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罗1号
icon
搜索文档
50万-80万一台!第一批人形机器人“进厂”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18:16
人形机器人工业应用趋势 - 美的自研"美罗1号"人形机器人已在洗衣机荆州工厂投入使用 乐聚机器人完成100台产业化交付 小鹏AI机器人Iron计划2026年工业化量产并已在广州工厂实训[1] - 行业从科研教育转向工厂场景 因市场天花板提升 头部厂商明确表示工业领域成为新方向[1] - 人形机器人具备多场景适应能力 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形成互补 可执行复杂泛化任务[1][3] 技术特性对比 - 工业机器人专注单一场景高精度重复作业 协作机器人处理标准化协同任务 人形机器人实现多模态感知与自主决策[3][4] - 人形机器人采用类人形态 在AI大模型赋能下从体能/技能/智能三方面模仿人类 适应非结构化环境[5] - 交互方式差异显著:工业机器人无实时交互 协作机器人物理协作 人形机器人实现语音/视觉多模态交互[3] 典型应用场景 - 汽车总装环节优势明显 可替代产业工人完成组装/拧螺丝/装车门等非标工序 已在蔚来/江淮等整车厂验证物料搬运/零件分拣[4][5] - 链盒上下料/零部件搬运/零件组装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与无人叉车/物流车实现多机协同[6][7] - 参与"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流程 Figure的BotQ工厂已实现自研机器人参与组装/搬运/质检任务[8] 产业化挑战 - 运动控制/接触工况判断/续航能力存在技术瓶颈 难以满足高速重复作业需求[2] - 需突破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 在泛化场景下保持工业级精度与效率[8] - 单台成本高达50-100万元 需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业内认为单厂千台用量是重要里程碑[11] 企业实践案例 - 优必选Walker S1实现与无人物流车/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协同 与蔚来/比亚迪等合作质检搬运[7][9] - 宇树科技参与吉利汽车装配线测试 傅利叶GR-1在上汽通用开展应用测试[9] - Figure02在宝马工厂演示零配件搬运/托举任务 与工业机器人形成完整工作流[7]
机器人“最强大脑”竞赛白热化:特斯拉、Figure押注空间智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20:54
头部机器人技术进展 - 特斯拉展示机器人完成倒垃圾、搅拌锅、操作吸尘器等家务任务,所有机器人使用同一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技能通过真人视频学习而非VR动作捕捉 [1] - Figure机器人在宝马X3生产线完成连续20小时轮班作业,并持续数周进行10小时轮班测试 [1] - 特斯拉采用端到端模型处理机器人三维空间操作,但面临大规模高质量训练数据集获取难题 [4] 行业投融资与合作动态 - 自变量机器人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战投领投、美团龙珠跟投 [2] - 华为与优必选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聚焦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2] - 腾讯云与越疆科技深化战略合作,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2]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 机器人三维操作依赖物理世界真机数据,但采集成本高,特斯拉使用合成数据辅助训练,行业普遍采用仿真环境迭代(如英伟达Omniverse Isaac平台) [4][5] - 人形机器人面临速度(电机、减速器限制)和精度(传感器力反馈、工厂环境干扰)问题,当前无法完全匹配自动化生产线节拍 [6] - 仿真环境可带入物理属性数据,中国本土平台如松应科技、群核智能提供支持 [5] 商业化落地场景 - 美的"美罗1号"、乐聚机器人(100台交付)、小鹏Iron机器人(2026年量产)已进入工厂实训 [5] - 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达50-100万元,交付量突破1000台/工厂被视为关键里程碑 [6] - Figure规划BotQ工厂年产能1.2万台,四年内扩产至10万台/年 [6] 产业链协同与闭环迭代 - 整车厂(赛力斯、长安、奇瑞)和消费制造企业(美的、海尔、追觅)积极布局机器人研发 [6] - 机器人自装配场景可能成为新市场,Figure等公司探索"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模式 [6] - 自研机器人投入生产流程可降低人力成本并积累训练数据,形成"研发-制造-反馈"闭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