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柳叶刀重磅披露:体重降到关键水平,八成糖尿病患者成功实现完全缓解!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0 19:15
文章核心观点 - 体重减轻幅度与2型糖尿病缓解率之间存在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减重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关键干预手段 [6][11][17] 研究概况 - 研究遵循Cochrane和PRISMA指南,对全球范围内关于体重减重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 [9] - 主要观察指标为干预一年后,受试者在未使用降糖药前提下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比例 [9] - 经过对3602篇文献的筛查,最终纳入22项随机对照试验,涵盖29个完全缓解终点和33个部分缓解终点,多数试验偏倚风险较低 [9] 研究结果:剂量反应关系 - 体重每下降1%,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的概率提升2.17%,实现部分缓解的概率则增加2.74% [11] - 体重减轻不足10%的受试者中,完全缓解比例为0.7%,部分缓解比例为5.4% [12] - 体重减轻幅度达20%至29%的群体中,完全缓解比例升至49.6%,部分缓解比例达69.3% [12] - 体重减轻30%及以上的受试者中,完全缓解比例高达79.1%,部分缓解比例达89.5% [12] 研究结果:总体缓解比例 - 糖尿病完全缓解的总体平均比例为47.8%,该比例随体重减轻幅度变化显著 [14] - 在平均体重减轻仅为5.2%的研究中,完全缓解平均比例为0.7% [14] - 当体重减轻幅度提升至20%至29%时,完全缓解比例增至49.6% [14] - 体重减轻达到30%及以上时,完全缓解比例进一步升至79.1% [14] - 糖尿病部分缓解的整体加权平均比例为41.4% [16] - 平均体重减轻4.3%时,部分缓解比例为5.4%;体重减轻10%至19%时,比例升至48.4%;体重减轻20%至29%时,比例增至69.3%;体重减轻30%及以上时,比例高达89.5% [16] 研究启示及未来展望 - 研究明确了体重控制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关键角色,体重的下降能显著提升缓解率并减少并发症风险 [17] - 研究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清晰的量化数据,并为公共医疗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7] - 未来研究需深入评估体重减轻对2型糖尿病缓解的长远影响,特别是新一代减重药物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18] - 需进一步考察创新干预措施对不同人群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将其整合进全球公共卫生实践 [1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怎么评?评委揭秘内部流程
新华社· 2025-10-08 14:56
奖项授予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 [2] - 获奖原因为表彰其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发现 [2] 评选流程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评定 [2] - 奖项评委包括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临床免疫学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潘嫱 [2]
“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首期项目资助名单揭晓
证券日报网· 2025-09-29 21:44
项目资助概况 - 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首期资助名单公布 20位青年科学家入选 分别获得200万元科研资助 [1] - 项目自2024年11月启动以来受到广泛关注 近1000名青年科研人才参与申报 [1] - 资助领域集中于医学与生命科学12人 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8人 研究计划聚焦学科前沿 [1] 后续活动安排 - 基金拟于10月25日在佛山顺德举办项目揭晓仪式及学术研讨会 [2] - 学术研讨会将按两大领域分组开展 围绕研究计划可行性及技术难点进行深度交流 [2] 基金背景信息 - 何享健科学基金由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个人出资30亿元创立 于2023年5月发布 [2] - 基金为公益性 核心目标是支持基础研究突破和推动原创成果转化 [2] - 基金重点关注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 绿色能源和气候变化等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域 [2]
《Cell》封面重磅发布!华东师大团队揭示减脂新科技,局部热疗助推顽固脂肪燃烧
GLP1减重宝典· 2025-09-28 19:57
研究核心发现 - 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发现,人类米色脂肪能够通过局部热疗激活产热,显著缓解肥胖并改善代谢紊乱,该成果于3月4日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细胞》杂志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6] - 团队发现米色脂肪除了冷刺激,还能通过热休克转录因子1感应局部温热激活产热机制,该过程安全有效地抵抗和治疗肥胖,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质沉积等代谢异常 [9] - 长期温和局部热疗可在不影响中枢交感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情况下,通过HSF1依赖机制抵抗和治疗肥胖,对重度肥胖小鼠同样具有治疗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12] 米色脂肪特性与作用机制 - 米色脂肪兼具白色脂肪的储能特性和棕色脂肪的产热能力,在静止时类似白色脂肪,遇冷或受特定激活时则具备棕色脂肪的产热能力,促进能量消耗 [7] - 成年人颈部、背部上方、锁骨附近和脊柱周围都含有米色脂肪,可感应寒冷、提升糖代谢 [7] - 团队首次在基因组层面揭示了HSF1-A2B1转录轴,完善了HSF1的代谢调控网络,通过对万余名受试者的遗传分析发现HSF1功能性突变p.Pro365Thr与人群糖脂代谢改善密切相关 [14] 热疗技术应用与优势 - 研究团队采用基于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光热水凝胶,通过红外光照射实现米色脂肪在温和温度(41±0.5℃)下的高效局部热疗 [12] - 局部热疗不仅促进了体外米色脂肪细胞产热,在小鼠和人类中同样能激活脂肪组织产热 [12] - 与传统冷刺激或β肾上腺素激动剂相比,局部热疗在人体中的效果更安全且副作用更少 [10] 行业专家评价与前景 -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评价称,局部热疗可精准激活米色脂肪HSF1信号通路,不影响交感或免疫系统,显示其减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望成为未来肥胖治疗的新方向 [9] - 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表示,该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米色脂肪可通过HSF1感应温和热效应激活产热,为临床新药开发和精准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14] - 热疗作为传统治疗手段,在中医药熏蒸、艾灸、火罐等中早有应用,现代临床也广泛采用,该研究为热疗在肥胖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9]
展现高质量医学成果,BMJ发布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7:05
报告发布与核心意义 - BMJ集团在2025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上发布《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全球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二十年引用报告》[1] - 该报告是全球首份量化分析中国医院医学研究成果被国际临床指南与卫生政策引用情况的专项报告[1] - 报告覆盖2005至2024年二十年期间,从“研究转化为实际医疗实践”维度评估中国医院研究的临床转化价值与国际话语权[1] 研究方法与创新 - 报告采用BMJ Impact Analytics数据,追踪中国医院研究成果在全球41000余家机构、2000余个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中的引用情况[2] - 突破了传统以文献引用、期刊影响因子、研究经费为基础的医学研究评价方式,聚焦对真实世界临床实践的影响力[2] - 是BMJ继中国卒中研究、妇科领域专科研究全球影响力报告后发布的系列报告之一[2] 中国医学研究的全球地位 - BMJ主编指出,美国在科研创新领域正在撤资,而中国正在成为新的全球领导者[3] - 中国的医学研究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为全球医疗卫生政策和诊疗实践提供了高质量、高价值的证据支持[3] - 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医学研究基础设施、资源和支持性政策正让其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领导者[6] 主要研究发现:医院排名与引用数据 - 报告重点关注被引文章数量最多的十家医院,其12601篇研究成果被全球超过75个国家的卫生政策与临床指南引用,总被引次数达34675次[4]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被引文章2189篇、总被引用5073次,主要覆盖肿瘤学、心脏病学、肾脏病学和传染性疾病等领域[4]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被引文章1835篇,总被引次数5752次,尤其在传染病学、内分泌学领域的研究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多次采纳[4] 研究影响力的国际认可 - 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标准署、德国医学科学专业学会联合工作组、加拿大药品管理局等国际顶级机构引用了中国的研究[4] - 美国、英国、德国等医学传统强国引用占比最高,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国家也有可观引用,体现影响力的国际化与普适性[5] - 新冠疫情相关的病毒检测、重症救治、疫苗研发等领域研究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全球抗疫指南[6] 报告的价值与未来展望 - 报告为中国医院提供了可参考的评价标准,推动将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纳入评价考量[7] - 报告中的量化数据为政策制定者优化科研投入结构、完善医学创新生态提供了循证依据[7] - BMJ集团中国董事总经理表示,BMJ将继续关注中国医学研究,并支持中国与英国、国际社会在医疗科创领域的对话与协作[7]
震惊发现:2岁前吃糖太多,成年后患病风险飙升!《科学》《自然》双重验证
GLP1减重宝典· 2025-09-23 19:37
研究核心观点 - 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和《自然》同日发表颠覆性研究,揭示婴幼儿期(人生前1000天,从孕期至2周岁)饮食含糖量直接决定成年后的代谢健康 [4][7][10] - 研究指出,过早接触添加糖的婴幼儿,成年后罹患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呈爆发式增长,而早期严格控糖能有效阻断“代谢记忆”效应 [5][7] - 研究利用英国生物银行的50万份数据,对比分析了60,183名1951-1956年出生者的健康状况,为结论提供了强力支持 [8][13] 关键研究发现 - “糖限制”组(1951-1954年出生,母亲孕期糖摄入较低)的后代,其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35%,高血压风险降低20% [8][13] - “糖限制”组的后代,糖尿病发病延迟4年,高血压发病延迟2年 [8] - 研究证实儿童期高糖饮食与成年后代谢疾病风险存在明确关联,强调了生命早期营养的关键作用 [10][11] 研究背景与视角 - 研究由南加州大学领衔,联合兰德智库、麦吉尔大学等四所顶尖机构开展,是一项长期追踪研究 [4] - 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英国1953年前的糖配给政策创造了一个天然的实验环境,便于对比分析 [10][13] - 经济学家瓦伦蒂娜·杜克解读认为,适量糖分摄入仍是安全的,关键在于把握平衡 [11] 研究启示与意义 - 研究结论支持现有的孕期和婴幼儿饮食指南,并强调了早期控糖带来的长期健康效益 [11][14] - 该研究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指出减少婴幼儿糖分摄入可能是预防未来慢性病的关键策略 [8][11][14]
瘦身奇效,糖患重获健康!顶级医刊曝光重磅研究:体重降幅与二型糖尿病逆转率惊人相关
GLP1减重宝典· 2025-09-17 12:03
减重与糖尿病缓解关联性研究 - 《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子刊》发表的Meta分析揭示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与疾病缓解存在强劲剂量反应关系 该关联性与患者年龄、性别、种族背景、病程长短、初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或减重方式均无关联[6] - 研究基于22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 包含29个完全缓解和33个部分缓解评估指标 完全缓解定义为干预一年后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0%或空腹血糖低于5.6mmol/L且不使用降糖药物 部分缓解定义为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或空腹血糖低于7.0mmol/L且不使用降糖药物[7] 减重幅度与缓解率数据 - 体重减轻不足10%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仅0.7% 减重20%-29%群体完全缓解率达49.6% 减重超过30%时完全缓解率高达79.1%[7] - 部分缓解率随减重幅度阶梯式上升:体重减轻不足10%为5.4% 10%-19%为48.4% 20%-29%为69.3% 30%以上达89.5%[7] - 精确计算显示体重每减轻1个百分点 完全缓解概率增加2.17% 部分缓解概率提升2.74%[8] 研究结论与临床意义 - 研究强有力证实减重是控制2型糖尿病和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的核心关键 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明确治疗目标和预期效果[9] - 未发现年龄、性别、种族、病程、基础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使用情况或减重干预方法与缓解结果存在显著关联[8]
重磅突破!能量通量理论首次揭开危重患者肥胖之谜,医学界沸腾
GLP1减重宝典· 2025-08-30 18:23
危重症代谢重组机制 - 全身炎症引发器官间特有的代谢变化 免疫及炎症区域合成代谢重新编程主要用于支持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 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的分解代谢为免疫细胞提供碳源和能量[6] - 肝脏通过持续供应葡萄糖和酮体维持代谢平衡[6] - 代谢调整深刻影响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代谢状态[7] 代谢调节基本原则 - 正常情况下代谢优先消耗葡萄糖和糖原 随后动用脂肪和蛋白质 脂肪因高能量密度(9千卡/克)成为主要能量储备[10] - 危重症状态下代谢优先保障免疫与炎症细胞需求 导致肌肉和脂肪组织大量分解[10] - 底物氧化存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高效产生ATP)和非线粒体方式(糖酵解、Warburg效应)[11] 系统代谢变化 - 糖异生活动大幅增强 主要利用乳酸、甘油和氨基酸作为原料 Cori循环在维持葡萄糖再生中起关键作用[13] - 脂肪组织加速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 脂质代谢紊乱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低HDL胆固醇提示不良预后[13] - 酮体生成受高胰岛素水平和线粒体脂肪酸转运障碍限制[14] - 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现象常见 但强化胰岛素治疗未带来一致存活收益[14] 免疫细胞代谢特征 - 免疫细胞通过有氧糖酵解(Warburg代谢)迅速获得ATP 每个葡萄糖分子生成2个ATP(线粒体代谢约为30个ATP)[16] - 代谢中间产物(琥珀酸、衣康酸、α-酮戊二酸)通过影响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 衣康酸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17] - M1型巨噬细胞以糖酵解为主(促炎) M2型倾向于脂肪酸氧化(抗炎) 效应T细胞依赖糖酵解 调节性T细胞以线粒体呼吸供能[18] 脂肪组织代谢重塑 - 白色脂肪组织可能转化为褐色脂肪 通过UCP1介导增强产热能力[20] - 肥胖个体在危重症中存活率可能更高(肥胖悖论) 因能量储存更丰富、分泌抗炎脂肪因子或具备肌肉保护效应[20] 骨骼肌代谢变化 -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自噬机制增强促使肌肉蛋白大量分解 MuRF1和atrogin-1是关键E3连接酶[22] - 钠泵活性提升及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骨骼肌乳酸产生和释放 乳酸可经Cori循环转化为葡萄糖[24] - 痊愈后肌肉再生能力受损 肌纤维类型变化(II型纤维萎缩)及表观遗传学变化导致持续性肌无力[2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代谢重组通过免疫细胞代谢重编程及组织分解来增强免疫防护与存活能力[27] - 表观遗传调控及代谢中间产物(琥珀酸、衣康酸)在调节炎症反应中起核心作用[27] - 未来需开展针对酮体合成、Warburg效应等代谢路径的创新干预研究[27]
Cell重磅研究警示:早餐缺失的饥饿竟触发“报复性吸收”!肥胖与动脉硬化风险激增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4 18:25
小肠代谢记忆效应与营养吸收机制 - 晨间饥饿状态触发小肠代谢记忆效应 增强营养吸收效率以应对禁食期[6] - 小肠具备双渠道供能机制:肠腔侧(食物摄入)和血液侧(体内储备调动) 早餐缺失时转向内部供能模式[8] - 饥饿引发代谢补偿机制 后续进食时胆固醇和脂肪吸收效率显著提升[8] 跳过早餐对代谢功能的具体影响 - 胆固醇吸收激增40% 关键转运蛋白Npc1l1表达水平大幅上调[9] - 脂质吸收区域从绒毛顶端向中下部延伸 整体吸收能力增强[10] - 表观遗传调控改变形成长期代谢记忆 恢复饮食后高吸收状态持续[11] 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关联 - 长期不吃早餐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显著升高 脂质代谢紊乱加剧[18] - 动脉壁脂质沉积加速 血管斑块形成速度加快[18] -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提升2倍以上[18] 科学减重策略建议 - 规律早餐(蛋白质+膳食纤维组合)可重置吸收节律 降低代谢波动[15] - 晨间8-10点营养摄入对维持代谢平衡至关重要 少量进食即可阻断饥荒模式[15] - 减重核心在于代谢稳态维护 而非盲目节食[15]
2.35亿元!颜宁任院长的深圳医科院采购大批仪器
仪器信息网· 2025-08-19 11:58
深圳医学科学院设备采购 - 深圳医学科学院发布47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2.35亿元,涉及高性能流式细胞分析仪、全光谱超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等高精尖设备,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3~10月 [1] - 采购清单中高性能流式细胞分析仪预算480万元,支持30色以上多通道检测及高通量数据分析 [6] - 全光谱超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预算900万元,具备超高维度、高通量细胞分选能力,应用于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 [6] - 高维流式细胞分选仪预算860万元,可对复杂异质性细胞悬液进行多参数检测分选 [6] - 电子束光刻系统预算3000万元,具备小于10纳米图案制造能力,超越现有光刻技术分辨率极限 [8] - 冷冻等离子体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预算1300万元,用于生物结构解析平台建设 [10] 深圳医学科学院战略定位 - 由深圳市政府设立的国家级新型医学研究机构,对标美国NIH,致力于打造"基础研究-临床验证-药物开发-产业落地"全链条创新闭环 [15][16] - 实行"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社会化用人、市场化薪酬"的灵活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自主权 [14] - 规划建设八大研究所,覆盖神经免疫学、罕见病、传染病等前沿方向,并构建十大公共技术平台包括冷冻电镜平台、单细胞多组学平台等 [25][30] - 选址坪山区,初期用地41万平方米,计划建设300张床位的临床研究医院支撑转化医学 [21][22] 科研能力与人才建设 - 由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教授担任创始院长,已吸引李美静(结构生物学)、宿强(结构免疫学)等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加盟 [17][13] - 在膜蛋白结构解析领域具有世界级成果,如GLUT1葡萄糖转运蛋白研究,并建立冷冻电镜、X射线晶体学等先进平台 [25] - 规划建设质谱分析与代谢组学平台、化学生物学交叉平台、医学人工智能平台等交叉学科设施 [27][28][29] - 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打造"NIH + Broad Institute + Allen Institute"三位一体的医学研究引擎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