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历史文化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东莞石排塘尾村保护规划获省政府批复
广州日报· 2025-07-30 15:55
规划批复与保护范围 - 广东省政府批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 强调需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 保护传统格局 历史风貌及自然景观[1] - 保护范围总面积18.37公顷 其中核心保护范围9.56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8.82公顷 另划定环境协调区34.12公顷[2] - 保护范围内新建 改建 扩建项目需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及省级保护条例[2] 历史文化价值与资源 - 塘尾村为珠江三角洲规模较大 原形态保存完整的明清血缘村落 现存明清祠堂21座 古民居268座 书室19座 炮楼28座 水塘6口 古井15眼[1] - 五大核心价值包括:明清血缘村落典型代表 儒商文化传承 华侨交往史证 广府建筑研究实例 村落防御工程遗存[2] - 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塘尾古建筑群) 市级文保单位1处 历史建筑26处 古树名木21棵[1] 空间规划与发展策略 - 保护"巨蟹护村 二十八星宿方位"整体格局 构建"一心一轴 圈层发展"中观空间结构[2] - 宏观层面以生态园为核心 联合塘尾村 南社村等5村集聚区域文化景观资源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2] - 创建于宋代 清代形成以水塘为中心 井字形巷道的完整村落布局 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1]
让地方立法成为发展“推进器”(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覆盖400多平方公里,累计诞生企业超14万家[1]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打破行政壁垒,聚焦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产业发展[1] - 立法为科创廊道提供法治保障,兼具"保障法"和"促进法"双重功能[1] 地方立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2015年立法法修改后,全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主体从49个增至289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和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2] - 地方立法通过稳定、公开、规范的制度机制增强经营主体预期确定性,例如江苏常州制定《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支持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2] - 立法替代"红头文件"模式,将经济工作纳入法治范畴[2] 地方立法的差异化实践 - 立法需适应本地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要求,如台州聚焦乡村发展、惠州保护水系水质、泉州保护海上丝绸之路史迹[3] - 地方立法坚持问题导向,需紧贴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调动基层首创精神[3] - 立法为区域特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