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

搜索文档
海南日报聚焦海医改革报道引发热烈反响
海南日报· 2025-09-12 09:49
海南日报聚焦海医改革报道引发热烈反响 "高校治理需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 海南日报海口9月11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9月10日至11日,海南日报全媒体平台发布 《两年推百项改革,78岁海医"爆改"焕新》《海医改革》等报道,全面展现了海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 海医)近两年来的改革历程与取得的显著成效。报道迅速引发强烈关注,人民日报客户端、上观新闻、 智通财经、新湖南等多家媒体平台纷纷转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11日晚,全网累计阅读量突破46 万次。 海南省教育厅近期召开党组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将支持海医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精 准对接需求、破解发展堵点,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相关报道刊发后,在全省教育系统产生积极影响,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 琼台师范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李宇飞表示,海医以制度革新促内涵发展的路径,为高校治理效能 提升提供鲜活范例。"海医经验启示我们,高校治理需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以制度刚性破除沉疴 积弊,以问题导向校准发展航向。唯有直面痛点、靶向施策,将革新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各环节,才能激 活内生动力、提升育人质量,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他呼吁,琼台师范学院 ...
破立之间见魄力
海南日报· 2025-09-11 09:24
陈雪怡 改革,还需"谋长远"的视野。改革,既要破眼下之难,更要谋长远之计。主动提供一流平台、持续 优化激励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真正让科研人员安心创新、专注攻坚;构建"1+3+13+X"一体化"大引 才"联动模式,新引进青年人才中,3人进入2025年国家杰青/优青答辩环节,1人成功入选,实现国家级 青年人才自主培养的突破;围绕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重点布局"医学健康大数据""热带与海洋 药物"等特色方向……通过筑巢引凤打造科研高地、布局热带医学特色领域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海医不 仅短时间内推动师资建设、科研水平全面跃升,更为实现"五年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十年 跻身国内一流医学院校"打下了基础。这种夯实根基、谋划未来的宽广视野,正是改革所需。 从"里子"到"面子",从"海南医学院"到"海南医科大学",海医改革绝不仅是"改头换面",而是彻 底"脱胎换骨"。开学迎新、改革抽芽,海医的改革勇气、智慧、视野,必将助其为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 展、赋能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海医经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海医力量。 改革,贵在"敢破局"的勇气。两年前的海医,是另一副模样。院士校长陈国强直指全校师生的五大 痼疾:守旧、趋差 ...
三大剧变下,大学如何“凤凰涅槃”?
虎嗅· 2025-07-18 18:57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 少子化社会 - 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跌导致生源锐减,2016年出生人口1883万降至2023年902万,预计未来稳定在每年500万左右[6][7] - 基础教育已现"关停潮",2024年全国约2.11万所幼儿园、7200所小学消失,高等教育即将面临同样困境[6][8] - 民办高校首当其冲,2024年广东某民办本科招生计划完成率不足50%,2021年已有9所民办高校停办[8][11] - 高校毛入学率达60.8%但结构性矛盾突出,2023年高校毕业生1148.5万创历史新高,青年调查失业率一度超20%[12][13][14] 算法社会 - 学术评价体系过度依赖量化指标(论文数、影响因子、课题经费等),导致教师陷入"刷指标"内卷[19][20] - 研究生培养异化,博士生倾向选择易出文章方向而非艰深课题,清华2019年率先取消博士生毕业发表论文硬性要求[21][22][23] - 破除"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改革推进,建立代表作制度与定性评价体系[24][25][26] 人工智能社会 - 人文社科面临双重危机:或流于心灵鸡汤式说教,或沉迷可被AI替代的数字游戏,真正有洞见成果稀缺[30][31] - AI冲击下文科需重新定位,聚焦机器无法替代的领域(原创洞见、价值判断、情感共鸣等)[36][37][39] - 社会科学需突破数据相关性分析,揭示背后制度与价值因素,发展"数字人文""计算社会科学"等交叉方向[40][41] 高等教育改革战略方向 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 - 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十四五"规划原则上不再新增高校,推动差异化办学(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术型)[10][11][12] - 建立就业导向的学科调整机制,淘汰冗余专业,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匹配率凸显结构性矛盾[14][15][16] 评价体系改革 - 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评价教师3-5年内关键成果而非论文数量,清华大学改革后学术创新质量显著提升[22][23][50] - 建立长周期评价机制,对重大研究给予充分验证时间,避免短期考核压力扭曲科研方向[51] AI时代人才培养 - 推行"AI+X"跨学科模式,加强创造力与批判思维培养,采用项目制/研讨式教学替代填鸭式灌输[52] - 开设人工智能伦理等通识课程,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53] 人文社科振兴 - 加大对基础人文学科支持,设立重大原创奖激励理论创新,推动研究聚焦现实问题(老龄化、社会公平等)[54] - 促进人文成果大众传播,通过讲座/新媒体提升社会影响力,重建学科公信力[54] 治理机制创新 - 强化学术共同体自治,减少行政干预,在学科设置、人才引进等事项中增加教授话语权[55] - 完善资源分配机制,打破"帽子"头衔壁垒,设立新人新方向支持计划保障学术多样性[27][55]
两会丨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 让更多企业跑出加速度
证券时报· 2025-03-06 08:14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和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痛点[1]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1] - 代表委员建议从人才培养、创投发展、机制改革等多方面提升创新体系效能[1] 高校改革与人才培养 - 行业对高端人才需求旺盛,需引进海外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并重[3] - 2024-2027年是中国高校转型关键期,需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3] - 高校正通过双专业/微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完善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4] -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促使高校分类发展,面向不同社会需求培养人才[3] 创投基金与金融支持 - 创投基金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但当前税收政策存在激励不足等问题[6] - 建议优化创投基金税收制度,按投资期限实行差别税率(3年内30%,3-5年20%,5-8年15%,8年以上10%)[7] - 需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加强耐心资本对早期、长期、硬科技项目的投资[9] 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 - 需要构建完整创新生态,重视草根出身、自主创新企业的作用[9] - 建议发挥领军企业作用,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体系[9] - 探索财政经费直拨企业制度,实施科技型企业首贷破冰行动[9] 机制改革与政策优化 - 需改革审计、巡视等协同机制,解决考核评价指挥棒问题[10] - 建议改革专利税收双轨制,设置科技成果转让奖项激励科研人员[10] - 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学校评价体系,构建产业支撑导向的新体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