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经济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有效畅通“大循环”,建设统一大市场
人民日报· 2025-09-01 07:54
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拥有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大市场,谁就掌握了发展的 主动权。 不妨从三个维度来把握。 (一)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 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 化。" 落实"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对各地意味着什么?打破"小循环"、畅通"大循环",全面推动我国 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各地政府部门怎么看、怎么干? 每秒钟,超143万GB数据在云端传输,近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每一天,约2.4万户新企业创立, 约1200亿元货物在中国和世界间流动……这样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成为我国发展的巨大优 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依托。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成统一开 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统一"意味着"一盘棋"。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首先要增强全局意识。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 ...
封丽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8-13 08:20
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具有市场经济的普遍特征,又把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结合在一起。法治,强调在法律框架内调整各类主体的利 益关系,可有效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 在要求。 法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能与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新时 代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关系作出重要论述,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深刻理解这一 重要论断,准确把握二者内在联系,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确认主体资格、规范市场行 为、维护市场秩序,进而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价格信号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确 保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引导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领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发挥市场经济价值规 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作用以及维护公平竞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关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能够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2] - 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可确认主体资格、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引导资源最优配置 [2] - 法治能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确保政府职能到位而不越位,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避免不合理行政干预 [3] 法治对市场经济的功能与作用 - 法治通过确认和保护产权,清晰界定权利义务边界,提升经营主体安全感和获得感,改善市场预期 [4] - 法律体系与行政执法、司法审判衔接,可解决无序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维护市场秩序 [4] - 法治确立透明规则体系,减少缔约和监督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5]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路径 - 需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破除民营经济隐性壁垒,保障公平竞争和法律保护 [6]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法治约束,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执法统一 [7] -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机制,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司法高效解决市场纠纷 [8] - 营造守法诚信社会氛围,提升市场信用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8]
让地方立法成为发展“推进器”(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覆盖400多平方公里,累计诞生企业超14万家[1]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打破行政壁垒,聚焦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产业发展[1] - 立法为科创廊道提供法治保障,兼具"保障法"和"促进法"双重功能[1] 地方立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2015年立法法修改后,全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主体从49个增至289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和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2] - 地方立法通过稳定、公开、规范的制度机制增强经营主体预期确定性,例如江苏常州制定《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支持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2] - 立法替代"红头文件"模式,将经济工作纳入法治范畴[2] 地方立法的差异化实践 - 立法需适应本地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要求,如台州聚焦乡村发展、惠州保护水系水质、泉州保护海上丝绸之路史迹[3] - 地方立法坚持问题导向,需紧贴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调动基层首创精神[3] - 立法为区域特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3]
良法善治促民企拔节生长
经济日报· 2025-05-15 06:06
从外部看,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秩序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从内部看,我国经济正处 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民营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但这些问题是局部的和暂时的,是能够克服的。扎 实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则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正是题中应有之义。无论 是"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经济组织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 方式平等获得直接融资",还是"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制度""禁止利用行政或者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 济纠纷",都有助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 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 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法治护航下不断奋发进取 的开拓史。 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 ...
计划经济不等于最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于最无计划
搜狐财经· 2025-03-25 21:01
计划经济不等于最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于最无计划 几乎所有人在谈经济时,包括很多学者在内,都会犯一种望文生义低级错误。 一说计划经济就成了"有计划的经济",一说市场经济就成了"无计划的经济",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 计划经济的语义偏差 计划经济的核心并不是"计划 ";因为市场经济也有计划,而且要强大得多。计划经济的核心是命令,是权力,是极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给千千万万个市 场主体定计划; 、 计划经济是办公室精英"我说了算的经济"。 作为宏观的经济运行机制,计划经济要依靠行政的权力等级下沉,自上而下的指令层层向下穿透,从而实现资源配置;它依赖的是什么?是权威主义。如果 下级不作为,政策就失灵了;如果下级的自主权过大,也会失控,出现不确定性,比如,隐形债务到底有多大?不知道;GDP增速中有多少是刷业绩虚增 的,不知道。那么计划就会很不计划,甚至出现重大失误,电视剧《老农民》就是对历史案例形象的陈述。 原因就在计划经济的核心价值取向并不在"计划",在行政指令,在高度集中的权威性。 计划经济是人治经济。 《人世间》中蔡小光要给周蓉整套房子,靠钱不行,要给行政外长送礼,结果事没办成,不通事理周蓉,竟然跑去把礼要了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