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

搜索文档
肠道菌群失调为何会引发骨关节炎?
科技日报· 2025-05-26 09:12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新发现 -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代谢紊乱是骨关节炎主要病因之一,突破了传统"机械磨损"局部因素认知 [1] -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GLP-1通路与骨关节炎的关联机制 [1][4] -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为骨关节炎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1] 骨关节炎疾病现状 - 全球约6.06亿患者,中国患者达1.52亿,患病率10.8% [2] - 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2] - 当前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或延缓病情进展,严重者需关节置换手术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研究团队建立4080人自然人群队列,进行10年随访 [3] - 发现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中鲍氏梭菌丰度显著降低,血液中GUDCA合成减少 [4] - 动物实验证实补充GUDCA、移植鲍氏梭菌或使用GLP-1类似物均可延缓软骨退变 [5]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联 - 肠道菌群失调还与抑郁症、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 [6] -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影响全身健康 [6] -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三甲胺氧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6] 肠道菌群作用机制 - 肠道菌群通过胆汁酸代谢影响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能量代谢平衡 [7] - 肠道聚集人体70%免疫细胞,菌群失衡会导致IgA水平下降 [7] - 肠道病原菌可引发泌尿道感染和阴道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
控制这8个因素可消除高血压早亡风险
新浪财经· 2025-05-22 12:17
高血压预防研究 -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通过控制关键风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甚至消除过早死亡风险 [2] - 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数据,追踪7万多名高血压患者和22.4万名非高血压受试者,跟踪调查近14年 [2] - 评估8个健康风险因素:血压、体重指数、腰围、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肾功能、吸烟状况和体育活动 [2] 风险因素控制效果 - 至少控制4个健康风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早亡风险与非高血压受试者无差异 [2] - 每控制1个健康风险因素,早亡风险降低13%,癌症早亡风险降低12%,心血管疾病早亡风险降低21% [4] - 控制7个或更多健康风险因素,早亡风险降低40%,癌症早亡风险降低39%,心血管疾病早亡风险降低53% [4] 研究意义与结论 - 研究首次探索控制健康风险因素与高血压患者过早死亡的关系 [4] - 通过控制健康风险因素,与高血压相关的过早死亡风险可被完全消除 [4] - 强调个性化、多方面护理的重要性,需解决更广泛的健康问题而非仅依赖降压药 [4]
最新研究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脑白质损伤的机制
新华社· 2025-05-09 09:53
研究成果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秦川教授团队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脑白质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的致病机制 [1] - 研究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循环外泌体的异质性,这些外泌体能够将氧化还原失衡和代谢缺陷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 [1] - 研究成果为动脉粥样硬化人群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 [1] 研究背景 - 血管性痴呆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 [1] -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痴呆之间存在关联,但动脉粥样硬化与脑白质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潜在病理机制尚未明确 [1] 研究方法 - 团队综合运用公共数据库、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队列、单细胞测序及多组学联合分析等技术手段 [1] 研究应用 - 通过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外泌体miR-101-3p,可以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风险 [4] - 靶向Nrf2的临床药物干预,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新方法 [4]
沉重的医学教育之问,董小姐是如何用3年完成11篇跨学科论文的?
第一财经· 2025-04-30 20:04
医学教育模式创新 - 协和医学院2018年创建新型八年制(4+4)医学教育试点班 旨在从全球高水平大学遴选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培养多科背景医学人才 [2] - 该模式第一年设置12个基础医学课程模块 第二年临床见习与核心课程同步 第三四年进行临床实践与个性化科研训练 [6] - 董小姐通过此项目实现经济学到医学的跨界转型 四年完成医学博士培养 现为泌尿外科规培医师 [1][2] 跨学科学术产出 - 董小姐3年内参与发表11篇跨学科论文 涉及骨科 妇科 泌尿科 放射科等9个不同医学领域 [1][3] - 其中9篇为英文论文 包括3篇膀胱癌诊疗指南翻译研究(2023-2024年发表)和1篇《Advanced Materials》材料学研究 [3][4] - 2篇中文案例研究涉及消化科 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5] 学术争议焦点 - 医学专家质疑规培生短期轮转期间参与多领域研究的可行性 指出临床研究需要长期稳定性 [7] - 董小姐内科学专业却师从骨科院士 毕业后从事泌尿外科工作 跨专业教育路径引发合格医生培养的争议 [2][7] - 9篇论文在毕业前完成 集中在2022-2023年临床实践期 与常规规培生科研时间分配存在差异 [3][6] 行业影响与反思 - 事件暴露医学教育创新中学术规范与权力干预的潜在风险 可能影响研究公正性和公众信任 [7][8] - 专家呼吁在鼓励跨学科融合的同时 需加强医学教育监管 确保临床医生培养质量 [7][8] - 协和4+4模式作为教育创新尝试 其实际效果与问题需要更系统的评估与改进 [2][8]
中山大学发表最新Nature Medicin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4-29 08:53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现状 - 2021年全球AMR导致约114万例死亡 其中中低收入国家受影响最严重[2] - 预计到2050年AMR相关死亡人数将增加至近200万[2] - 当前应对策略主要关注抗生素过量使用问题 较少考虑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3] 中山大学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指出气候变化路径和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能导致2050年AMR负担加重[4] - 预计到2050年全球AMR可能增加最多2.4%[4] - 研究分析了1999-2022年101个国家的3200万分离株的4502份记录[7] - 在最坏气候变化情景下(气温升高4-5℃) AMR将比低排放情景增加2.4%[7] - 高收入国家AMR增幅0.9% 中低收入4.1% 低收入3.3%[7] 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影响 - 降低自费医疗开支等可持续发展行动可使AMR流行率比基线降低5.1%[7] - 该效果超过单纯减少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影响(预计降低2.1%)[7] - 研究存在方法学限制 无法得出因果关系 且未考虑教育等特定因素[7]
研究:日本人最大死因是痴呆症
日经中文网· 2025-03-22 08:39
日本人口健康趋势分析 核心观点 - 2015-2021年日本首要死因转变为痴呆症,取代了1990年代以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为主的格局 [1][2] - 医疗技术进步使脑卒中和肺癌死亡率下降,推动平均寿命延长5.8年至85.2岁(1990-2021年)[1][4] - 健康寿命(73.8岁)与平均寿命差距扩大至11.3年,显示健康受损期延长 [4] 死因结构变化 - **1990年排名**:1)脑卒中 2)缺血性心脏病 3)下呼吸道感染 [2] - **2021年排名**:1)痴呆症(135人/10万)2)脑卒中 3)缺血性心脏病,其中痴呆症死亡率超意大利(108人)和美国(60人)[2][3] - 癌症细分:胃癌从第4位降至第7位,肺癌保持第5位,结直肠癌升至第6位 [2] 痴呆症相关影响 - 直接导致误吸性肺炎、运动障碍等并发症,间接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 [4] - 预计2050年痴呆症患者达586万人,独居家庭增多可能加剧发病风险 [4] - 高血糖和肥胖等风险因素上升,与工作方式及饮食变化相关 [5] 社会应对建议 - 需建立全社会支持体系,涵盖预防、健康管理及老年护理 [4] - 个人生活习惯调整(如控制血糖)可降低发病风险 [5] 研究方法差异 - GBD研究采用国际标准(细分140种癌症),与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口径不同,后者将衰老列为自然死因首位 [2][4] (注:数据单位已按原文保留,如"人/10万"为每十万人口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