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设施

搜索文档
特稿|罗志恒:大力发展服务消费——现状、症结与对策建议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33
服务消费的基本属性及其重要意义 - 服务消费具有非物质性、非商品形式的特点,收入弹性系数普遍大于1,对居民收入变化更为敏感[2] - 服务消费供需同步进行,依赖消费者闲暇时间和休假制度完善[3] - 服务消费高度依赖人口集聚和家庭化消费场景,流动人口与家庭分离会限制消费意愿[3] - 服务难以标准化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对供给能力和行业规范体系要求更高[3] - 服务消费是稳增长、稳就业、稳民生的重要抓手,边际效用递减效应更弱、消费上限更高[4] - 服务消费本地化特征突出,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形成"消费在哪里,收益就在哪里"的直接效应[4] - 服务消费有助于社会公平和人力资本积累,推动知识型经济发展和创新竞争力提升[4] 我国服务消费的基本特征事实 - 2013-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从0.5万元提升至1.3万元,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从39.7%上升到46.1%,但2024年仍较趋势值低2.6个百分点[5] - 我国服务消费水平滞后于发展阶段,2023年服务消费占比为46.1%,显著低于美国(66%)、日本/法国/英国(近60%)、德国(50%)[8] - 2023年住房消费占服务消费比重达34.6%,自有住房折算租金是主体,若采用市场法核算占比会更高[14] - 2023年交通通信、教育文娱服务合计占比31.1%,较2019年下降2.3个百分点,增速降幅最大[17] - 2023年餐饮服务占比15.7%(较2013年+3.4pct),医疗服务占比14.9%(较2019年+0.8pct),"其他服务"占比仅2.9%,家庭服务占比0.7%[20] 当前制约我国服务消费的主要因素 - 服务消费收入弹性更高,2020年后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导致其恢复进度慢于商品消费[21] - 社保体系支持不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月均待遇仅222元,远低于城镇职工3700元,财政补贴差距达4.4倍[22] - 2023年企业就业人员周均工作时间48.6小时(折算年2500小时),大幅高于OECD国家均值(1717小时)[22] - 流动人口城市化不足,70个大中城市户籍限制影响家庭随迁,制约教育、家政等服务需求[23] - 养老服务供给不足,2023年每千名老人对应养老床位24张(低于美日),使用率仅50%;人均体育场馆面积2.6平方米远低于发达国家[23] 提振服务消费的政策建议 - 需求端政策向服务消费倾斜,将消费券、补贴手段从商品转向收入弹性更高的服务领域[24] - 推动国资上缴财政专项用于社保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养老金月补贴需从180元提升至560元(资金缺口约8000亿元)[24] - 优化休息休假制度,落实带薪年假,适度增加法定假期以释放闲暇时间[24] - 重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推进家庭整体城市化进程[25] - 增加优质养老床位供给(重点发展护理型),提升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完善文旅医疗设施[25] - 放开文旅、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消费者权益保护[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