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策略
搜索文档
【中国银河固收】转债策略更新 | 权益市场震荡冲高,风格切回稳健低波
新浪财经· 2025-10-31 19:37
近期策略表现 - 上一周期(10月14日至10月27日)低价增强策略、改良双低策略、高价高弹性策略收益率分别为1.3%、0.5%、0.7%,同期基准收益率为0.3% [1] - 今年以来三类策略累计收益率分别为17.4%、28.2%、52.2%,同期基准收益率为17.0%,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为0.3%、11.2%、35.2% [1] - 上个周期权益市场震荡冲高,万得全A指数与中证转债指数分别环比上涨1.5%、0.3%,低波策略重新占优 [1] - 年初至今改良双低策略和高价高弹性策略分别有11.2%、35.2%的显著超额收益 [1] 低价增强策略 - 最新持仓新增精工转债(建筑装饰)、上银转债(银行)、洋丰转债(基础化工)、常银转债(银行)、嘉诚转债(交通运输)、兴发转债(基础化工)、海能转债(电子)、美诺转债(医药生物)、新港转债(公用事业)、牧原转债(农林牧渔)、超声转债(电子)、楚天转债(医药生物)等 [2] - 调仓原因为上个周期低价指数表现较强(上涨1.4%),低波策略重新占优 [3] - 基于三季报窗口进行调整,调出业绩转弱或价格已涨至高位的个券,调入业绩稳健或明显改善、溢价率合理的低价品种 [3] - 行业布局以农业、消费、金融等防御型板块为底仓(占比八成),力求分散,并辅以小仓位科技转债以保持弹性 [3] 改良双低策略 - 最新持仓新增上银转债(银行)、中环转2(环保)、嘉诚转债(交通运输)、希望转2(农林牧渔)、丰山转债(基础化工)、楚天转债(医药生物)、冠宇转债(电力设备)、爱迪转债(汽车)等 [4] - 上个周期双低指数环比收涨0.4%,中波策略小幅跑赢基准 [5] - 调出价格涨至高位的泰瑞转债、强赎进度抬升的旗滨转债等,调入三季报正股业绩改善或经营稳健的标的 [5] - 加强条款进度约束以进一步规避强赎风险(进度小于20%),行业偏好银行、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化工等,适度分散以博取板块轮动机会 [5] 高价高弹性策略 - 最新持仓新增万凯转债(基础化工)、水羊转债(美容护理)、泰瑞转债(机械设备)、富春转债(纺织服饰)、亿纬转债(电力设备)、大中转债(钢铁)、伟24转债(环保)、北港转债(交通运输)、蓝天转债(公用事业)等 [6] - 上一周期高价指数收益回吐(下跌1.5%),高波策略跑赢基准0.4% [7] - 调仓放松净利润同比增长约束至年内净利润为正,同时加强条款风险约束(强赎进度小于20%) [7] - 调出强赎进度较快的柳工转2、旗滨转债等,调入前三季度整体业绩稳健、强赎风险较低的高价标的,保持行业配置均衡分散 [7]
高波策略承压,看好顺周期红利
2025-09-28 22:57
行业与公司 * 纪要主要讨论A股市场及中国宏观经济,未特指具体上市公司[1] * 涉及的行业包括科技板块、新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煤炭等传统与高端制造业[4][6][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当前A股牛市的基础是PB(市净率)驱动,而非传统PE框架,关注PB修复,牛市具有长期可持续性,预计在未来10-20年内持续[1][5] * 高波动策略本质是反映资本扩张,鼓励资本开支,但在六七月份后承压,主因是市场情绪高涨导致资金大量流入科技板块,此为交易行为而非技术爆发,当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时高波策略承压[1][3][6] * 低波动策略与反内卷宏观内涵相关,表现为约束供给、扩大消费和全球化,利好大型核心企业,通过供给约束提升行业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推动利润增速上升[1][4] * 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增长,强调ROE提升以支持经济减速,意味着收入增长放缓但利润增速上升[1][3] * 当前经济复苏与债务周期脱钩,资产价格复苏领先于经济复苏,供给约束形成新特征,高实际利率推动PE定价转向PB-ROE定价[1][7] * 供给驱动的经济复苏通过供给约束形成价格扩张,带动经济改善,要求全球化推进,传统制造业与全球化制造业并行,实现量大价升和高端利润率维持[1][8] * 建议投资策略从高波策略转向低波顺周期策略,关注长期稳定收益,重视资本回报和股息,适应大盘溢价、小盘折价的新市场特征[10] * 中国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美国从疫情到降息的周期,在美国通胀期间出口,降息时实施反内卷和供给约束,以获取利润并应对美股风险[2][11] 其他重要内容 * 8月份市场成交量达到3万亿[6] * 资金流入初期导致高波动,稳定后降低波动[1][5] * 需求扩张政策会迅速拉升估值,而供给侧改革在后期拉升估值,例如煤炭行业[14] * 低波动环境有助于老百姓持续流入市场,产生财富效应并刺激消费,若市场高波动则容易导致泡沫化[12][13] * 美国降息后其进口水平达历史极低,影响全球出口价格,但库存消化后通胀压力将加大,价格加速上涨,预计将推动中国出口价格改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