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造石材
icon
搜索文档
中旗新材子公司签署采矿权出让合同 扩大资源版图和生产能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7-24 19:27
资源储备与产能提升 - 中旗矿业与河池市自然资源局签署《采矿权出让合同》,脉石英矿资源总量从748 6万吨增至825 7万吨,新增空白区资源77 1万吨 [1] - 采矿生产规模从20万吨/年提升至40万吨/年,设计利用资源量达633 23万吨 [1] - 2022年7月通过股权收购取得广西罗城县两处脉石英矿采矿权和探矿权,原生产规模合计20万吨/年 [1] 业务发展与战略调整 - 公司为人造石英石领域国内首家上市企业,主营业务为建材用人造石英石 [1]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230万元至342万元,受市场调整及消费结构变化影响业绩承压 [2] - 正优化业务结构并调整经营策略应对市场变化 [2] 控制权变更与转型升级 - 2023年6月完成控制权变更,星空科技成为控股股东,贺荣明出任董事长 [2] - 星空科技核心团队具备20年以上半导体行业经验,主营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填补国内大芯片光刻机等空白 [2] - 未来将重点发展石英硅晶新材料,协同拓展高端光学镜头材料等半导体领域业务 [3] 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 - 采矿量提升有助于增强资源储备和生产能力,强化可持续经营能力 [1] - 新控股股东计划依托半导体产业经验,推动公司向集成电路新材料领域转型 [3]
星空科技入主中旗新材
上海证券报· 2025-06-21 02:41
控制权变更 - 星空科技通过协议获得中旗新材23.35%的有效表决权,成为控股股东,贺荣明成为实际控制人 [2] - 海南羽明华放弃所持9.35%股份(1710.44万股)的表决权,但保留利润分配等财产性权利 [3] - 原实控人周军及其一致行动人表决权降至15.11%,协议要求其通过减持保持与星空科技持股差距不低于8% [3][4] 股权交易细节 - 星空科技及其一致行动人此前以8.03亿元受让股份,每股均价26.34元,最终持股比例达23.74%(含可转债转股稀释影响) [2][3] - 陈耀民拟受让海南羽明华5.01%股权的计划仍在推进,但不影响控制权认定 [4] 战略转型方向 - 星空科技计划推动中旗新材从传统人造石材业务向半导体材料及高端装备领域拓展 [5] - 贺荣明提出分两步走:先提升传统材料技术档次,再向"高科技装备+材料"产品结构转型 [6] - 星空科技主营业务包括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股东含腾讯创投等机构,贺荣明持股74.43% [5] 公司背景 - 星空科技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广州,贺荣明为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创始人之一 [5] - 中旗新材为A股人造石材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此次易主涉及产业链横向整合 [2][5]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人造石材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5 09:42
人造石材行业概述 - 人造石材是通过人工合成技术制成的装饰材料,凭借成本和性能优势成为建筑装饰领域主要材料,发展前景广阔 [1] - 全球"双碳"目标推动无机人造石材绿色低碳化发展 [1] - 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产销市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251.5亿美元,亚太占125.16亿美元;2025年预计全球达259.7亿美元,亚太129.42亿美元 [4] 中国市场现状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635.77亿元(树脂型464.94亿元,无机型170.83亿元),2025年预计641.64亿元(树脂型466.79亿元,无机型174.85亿元) [6] - 环保政策趋严、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6] - 消费者更关注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牌、外观和性能,产品性能及功能持续提升 [22] 行业分类与技术特征 - 分为树脂型(光泽好、颜色丰富)、复合型(造价低但易开裂)、水泥型(价格低廉但装饰性差)、烧结型(装饰性好但能耗高)四类 [2][4] - 树脂型占比最高(2024年占中国市场的73.1%) [6]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不饱和聚酯树脂是关键原料,2024年中国产量345.1万吨(同比+21.9万吨),需求量330.8万吨(同比+17.9万吨) [10] - 下游:商品房为主要应用领域,2024年销售面积9.74亿平方米(同比减少1.44亿平方米) [12] 竞争格局 - 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主要企业包括中旗新材、戈兰迪、必图新材等 [14] - 中旗新材为A股首家上市企业,2024年营收5.32亿元(同比-0.52亿元),拥有三大产业基地 [18] - 必图新材拥有12条全自动流水线,年产能石英石400万平方米、人造石100万平方米 [20] 技术发展趋势 - 产品向高强度、绿色环保、耐磨耐火方向发展,生产趋向自动化与智能化 [22] - 外观高度仿真技术提升,满足高端消费需求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