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和L4自动驾驶

搜索文档
Waymo&特斯拉Robotaxi业务进展更新
2025-10-19 23:58
行业与公司 * Robotaxi行业涉及公司包括特斯拉、Waymo、小鹏、滴滴、曹操、阿里巴巴、百度、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千里科技等[1][12][21] L4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趋同,头部L4厂商因系统设计满足安全监管要求更易获牌照[2] 乘用车L3渗透率预计从目前约10%提升至2028年的30%[18] 核心观点与论据 * **特斯拉Robotaxi进展与策略**:特斯拉通过配备主驾驶员绕过法规限制实现运营,车队规模约39台车,主要在奥斯汀和加州运营,定价每英里2美元(约每公里1.3美元),显著低于Waymo的每公里2.6美元,具备成本优势[1][3] 公司采用纯视觉方案,在强光、逆光或大雾等复杂天气条件下FSD系统表现稳定[4] 主要挑战是快速扩展运营区域并增加车队规模,以及最终实现无人化运营[6] * **Waymo Robotaxi进展与优势**:Waymo车队规模和订单量自2024年下半年起快速增长,2024年12月单车日均订单量已超过20单,运营区域扩展至旧金山、亚特兰大、奥斯汀等地,并在纽约测试[1][3] 估值从2024年的200多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1,000亿美元[1][3] 算法偏向泛化和去规则化以提升效率[1][5] 挑战在于维持高效运营并应对新开城市带来的订单量波动[6] 2025年计划进入东京和欧洲,商业化进程顺利[9] * **Robotaxi市场定位与城市战略**:Robotaxi在核心大城市商业化地位重要,因居民对价格不敏感、支付能力强,且监管严格,成功运营后易于扩展到其他地区[1][7][8] 海外市场Robotaxi被视为溢价需求,使用高端车型(如Waymo用捷豹),定位优享或专车级别[10] 中国市场到2035年预计有50-60万辆Robotaxi,每辆车年收入20-25万元人民币,总体市场规模可达1,000亿元人民币,占共享出行市场5-10%渗透率[11] 特斯拉目标全球运营150-200万辆Robotaxi,每辆车年收入五六万美元,全球市场规模潜力达五六千亿美元[11] * **政策环境与推广动力**:国内各级城市对Robotaxi支持力度增加,一线城市如广州设定2026年实现1万辆存量车辆的目标,二三线城市也设定数千台目标,政策环境促进行业发展[1][13][14] Robotaxi推广具有展示城市科技实力的政治意义,城市间效仿跟进速度快[15] *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L3和L4技术路线趋同,概念如端到端、V2X、世界模型逐渐同质化[18] 自动驾驶硬件处于通胀阶段,例如特斯拉AI5平台从700 TOPS提升至2,500 TOPS,下一代智驾域控制器将是2000 TOPS级别平台[19] 若未来出台L3强标,需双冗余系统,将提升ASP[20] * **产业链投资机会**: * **L4运营商**: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是美股龙头,预计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200万台,各自占有5%市场份额合理,年收入可达100亿元,利润约20亿元,市值可能达500亿元[21] 千里科技为吉利配套ADS系统,预计2027年来自吉利的自驾配套收入达100亿元,并与成都合作Robotaxi运营[21] * **芯片与零部件**:黑芝麻智能预计2027-2028年收入二三十亿,利润近10亿[22] 地平线机器人估值低,有望从BYD、吉利、长安、大众等获得增量订单[22] 德系SUV品牌Q3业绩受影响,但10月排产环比增速预计40%,2026年海外业务占比可能提升至15%[22] * **控制器与执行器**:经纬恒润是微芯科技T2合作伙伴,从事港口自动化,拥有国产芯片和Robotaxi期权,市值目标超200亿元[23] 耐世特是Cyberknife核心供应商,绑定理想、小米、极氪等客户,线控制动和转向系统增长确定,预计2027年Cyberknife销量达20万台以上[23] * **激光雷达**:禾赛科技市值约250亿港元,2025年预计收入4-45亿元人民币,2026年预计6-8亿元人民币[26] 激光雷达在乘用车渗透率未来可能达100%,国内年规模150-200亿元人民币,Robotaxi和服务机器人等新兴领域TAM可能达四五百亿元人民币,龙头企业有望占据30-40%份额[27][28][29] 龙头企业具备技术壁垒和出海逻辑,海外毛利率可能是国内一倍[30] 其他重要内容 * **市场竞争与监管**:Robotaxi被定位为优享级别服务,受严格监管,不会允许恶性低价竞争,参与主体众多确保市场公平[16][17] * **座舱与智驾技术前景**:座舱域控需求增加,高通下一代产品ASP预计翻倍以上,领跑B16车型座舱ASP至少1万元,域控器价值量至少2万元[24] 智驾技术新一代AI5产品性能非线性提升,将复刻服务器逻辑,相关厂商受益[24] * **线控转向市场**:线控转向市场需求500万台,40%份额对应约200万台车,单价400美元以上,可实现超100亿美元收入,带来10%以上利润[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