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
科技日报· 2025-07-18 10:10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概况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在郑州市开馆试运行 该遗址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到夏商王朝建立的全过程 [1] - 博物馆汇集了来自庙底沟 双槐树 青台等30余处重要遗址的千余件文物 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1] 遗址考古发现 - 遗址发现于1964年 面积约53万平方米 文化层堆积厚达12.5米 包含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 [2] - 遗址持续时间长达3300年(距今6800-3500年) 是其他古代遗址所不及的 [2] - 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保存完好 被称为5000多年前最豪华的"三室一厅" 保留着完整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墙壁 [2] 建筑技术发展 - 遗址显示先民从半地穴式走向地面建筑 "木骨整塑"结构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基本形制 [3] - 房屋采用木骨架 草拌泥筑墙 细泥抹光 大火烧制 具有冬暖夏凉 防潮防湿功能 [2] 彩陶文化成就 - 彩陶数量众多 形态各异 色彩绚丽 图案丰富 标志史前彩陶文化达到新高峰 [4] - 镇馆之宝白衣彩陶盆高15.7厘米 口径45.7厘米 通体施白釉 图案显示先民已掌握对称和均分概念 [4] - 彩陶上发现的星象图案表明6000多年前先民已开始"追星" 观象授时概念萌芽 [4] 文化价值与意义 - 遗址展示了从早期小型村落发展到具备环壕 城墙 功能分区的大型聚落 已具备早期城址特征 [3] - 博物馆为郑州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注入动能 成为溯源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窗口 [4]
新华全媒+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馆
新华网· 2025-07-17 10:17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放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于7月16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3][8][13] - 该博物馆是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3][8][13] - 博物馆也是洛阳市"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的重要组成 [3][8][13] 博物馆展品与特色 - 博物馆聚焦汉魏时期历史文化 [3][8][13] - 馆内荟萃1300余件(套)珍贵文物 [3][8][13] - 全方位展现汉魏洛阳故城的文明盛况 [3][8][13] - 展品包括陶百花灯和大吉瓦当等文物 [10][14] 参观情况 - 7月16日开放当天即有大量参观者到访 [2][6][7] - 参观者在馆内观看各类展品 [10][12][14] - 博物馆建筑外观通过无人机照片展示 [31]
文化中国行 主根主脉看河南 行走大遗址丨打开一千六百年历史画卷 遗址中“长”出博物馆
河南日报· 2025-07-17 07:36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概况 - 洛阳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通过"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活化文物 [8]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于7月16日免费开放,毗邻大遗址与白马寺古刹 [9] - 博物馆建筑群采用汉魏高台规制,占地219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沿中轴线布局体现"建中立极"空间秩序 [10] 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 汉魏洛阳故城历经六朝建都,累计作为都城600余年,建城史近1600年,2014年列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 [10] - 鼎盛时期人口超百万,是当时世界最大都市之一,出土文物约2万件(套) [12] - 作为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之一,展示洛阳"五都荟洛"的城市奇观 [13] 展览特色与文物陈列 - 基本陈列采用"中""合""同"三大主题展厅结构,突破时间脉络 [11] - "中"厅展示都城制度与"中国"概念的物质结晶,"合"厅呈现民族融合,"同"厅侧重中外文化交流 [11] - 展品包括熹平石经、东罗马金币、永宁寺佛头等千余件(套)文物,结合数字化互动展示 [11][12] 功能定位与学术价值 - 集展示、研究、保护于一体,设有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学术设施 [13] - 定位为中国早中期都城文化研究重镇,兼具文化遗产监测保护与沉浸式展示创新功能 [13] - 对隋唐盛世奠定基础,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轨迹 [13]
“登”明代商船游万国 全景漫游莫高窟……走,去博物馆体验“穿越”之旅
央视新闻· 2025-07-13 15:27
博物馆展览热度提升 - 暑假期间各地博物馆热度持续升温 无锡博物院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吸引游客 [1] - 无锡博物院"金匮遗珍"展览展出60多件典藏精品文物 其中13件为一级藏品 以书画为主 [2] - 展品包括元代朱元璋行书手谕卷(14行118字)和郑板桥兰竹石等珍贵文物 [3][4][5] - 同步展出明代金丝发罩 唐寅《秋林独步图轴》等多件珍品 [7] 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展示 - 无锡博物院采用AR VR 3D建模等技术 创造文物所在时代文化空间 增强观众体验 [7][9] - 南京博物院推出"坤舆万国全图"VR沉浸展 400平方米空间实现明代商船场景还原 [18][20] -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展出七大石窟81件套文物 通过VR设备实现全景漫游体验 [24][26] - 数字技术突破物理时空限制 实现文物多维展示 提升观众沉浸感与互动性 [26][28] 重点文物与历史价值 - 南京博物院展出镇院之宝《坤舆万国全图》 为国内现存最早最完整中文版世界地图(1602年绘制) [11][13] - 地图包含真实动物与传说生物图案 注文记载航海家见闻与各地风土人情 [16] - 无锡博物院展出的朱元璋行书手谕卷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反映元末政治军事指令 [3][4]
上海博物馆回应“蝠桃瓶”文创产品设计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18:53
文创产品开发 - 上海博物馆以"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为元素开发了40余种文创产品,包括丝巾、卡套、包袋、笔记本等 [1][4] - 发光冰箱贴是响应观众对冰箱贴的青睐而设计,内置灯光是为了更好表现陶瓷的莹润和光泽感 [1][4] - 文创开发已有20余年历史,捐赠人张永珍2003年将"蝠桃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4] 文物历史与争议 - "蝠桃瓶"曾被美国藏家奥格登·里德收藏40余年,短暂作为台灯底座使用,改装原因是家族认为其美观并想凸显艺术价值 [2] - 瓶底填埋沙泥是因家族担心宠物撞倒,增加底部重量以提升稳定性,保存状况非常完好 [3] - 有网友质疑发光冰箱贴与文物流落海外被改装为灯座的经历形成不适呼应,引发争议 [2] 文创行业趋势 - 博物馆通过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热"与"文创产品热"相互带动 [4][5] - 文创产品需准确、有效、正向承载内容,把握设计研发、营销推广的专业性,讲好文物故事 [5] - 公众应客观看待文物历史,避免专业释读权让位于个人片面或情绪化解读 [5] 文创设计理念 - 上海博物馆表示文创开发尊重历史,了解文物特质,并征询捐赠人意见 [4] - 秉持"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理念,积极聆听观众意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回应公众需求 [4]
“文明互动”中触摸南海历史文化
海南日报· 2025-07-09 09:03
博物馆运营与服务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通过雅致的温馨提示标识和宽敞整洁的展陈空间营造文明参观环境[1] - 讲解员团队统一着装上岗,秉持微笑服务宗旨,使用规范礼貌用语提升观众体验[1] - 自2018年4月开馆以来,公司扎实推进文物研究展览、国际交流合作及水下文物保护等核心工作[1] 观众互动与教育 - 通过深化高校合作、开展文明服务专项培训和开发特色研学项目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2] -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参观人数突破100万人次[3] - "南海人文历史陈列"等原创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3] 未来发展计划 - 二期工程将打造全球首个以深海考古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3] - 未来将为公众提供更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3] - 继续深挖南海文化资源内涵,运用多元化手段展示展览[3]
故宫博物院上线青少网站英文版、繁体版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00:18
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升级 - 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英文版和繁体版正式上线,这是公益慈善研究院与故宫博物院五年合作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 [1][3] - 网站于2015年上线,采用手绘插画、动态交互路线、游戏、微动漫、音视频、手账等多种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传统文化知识 [3] -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专业团队负责内容翻译,针对不同语种的语境差异和使用习惯制定翻译方案,涵盖资讯、参观导览、展览、建筑、藏品、宫廷历史等重要内容 [3] 2025年文化+科技训练营 - 2025年故宫-香港青年文化从业者"文化+科技训练营"开营仪式同期举行 [1] - 训练营从香港4所高校和故宫博物院分别招募青年文化从业者,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主题培训(7月7日至8月3日) [3] - 培训内容包括专家授课、机构调研、集体讨论、工作实践等,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文化+科技"融合人才 [3]
北京博物馆季文创月启动 激发“博物馆+”消费活力
财经网· 2025-07-08 15:03
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 - 朝阳区拥有90家博物馆,居全市首位,其中44家为备案博物馆,9家为国家级博物馆,数量均为全市第一 [3] - 博物馆覆盖率达每十万人2.6座,80%以上免费开放,2024年接待观众超2400万人次,本地居民人均参观2.2次 [4] - 形成"一核四区"文博空间布局和"备案博物馆-类博物馆-文博空间"三级体系,率先挂牌全市首家类博物馆,39个文博空间纳入管理序列 [3] 创新服务模式 - "博物馆+"模式推动文商旅融合,90%博物馆开展夜间开放、商圈巡展等新型服务,70%以上开发文创产品,馆均品类超30种 [5] - 60%博物馆参与国际交流,2024年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及活动120余项 [5] - 通过改造工业遗产打造特色集群,如懋隆艺术馆接待量年增10%,带动企业年营收增长5% [5] 联盟与活动 - "朝阳区博物馆之城建设联盟"成立,涵盖56家博物馆、类博物馆、策展机构、数字科技企业等多元主体 [12] - "朝阳区志愿服务宣讲团"成立,已招募30余名志愿者 [13] - 启动"北京博物馆季文创月"活动,在四大商圈推出"文化IP+商业空间+互动体验"创新模式,联动50家博物馆打造限定印章IP [15] 文创与探馆 - 发布《Museum-trip朝阳季》探馆攻略,推出艺术美学课、国潮风采、工业科技、历史探秘四大主题路线 [8] - 通过视频《上头了,朝阳文博!》展示科技赋能与文化破圈、专题特展与年轻表达等文创项目 [10] - 整合近80项文旅优惠活动,发放20万张朝阳文旅消费券 [16]
北京22家博物馆暑期错峰或取消闭馆
央视网· 2025-07-08 13:30
北京地区博物馆暑期服务调整 - 北京地区22家博物馆调整闭馆日为周二或取消闭馆日 包括首都博物馆 中国电影博物馆 国家自然博物馆等 [2] - 20家博物馆提供延时开放服务 包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北京天文馆 北京艺术博物馆等 [2] - 部分博物馆闭馆日由周一调整为周二并延长开放时间 包括北京汽车博物馆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 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等 [2] - 香山革命纪念馆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北京法和律师博物馆暑期取消闭馆日 [2][3] 博物馆特色活动安排 - 北京天文馆每周六晚开展"天文馆之夜"活动 包含8周8主题的专家讲座 影片观赏 望远镜观测等 [5] - 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精雅风华"展览第二季 开设17场公共教育课程 推出"恭时尚"新产品 [5] - 徐悲鸿纪念馆推出金属绕线饰品DIY和名作临摹活动 [5] - 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展"园林博物奇妙夜"文创研学活动 [5] - 钟鼓楼每周五至日延时开放 增加击鼓表演场次 推出四神套色印章等文创新品 [6] -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开展麋鹿科普活动 [6] 暑期文化推广计划 - 北京博物馆季7月组织文创月 推出多个博物馆文创市集 [7] - 8月组织研学月 打造博物馆主题研学游线 [7]
当文物“破壁”相会:数字技术重塑博物馆经济丨外滩消费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17:32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行业的应用 - 数字技术如3D打印、在线扫描等使不可移动文物得以复刻并跨地域展出,龙门石窟与灵山胜境艺术对话展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卢舍那大佛与灵山大佛的历史性会面[1][4] - 3D打印采用最高精度光敏树脂材料及工艺,复刻龙门石窟石灰岩质地细腻的浅浮雕和碑刻题记,刻痕不足一厘米的细节得以精准呈现[4] - 虚拟修复技术使残损造像如"最美观世音"万佛洞窟前南壁菩萨造像、宾阳中洞莲花藻井等重现原貌,并通过颜料检测分析进行彩绘复原[5] - 数字复位技术通过海外数据采集或传输,让流失海外的龙门文物实现身首合一、复位合璧[5] 沉浸式体验的发展与挑战 - 灵山博物馆打造AR沉浸式空间,结合VR技术让观众"穿越"龙门造像现场,并配套飞天舞蹈及NPC互动[6] - 上海博物馆古埃及展VR沉浸式体验带动接待观众突破200万人次,创全球博物馆单个文物收费特展参观人数之最,总营收达5.8亿元[7] - 行业面临场景同质化、体验表层化问题,部分项目技术堆砌导致内容空洞,中老年群体存在技术操作障碍,年轻游客对缺乏创新的"伪沉浸"体验产生审美疲劳[7] - 灵山博物馆调整展区布局,利用莲花穹顶空间与自然光线,与龙门石窟莲花藻井形成呼应,实现古代艺术与现代禅意美学的多层次对话[8] 博物馆经济链的拓展 -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同比增长15.5%,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1] - 三星堆博物馆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IP授权收入超千万元,与《原神》、麦当劳、剑南春等开展联名合作[9] - 安岳石窟"毗卢幻境"3D模型作为数据资产被游戏公司收购,故宫博物院通过NFT数字藏品、元宇宙展览开辟新收入渠道[10] - 数字技术为博物馆IP开发开辟多维路径,包括内容形态革新、体验场景延伸、IP价值裂变等,需在技术温度与文化厚度间寻求平衡[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