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ware Development

搜索文档
独立开发者出海搞钱,AI帮你完成90%工作
虎嗅· 2025-06-23 14:55
行业趋势 - AI工具正在成为独立开发者出海的核心竞争力,覆盖编码、营销、SEO、设计、销售、会计、法律等全流程[1] - 成功的独立开发者最大月开支已从人力成本转向AI工具费用,表明AI在效率提升上的关键作用[27] 市场调研工具 - GummySearch可自动监控Reddit垂直社区讨论,挖掘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3] - Exploding Topics通过全网数据分析,识别即将爆发的趋势和增长领域[4] - Suna作为开源AI代理,能自动爬取竞品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支持投资人名单筛选[5] 产品开发工具 - v0.dev通过自然语言描述生成高质量React + Tailwind CSS代码,加速前端开发[7] - Cursor集成GPT-4的代码编辑器,支持复杂代码生成、重构和Debug[8] - CodeRabbitAI提供自动化代码审查,识别安全漏洞和性能问题并直接修复[9] - Galileo AI根据文本描述生成完整UI设计稿,支持Figma导出[10] - Canva AI实现全能视觉内容创作,涵盖文档、幻灯片、网站设计及代码生成[11] 营销推广工具 - ListingBott自动化提交项目至100+AI工具导航站和初创公司目录,提升初期曝光[12] - SeoBotAI全自动化SEO优化,包括关键词研究、内容优化和链接建设[12] - Opus Clip将长视频自动剪辑为病毒式传播的短视频片段,适配TikTok/Shorts/Reels[14] - Marko通过对话生成产品营销视频,适用于社交媒体广告和演示[16] - Taplio/TweetHunter优化海外社交媒体运营,包括文案撰写、发布时间安排和互动[17] 运营与客户服务工具 - Chatbase/Dante AI基于产品文档训练专属聊天机器人,处理80%用户重复问题[18] - Jave学习用户邮件风格并自动生成回复,提升沟通效率[21] - Zara作为HR AI代理,支持多语言简历筛选和AI面试,自动化招聘流程[23] 商业化工具 - TinyAdz.com实现广告自动化投放,支持数据统计和流程管理[24] - 全能多媒体生成工具可制作幻灯片、图标、图片和视频,拓展创意营销可能性[25]
对话 ClackyAI 李亚飞:「套壳」之上还有厚度,数据闭环没那么重要
Founder Park· 2025-06-20 20:30
产品定位与核心优势 - ClackyAI定位为云端AI Coding Agent产品,主打"人类负责架构,AI编写代码"模式,通过云端IDE实现专业级软件开发[2] - 相比市面同类产品,其差异化在于能构建包含前后端和数据库的完整专业软件,而非仅Demo级产品[22][23] - 核心优势来自三年云端编程技术积累+一年专注研发,形成"产品+架构"的双重能力[10][24] 技术架构与工程实践 - 采用云端CDE(Clou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架构,为AI预装完备开发环境(数据库/测试工具等),实现开箱即用[47][48] - 关键know-how是最小测试单元机制,通过即时Lint检查/单元测试等形成快速闭环,提升代码质量[54][55] - 工程实践强调复用人类现有技术栈(如MySQL/PostgreSQL),而非创造新体系,确保可维护性[34] 行业趋势判断 - AI Coding领域将分化为模型公司与应用公司,应用层价值增长斜率已超过模型层[12][15] - 云端开发是未来趋势,本地IDE是过渡形态,AI工作流最终会迁移到云端环境[45][46] - 专业级软件需求持续存在,但开发成本将大幅下降,未来1-2人团队可完成原需6-8人的工作量[30][32] 产品演进路线 - 当前处于L3阶段(人机协作各占50%),计划演进至L3.8(人类仅需架构审核)[58][61] - 交互设计逐步弱化人类干预,未来实现需求输入→AI拆分任务→多Agent协同交付的自动化流程[61] - 通过共享上下文工作区解决AI记忆局限,实现跨thread的项目信息协同[63][64] 市场竞争策略 - 认为数据积累优先级不高,当前应聚焦产品定义和流程设计[14][18] - 大厂因资源诅咒和KPI导向难以主导该赛道,创业公司凭借原创性更易突围[69][70] - 市场空间足够容纳多家企业,重点在于降低专业软件开发门槛[67][30] 人才需求变化 - 初级程序员需求减少,未来可能出现"业务设计师"等新角色,侧重需求抽象而非编码[79][80] - 架构师角色可能弱化,因AI遵守规范可减少架构污染,但架构思维仍需保留[43][44] - 学习编程仍必要,但AI辅助可大幅降低学习曲线,加速新人成长[79]
大模型进入研发体系后,我们看到了这些变化
AI前线· 2025-06-19 16:10
大模型对研发流程的影响 - AI编码工具已成为工程师日常标配,主要用于自动补全、代码生成和快速搭建原型 [1] - 大模型改变了研发协作方式,包括知识共享新范式和跨领域协作,降低沟通门槛 [4] - 当前AI代码生成更适用于0-1阶段原型开发、非核心业务系统和垂直场景特定任务 [3][31] 效率提升与岗位变化 - 生产效率提升十倍可能催生十倍以上新需求,岗位总量仍会增长而非减少 [3][13] - AI赋能初级工程师更快胜任复杂任务,解放资深工程师专注架构设计和技术创新 [4] - 代码生成占比已达40%以上,在异步Agent场景采纳率可达80% [27][28] 工程师能力要求演变 - 能率先受益AI的工程师需具备拥抱变化、优秀交流调试能力和快速学习整合能力 [10] - AI时代核心竞争力转向关键业务深度理解、非典型问题解决和跨领域方案创新 [11][12] - 提问能力差异导致结果悬殊,精准定义问题的能力尤为关键 [10] 研发效能度量 - 需求交付速度是核心效能指标,AI应用能力作为辅助考量维度 [21] - 度量指标需与团队具体实践强关联,如双周迭代团队关注"两周内完成需求占比" [22] - 指标应服务于改进而非成为目的本身,需结合阶段性需求和团队特性 [23] AI应用开发前景 - 2025年被视为AI应用开发爆发元年,市场潜力与发展空间巨大 [33] - 模型能力呈现垂直化发展趋势,业务需求差异化决定技术选型逻辑 [34] - 行业正探索构建测评体系,针对不同场景实测模型适配性 [34] 代码质量保障 - 关键代码必须逐行逻辑审查,传统Code Review机制仍需严格执行 [29] - 通过历史代码检索机制和研发空间概念优化生成代码的业务贴合度 [29] - 外部约束机制如Few-Shot学习和规则引擎可显著提升输出质量 [30]
“二连板”吉大正元冲高回落,软件开发板块金橙子、华信永道、兆日科技股价异动
华夏时报· 2025-06-19 11:24
公司股价表现 - 吉大正元股价在6月12日和13日出现两个涨停板,6月16日最高触及27.54元/股,较6月11日收盘价20.69元/股涨幅达33.11% [3] - 6月19日股价低开,跌幅约3% [3] - 公司股价上涨可能受到"蚂蚁概念"和"量子科技"板块活跃的影响 [3] - 软件开发板块整体在震荡调整中表现较好,多只成分股出现大涨 [2]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处于网络安全行业,专注于为财政、公安、军工、能源、司法、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提供"安全原生"解决方案及产品、服务 [3] - 密码及网络安全是公司主要业务,密码技术是公司的"根" [3] - 公司在数据加密与签名、数字证书、多维度数字身份认证、零信任、抗量子密码等关键技术领域有深厚积淀 [3] - 公司构建了覆盖密码安全、星空互联安全、物联工控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信创等多个领域的产品体系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度营业收入40667.02万元,同比减少0.32% [4] - 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51.78万元,同比减亏11.86% [4]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6081.51万元,同比减少51.89% [5] - 2025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73.90万元,同比亏损扩大88.42% [5] - 营业收入减少主要受网络安全行业短期需求承压和上年度业务签单不及预期影响 [5] 业务收入构成 - 2024年度第一大收入为网络安全产品21233.25万元,同比减少5.89% [4] - 2024年度第二大收入为网络安全服务13719.97万元,同比减少4.32% [4] 费用情况 - 2024年度销售费用16175.88万元,同比减少6.31% [4] - 2024年度管理费用6747.47万元,同比减少25.00% [4] - 2024年度研发费用7965.67万元,同比减少34.63% [4] - 2024年度研发投入总额10064.36万元,同比减少28.15% [4] - 2024年度研发人员数量252人,同比减少10.65% [4] 行业其他公司表现 - 金橙子(688291.SH)在6月12日收盘价22.59元/股后出现两个"20CM"涨停板,6月17日触及近期新高36.18元/股,较6月12日收盘价上涨60.16% [6] - 华信永道(837592.BJ)股价从6月11日收盘价60.50元/股最高涨至6月17日87.66元/股,涨幅44.89% [7] - 兆日科技(300333.SZ)股价从6月10日收盘价12.18元/股上涨至6月13日高点17.40元/股,上涨42.86% [8]
还记得曾让服务器2天崩了3次《羊了个羊》吗?关联公司百万股权被冻结
齐鲁晚报· 2025-06-18 11:36
公司股权冻结情况 - 北京简游科技有限公司新增股权冻结信息 被执行人为张佳旭 冻结股权数额100万元人民币 冻结期限为3年 执行法院为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2][5] - 张佳旭所持有的天津简乐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75万人民币股权也被冻结 [2][3] - 冻结执行通知书文号为(2025) 闽02民初455号 冻结状态为"冻结" 冻结日期自2025-05-12至2028-05-11 [3][5] 公司基本信息 - 北京简游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26日 法定代表人为张佳旭 注册资本约131.6万元 [2][4] - 公司由张佳旭(持股76.0001%)、厦门雷霆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0.0000%)、天津简乐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持股3.9999%)共同持股 [4] - 公司属于基础软件开发行业 规模为中型 员工53人(2024年数据) [4] 游戏产品表现 - 《羊了个羊》于2022年6月13日发行 通关率不到0.1% 2022年9月因服务器压力2天宕机3次 [1] - 游戏搜索量在2022年9月19日达到峰值3.97亿 较初期400万搜索量增长6022.98% 但10月15日微信指数已下滑至384万 [1] - 公司因游戏火爆在2022年9月13日紧急招募后端服务器开发人员 [1]
趣图:3 种软件开发模式对比,最后一种绝了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6-17 19:58
由于提供的文档内容为空(`<doc id='1'>↓↓↓</doc>`),无法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总结。建议补充完整文章内容后重新提交任务。
市场首例!金智教育两次过会却两次撤单,不想上市了?
搜狐财经· 2025-06-17 18:35
公司IPO终止审核 - 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对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IPO终止审核的决定,直接原因是公司及保荐机构广发证券撤回申报 [2] - 公司曾两度闯关IPO并且两次都过会,但最终都没能成功注册,成为市场首例两次过会两次没有成功注册的企业 [3] - 公司第一次IPO于2020年9月24日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2021年2月5日通过科创板上市委会议审核,2021年3月9日提交注册稿申请文件,但因科创属性认定问题未获认可,于2022年1月7日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4] - 公司第二次IPO于2022年6月30日转战创业板,2023年7月13日通过上市委审核,2024年12月26日提交注册,2025年6月13日主动撤回注册申请 [5]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全称为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智教育 [3] - 公司预计融资金额为5.77亿元 [3] - 保荐机构为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为施瑶、袁海峰 [3] - 会计师事务所为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签字会计师为贾丽娜、周文阳、曹莹 [3] - 律师事务所为江苏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签字律师为阔赢、崔洋 [3] - 公司为高校信息化服务提供商,主要业务包括软件开发、SaaS服务、运维服务、系统集成等信息化服务 [6] - 公司主要产品为"知途学习云"和"今日校园"APP [4][8] 财务数据 - 2020-2022年营收分别为4.75亿元、4.92亿元、4.55亿元 [7] - 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158.35万元、8032.17万元、7826.22万元 [7] - 2020-2022年资产总额分别为6.16亿元、6.96亿元、7.51亿元 [8] - 2020-2022年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分别为35.56%、34.80%、24.87% [8] - 2020-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0.92%、22.15%、20.40% [8] 募资用途 - 首次申报科创板时计划募资6.97亿元,第二次申报创业板时缩减至5.77亿元 [5] - 募资主要用于:基于混合云的智慧校园超融合平台建设项目(1.59亿元)、一体化智能教学云平台建设项目(1.62亿元)、营销服务网络及业务中台建设项目(7632万元)、产品研发及技术升级基金(1.8亿元) [6] 风险事件 - 公司"今日校园"APP曾因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工作组和江苏省通信管理局通报 [9] - 公司已完成相关整改并通过验收 [9] - 若未来在个人信息收集与使用方面未能合规,可能影响"今日校园"APP的正常使用和SaaS业务开展 [11]
因“过于痴迷”AI,50+岁程序员被公司开除:全靠Copilot写代码,还恐吓新人将被AI取代
36氪· 2025-06-16 20:23
【CSDN 编者按】在AI席卷开发领域的今天,从"拥抱 AI"到"被 AI 吞噬"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我们 不再讨论"要不要用 AI",而是在重新审视"怎么用 AI"。本文讲述了一位资深工程师因过度依赖 AI 最终 被公司解雇的真实案例。这引发了开发者们的讨论:当你花更多时间在"教 AI 写代码"而不是"自己写代 码"时,是否也正在亲手削弱自己的职业价值? 在 AI 浪潮汹涌的当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同事:因为过于沉迷 AI,结果被公司开除了? 我们公司是一家正处于扩张阶段的创业公司,主营产品虽然不具备什么"革命性技术",但确实解决了客 户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行业中具备一席之地。 对我们来说,稳定、高效地推进开发任务尤为关键。 但公司里有位同事,他却一直像个"追风少年",总是被各种新技术吸引。他经常提出一些我们根本不需 要的"解决方案",要用全新的工具、框架去应对并不存在的问题。 这本来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更何况他还是一位有 30 年经验的老程序员——年过五旬,按理说应该更 成熟稳重才对。客观来说,他写代码的水平还不错,系统设计也有一手,过去我们都挺信赖他。 但现在,他已经"走火入魔"了。 PR 全靠 Cop ...
深度|GitHub CEO :真正的变革不是程序员被AI取代,而是写代码的起点、过程与目的正在被AI重构
Z Finance· 2025-06-15 10:05
核心观点 - AI正在重构软件开发的起点、过程与目的,从代码自动补全到多模型Agent协作,开发者角色从执行者转变为系统指挥者[1][2] - GitHub Copilot将正式开源,延续VS Code的开源策略,推动开发者生态创新[2][17] - 未来软件架构将融合确定性代码与非确定性生成,开发者需在自然语言抽象与代码实现层间切换[24][25] - Agent系统将形成互联生态,个人Agent与工作Agent分工协作,改变知识工作范式[40][42] 技术演进路径 - 2020年GPT-3/Codex首次实现无编译器支持的语法完美代码生成,颠覆传统编程认知[1][5] - Copilot预览版数据显示AI生成代码占比达25%(Python更高),用户净推荐值72分(-102-100范围)[5][6] - 从Tab补全(延续20年IDE传统)到"氛围编程",AI缩短"想法→实现"周期,保持开发者心流状态[7][10][32] - 多模型协作成为趋势,代码补全用低延迟模型,Agent任务用强工具调用模型[16][22] 开发者角色转变 - 工程师核心能力转向验证Agent输出,确保符合业务目标与安全要求[13][31] - 编程教育仍需重视系统思维培养,基础计算机科学知识成为现代通识教育[11][12] - 开发者需掌握"技艺进化"能力,20年前全栈工程师概念不存在,未来需持续适应AI工具[14][15] - "匠心"不会被取代,但可委托Agent处理测试、修Bug等繁琐工作,专注创意实现[33] 行业生态影响 - VS Code十年更新超100版本,Copilot开源将激发IDE插件、代码迁移工具等衍生创新[17][22] - 允许"自带密钥"连接第三方模型(如OpenAI/Olama),推动多模型协作生态[22] - 技术债务转化市场显现,COBOL→Java等遗留系统迁移需求催生新商业机会[22] - 零代码门槛降低催生新型开发者,但复杂系统架构能力仍为专业壁垒[35][36] 未来趋势预测 - 操作系统内核持续存在,但用户界面将Agent化,如Jarvis式智能助手[26][27] - 实时生成的一次性应用兴起,解决特定需求后自动销毁,降低软件维护成本[27][28] - Agent间通信协议标准化,形成跨设备/场景的智能体网络[39][40] - 软件工程领域出现"杰文斯悖论"——效率提升刺激更多需求产生[38]
因“过于痴迷”AI,50+岁程序员被公司开除:全靠Copilot写代码,还恐吓新人将被AI取代
猿大侠· 2025-06-14 11:09
AI在开发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 文章核心观点:一位资深工程师因过度依赖AI工具(如GitHub Copilot)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团队节奏拖慢,最终因行为越界(如对新人散布消极AI预言)被公司解雇,引发行业对AI工具合理使用边界的讨论 [1][4][6] 公司对AI的态度与案例背景 - 公司为扩张期创业公司,虽无革命性技术但解决了客户核心问题,开发效率是关键竞争力 [1] - 公司对AI持开放态度,早期引入GitHub Copilot等工具并取得成效,但该工程师使用方式超出合理范围 [4] - 工程师拒绝手动提交代码PR,完全依赖Copilot Agent生成代码且不调试,导致1天任务拖延至5天 [4][5] 工程师行为的具体问题 - 过度迷信AI取代人力,声称两年内AI将取代团队,并试图训练自动化模型 [4] - 对AI生成代码缺乏理解,出现bug时无法修复,需技术负责人介入干预进度 [5] - 向新人预言“前端工程师将被AI取代”,造成心理伤害,成为解雇导火索 [6] 行业潜在趋势 - 其他公司出现类似案例,开发者因不合理使用AI工具被解雇,可能反映行业对AI依赖的警惕性上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