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鹰鸽大战
icon
搜索文档
21深度|美联储的“十字路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1:09
美联储政策调整与内部动态 - 美联储于9月17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 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 00%至4 25%之间 这是2025年首次降息 也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的再次降息 [1] - 新任理事斯蒂芬·米兰投下唯一反对票 主张更激进地降息50个基点 其立场被视为白宫对货币当局的公开干预 但11比1的投票结果凸显美联储内部凝聚力 [2]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 "适度长期利率"仅是双重使命的衍生品 无需独立政策操作 强调政策重心回归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再平衡 [8] 点阵图与利率路径分歧 - 点阵图显示19位票委中 仅1位反对本次降息 其余18位中对年内进一步降息路径分歧显著 6票支持不再降息 2票支持再降25基点 9票支持再降50基点 1票支持降125基点 [4] - 对未来降息速度的立场势均力敌 9人支持年内再降25基点或不再降息 10人支持再降50基点及以上 反映美联储尚未形成广泛共识 [5] - 经济预测显示美联储将2025年GDP增速预测从1 4%上调至1 6% 同时将2026年利率终点预测从3 6%下调至3 4% 呈现"更高增长 更低失业 更高通胀"组合 [5] 经济背景与政策影响 - 就业市场疲软为企业招聘意愿减弱和增长动能不足 通胀粘性主要源自关税带来的供给端冲击 而非需求过热 为降息提供宽松空间 [7] - 若联邦基金利率适度下调且通胀稳定在3%~4%区间 将利好实物资产与贵金属 如能源 金属 房地产及黄金 同时美元走弱可能使部分新兴市场受益 [6] - 中性利率出现结构性抬升 若美联储过度宽松可能导致通胀再度失控 政策操作需保持渐进和谨慎 避免过快释放宽松信号 [9] 未来政策展望 -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预计美联储2025年年内降息共计75个基点 纽约联储前信贷风险主管理查德·罗伯茨预测年底或2026年初可能再有一两次25基点降息 [7] - 政策框架核心仍为"逐会决策"与"数据依赖" 未来路径呈渐进调整之势 不确定性较高 鲍威尔强调无预设单边降息路径 将高度依赖数据表现 [8][9] - 鲍威尔任期将于2026年5月届满 特朗普政府对下一届主席提名和理事会结构重组的意图 意味着美联储独立性面临持续性制度性压力 [3]
美联储的“十字路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1:07
美联储政策决议与内部动态 - 美联储于9月17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00%至4.25%之间,此为2025年首次降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再次降息 [1] - 新任理事斯蒂芬·米兰投下唯一反对票,主张更激进地降息50个基点,表决结果为11比1 [2] - 点阵图显示,在19位票委中,认为年内无需进一步降息、应再降息25个基点、50个基点及125个基点的票数分别为6票、2票、9票与1票,凸显内部对未来降息路径分歧显著 [4][5] 美联储政策立场与经济预测 - 美联储政策重心已明显向“稳经济”倾斜,鸽派力量增强,但鹰鸽双方势均力敌,对未来宽松节奏尚未形成广泛共识 [4][5] - 美联储将2025年GDP增速预测由6月的1.4%小幅上调至1.6%,对2024年失业率与通胀的预测维持不变,同时将2026年利率终点下调至3.4%,较6月的3.6%进一步走低 [5]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本次降息界定为基于劳动力市场降温与通胀仍高于现实的“风险管理式”决策,未来政策仍将高度依赖数据,保持灵活应对,无预设单边降息路径 [8][9] 政治压力与美联储独立性 - 米兰的反对票被视为白宫对货币当局的一次公开“掣肘”,其政治象征意义远超对实际利率路径的影响 [2] - 鲍威尔任期将于2026年5月届满,特朗普对下一届主席人选的态度及可能的理事会重组,意味着美联储独立性将面临持续性、制度性压力 [3] - 鲍威尔明确表示,“适度的长期利率”是双重使命的衍生物,无须独立政策操作,意在捍卫美联储决策独立性 [1][8] 经济背景与降息逻辑 - 企业招聘意愿减弱,就业增长动能明显不足,就业疲软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宽松空间,降息是对劳动力市场信号的必要回应 [7] - 当前通胀粘性主要源自关税带来的供给端冲击,而非需求过热,就业–通胀螺旋恶化的风险已显著降低 [7] - 分析师预计美联储2025年年内降息共计75个基点,从现在到年底或2026年初,可能再看到一两次25个基点的降息 [7] 长期展望与市场影响 - 如果联邦基金利率在适度下调轨道上运行,美国通胀中枢稳定在3%~4%,通胀预期得到有效锚定,劳动力市场有望逐步改善 [6] - 温和通胀与实际利率下行的组合将利好实物资产与贵金属,如能源、金属、房地产及黄金等板块 [6] - 美元周期性走弱可能带来资本流动加速,部分新兴市场尤其是受益于制造业转移和资源出口的国家,或可获得相对优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