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古生物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舒德干院士:AI时代,知识积累仍然非常重要
新浪财经· 2025-08-18 10:59
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趋势 - 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赋能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驱动力 [2] - "AI+教育"已成为明确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古生物学等专业领域实现技术应用 [2][4] - 人工智能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化石快速鉴定和分类 未来将深入生物演化和生态环境重建领域 [2][4][11] 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向 - 交叉人才培养需同时掌握AI技术原理和生物学/古生物学专业知识 [11] - 青少年应加强AI相关知识学习 以便将来应用到各个领域研究中 [2][4][21] - 科学想象力和知识积累同等重要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积累是AI技术分析的基础 [15][21] 古生物学专业发展现状 - 古生物学属于大众认知中的冷门专业 但能产生重大研究成果 [3][4] - 该领域研究既具有实用价值 也能满足人类对祖先起源的认知需求 [22] - 专业冷热并非绝对 通过优秀成果可使冷门专业获得关注度 [22]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 理性质疑精神是创新基础 中小学教育应鼓励表达和理性质疑 [5][9][10] - 好奇心培养至关重要 能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 [7][8] - 科学想象力与知识积累相结合 能达成重大学术突破 [15][17][20] 科研方法论 - 科研需要仰望星空(定向)与脚踏实地(实践)相结合 [21] - 灵感来自积累 包括书本间接知识和实践认知 [14][21] - 跨学科研究需确保基础数据准确性 如化石鉴定准确和数据库真实有效 [12]
重磅!“中国诺奖”2025未来科学大奖,公布
机器人圈· 2025-08-07 18:09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 -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季强、徐星、周忠和,表彰他们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4][5][6][9] -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方忠、戴希、丁洪,表彰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及实验实现方面的贡献[13][15]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卢志远,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技术领域的发明和贡献[23][25][26] 获奖者背景信息 - 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1951年生于江苏,南京大学毕业[8] - 徐星:中科院古脊椎所,1969年生于新疆,2002年获博士学位[11] - 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所,1965年生于江苏,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12] - 方忠:中科院物理所,1970年生于湖北,1996年华中理工大学博士[17][18] - 戴希:香港科技大学,1971年生于浙江,1999年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博士[20] - 丁洪: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1968年生于湖南,1995年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22] - 卢志远:旺宏电子,1950年生于广州,1977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7][29] 未来科学大奖概况 - 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发起[4] - 奖励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4] - 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4] - 2016-2024年共评选出39位获奖者[28] 历届获奖者代表 - 生命科学奖:施一公(2017)、袁隆平(2018)、邵峰(2019)等[30] - 物质科学奖:潘建伟(2017)、王贻芳(2019)、赵忠贤(2023)等[30][31] - 数学与计算机奖:许晨阳(2017)、王小云(2019)、何恺明(2023)等[31]
中美专家创新技术方法 解析远古生态系统奥秘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09:12
古生态模拟技术方法体系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人员联合美国加州科学院学者创新建立了一套古生态模拟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从化石记录到远古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重构 [1] - 该成果发表于Nature旗下期刊《自然-研究方法》(Nature Protocols) [1] - 技术方法核心在于解析远古生态结构演化的奥秘,解决古食物网重建与古群落动态定量评估难题 [1] - 可通过模拟古食物网的生态扰动揭示次级灭绝发生机制,确定生态系统的崩溃阈值与稳定性指标 [1] 技术应用与意义 - 该模拟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可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对陆地、海洋等多种生态系统进行分析 [2] - 推动古生物学从单一物种定性描述向生态系统定量研究转型发展 [2] - 重构远古生态系统可为现代地球应对危机提供"历史智慧" [2] - 地质记录中的生态崩溃与复苏可为人类生存提供指南 [2]
远古发现|我国科学家领衔发现约1亿年前“僵尸昆虫”
新华社· 2025-06-11 17:52
古生物研究新发现 - 国际古生物团队在约1亿年前的缅甸克钦琥珀中发现两枚寄生在昆虫身上的线虫草化石——古蚁古线虫草和塔蝇古线虫草 [1] - 新发现为探索真菌与昆虫的协同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并将线虫草的起源时间较此前研究前推了约3000万年 [1][7] 线虫草的特性与分类 - 线虫草是一类寄生性真菌的统称,我国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学名为"中华线虫草",属于该家族成员 [3] - 线虫草家族有300多种成员,能寄生在蚂蚁、苍蝇、甲虫、蜘蛛等多种节肢动物身上 [3] - 真菌因缺乏硬质结构、极易腐烂,线虫草的化石证据一直很少,人们对它们的起源与演化知之甚少 [3] 化石的形态与结构分析 - 古蚁古线虫草寄生于一类原始蚂蚁的蚁蛹,外部形态接近现生单侧生虫草复合群,内部结构接近现生蜂头虫草分支 [5] - 塔蝇古线虫草寄生于白垩纪塔蝇科昆虫,子实体呈棍棒状,形态与生长位置接近现生蜂头虫草分支 [5] - 两枚化石完整保存了真菌形态结构,可直接与现生种类对比 [5] 系统发育与起源时间修正 - 科研人员收集整理了120个现生线虫草的基因数据,利用新化石作为校准点重建系统发育关系 [7] - 研究结果显示线虫草的起源时间应为距今1.3亿年左右的白垩纪早期,较此前研究提前约3000万年 [7] 研究成果发表 - 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11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