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caling Law(缩放定律)
icon
搜索文档
机器人“最强大脑”竞赛白热化:特斯拉、Figure押注空间智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20:54
头部机器人技术进展 - 特斯拉展示机器人完成倒垃圾、搅拌锅、操作吸尘器等家务任务,所有机器人使用同一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技能通过真人视频学习而非VR动作捕捉 [1] - Figure机器人在宝马X3生产线完成连续20小时轮班作业,并持续数周进行10小时轮班测试 [1] - 特斯拉采用端到端模型处理机器人三维空间操作,但面临大规模高质量训练数据集获取难题 [4] 行业投融资与合作动态 - 自变量机器人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战投领投、美团龙珠跟投 [2] - 华为与优必选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聚焦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2] - 腾讯云与越疆科技深化战略合作,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2]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 机器人三维操作依赖物理世界真机数据,但采集成本高,特斯拉使用合成数据辅助训练,行业普遍采用仿真环境迭代(如英伟达Omniverse Isaac平台) [4][5] - 人形机器人面临速度(电机、减速器限制)和精度(传感器力反馈、工厂环境干扰)问题,当前无法完全匹配自动化生产线节拍 [6] - 仿真环境可带入物理属性数据,中国本土平台如松应科技、群核智能提供支持 [5] 商业化落地场景 - 美的"美罗1号"、乐聚机器人(100台交付)、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实训 [5] - 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达50-100万元,交付量突破1000台/工厂被视为关键里程碑 [6] - Figure规划BotQ工厂年产能1.2万台,四年内扩产至10万台/年 [6] 产业链协同与闭环迭代 - 整车厂(赛力斯、长安、奇瑞)和消费制造企业(美的、海尔、追觅)积极布局机器人研发 [6] - 机器人自装配场景可能成为新市场,Figure等公司探索"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模式 [6] - 自研机器人投入生产流程可降低人力成本并积累训练数据,形成"研发-制造-反馈"闭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