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ull self - driving
icon
搜索文档
We checked out Tesla's supervised, invite-only robotaxi launch. Here's what we saw
CNBC· 2025-06-27 20:00
特斯拉Robotaxi发布 - 6月发布的Robotaxi为小范围邀请制测试,仅10-20辆车参与且全程受监督 [1] - 发布会次日股价上涨8%,但涨幅随后回吐 [1] - 分析师评价两极分化:部分认为操作流畅度超越Waymo,部分车辆出现逆行、急刹等严重失误 [2] 技术路线争议 - 公司坚持纯视觉方案(摄像头),区别于Waymo等使用雷达+激光雷达的行业主流方案 [4][5] - 行业专家质疑纯视觉方案可行性,认为其如同"训练狗开车"难以商业化 [6] - 公司推行"通用解决方案"(全球全场景自动驾驶),与Waymo的区域限定部署形成战略差异 [6][8] 历史承诺与现实差距 - 2016年承诺所有车辆将具备全自动驾驶硬件,2019年预测2020年实现百万辆Robotaxi上路,均未兑现 [3][4] - 行业普遍质疑公司现有硬件是否真能支持全自动驾驶 [4] 测试表现与战略调整 - 本次测试限定在奥斯汀特定区域,被解读为变相认可Waymo的区域化部署策略 [8][9] - 测试暴露出技术不成熟问题,但仍有用户表示对特斯拉技术路线的信心 [10][11] 市场反应与用户态度 - 奥斯汀本地用户认为特斯拉代表未来,部分体验过Waymo的用户仍更信赖特斯拉安全性 [10][11] - 潜在用户对体验Robotaxi表现出强烈兴趣,认为公司正在创造革命性技术 [11]
Tesla Stock's 9% Robotaxi Boost Lifts Elon Musk's Net Worth By $17 Billion
Forbes· 2025-06-24 03:35
特斯拉机器人出租车项目启动 - 特斯拉机器人出租车项目在奥斯汀初步启动,推动公司股价上涨9%至350美元以上,创三周新高 [1][2] - 项目初期规模有限,仅投放10-20辆Model Y车辆,且配备特斯拉操作员随行 [3] - Wedbush分析师认为该项目"超出预期",维持500美元目标价,为覆盖特斯拉的主流机构中最乐观的预测 [3] 马斯克财富变动 - 马斯克因特斯拉股价上涨单日财富增加170亿美元,巩固其全球首富地位,领先第二名拉里·埃里森1750亿美元 [2] - 马斯克目前持有特斯拉13%流通股,另有9%股权处于法律争议中 [2] 市场反应与行业比较 - 特斯拉市值单日增加940亿美元,超过福特(880亿美元)和通用汽车市值总和 [7] - 股价回升完全收复了此前因马斯克与特朗普公开争执导致的47美元历史最大单日跌幅 [6] - 科技股整体走强,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均上涨近1%,地缘政治担忧缓解 [4] 项目质疑与竞争对比 - 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多年未达预期,初期车队规模远低于马斯克2026年"数十万辆"目标 [5] - 当前投放的Model Y车辆并非去年发布的专用"cybercab"车型,后者尚未确定上市时间且市场反应冷淡 [5] - 项目规模不及Alphabet旗下Waymo,后者自3月起已在奥斯汀运营约100辆无人车 [5]
CEO Elon Musk Recently Gave Tesla Investors Some Great News. But the Stock Still Faces 3 Big Challenges.
The Motley Fool· 2025-05-01 21:05
特斯拉股价表现与一季度业绩 - 特斯拉股价年内下跌约30%(截至4月30日收盘)[1] - 一季度交付量约33.7万辆 为2022年以来最低水平[1] - 马斯克宣布5月将大幅减少DOGE相关工作 投资者预期其重心回归特斯拉[2] 核心电动车业务面临的挑战 - 欧洲市场1-2月销量同比暴跌近50% 同期欧洲电动车整体销量增长28%[3] - 中国市场销量下滑 竞争对手比亚迪2024年表现强劲 占据超30%市场份额且年收入超越特斯拉[4] - 新竞争对手涌现 如Jeff Bezos支持的Slate Auto推出2万美元起售的电动卡车/SUV混合车型[5] - 公司未更新汽车业务指引 可能反映对关税和增长前景的担忧[6] 新业务进展与规划 - 低成本车型计划6月启动生产 但基于旧平台且定价未明确 进度可能慢于预期[7][8] - 全自动驾驶(FSD)软件系统计划推出 年底前向个人车辆开放功能 6月或启动奥斯汀机器人出租车试点[9] - Optimus机器人仍处开发阶段 预计年底前量产数千台 短期内难贡献收入[10][11] 估值与市场预期 - 特斯拉远期市盈率达147倍 估值高度依赖马斯克个人影响力及未来业务(低成本车型/FSD/机器人等)[12] - 核心业务疲软叠加竞争加剧 若新项目不及预期或延迟 高估值可能承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