义务趋向弱化,部分严格义务可由行业“代码实践”等自律性准则替代,治理思路从政府主导转向行业自律 [23][24] - 处罚执行:处罚条款向“警告优先”转型,最高全球年营业额7%的罚款将作为最后手段,流程更注重教育与整改 [25] - 其他预期调整:可能重新收窄“高风险系统”的定义范围,削弱法案的“域外效力”,同时强化“监管沙盒”作为创新的核心舞台 [26][27] 对欧洲及全球AI产业的影响 - 欧洲生态:监管松动有望为欧洲脆弱的AI创新生态重新“点火”,减轻初创企业和资本的合规负担,避免在AI革命中被边缘化 [29] - 全球格局:全球AI监管将从可能由欧盟单一规则主导,转向北美市场导向、欧洲价值导向、亚洲产业驱动等多中心治理区域并存与竞争的新格局 [30][31] - 企业战略:跨国公司的合规负担将显著减轻,欧洲市场从“监管高地”变为“可试验”的空间,有助于加速前沿AI模型在欧洲的落地和全球技术扩散 [32][33][34] - 监管范式:欧盟的调整推动了“温和监管”新范式的形成,强调监管与创新的协同,其动态治理理念可能影响全球AI立法走向更平衡的路径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