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瑞松科技股价下跌1.73% 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3.0013%股份
金融界· 2025-07-30 00:48
股价表现 - 7月29日股价报34.10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73% [1] - 盘中最高触及34.69元,最低下探33.97元 [1] - 成交量为18591手,成交金额达0.64亿元 [1] 公司业务 - 专注于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主营业务为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装配、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 [1] - 2024年年报显示工业业务占比达99.78% [1] 股东减持 - 股东柯希平计划减持不超过244.8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013% [1] - 股东深圳前海觅贝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计划减持不超过122.3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 [1] - 两项减持计划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0013% [1] 战略合作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带队的技术专家组7月24日到访调研 [1] - 双方就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1] - 公司展示了高精高速六轴并联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技术等核心产品 [1]
巨能股份:柔性制造与智能工厂解决方案领域持续新突破 一季度扭亏为盈
证券日报· 2025-05-29 21:42
公司业绩与市场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5259.62万元,同比增长16.65%,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状态 [2] - 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05.87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2] - 公司参与建设的多个客户工厂入选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第一批)项目公示名单》,包括西安法士特、陕西汉德车桥等 [5] 行业趋势与政策支持 - 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分四个层级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3] - 制造业模式正经历从单机生产、自动化到柔性制造的阶梯式跃迁,柔性制造成为智能化升级的关键路径 [3] - 柔性制造需求增长主要源于新能源汽车和非汽车行业,前者需快速切换能力,后者需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特性 [3] 公司技术与产品创新 - 公司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为方向,助力工业母机行业为主的机械加工自动化智改数转进程 [2] - 通过软件算法与模块化硬件设计实现多品种产品兼容与高效切换,仅需简单人工干预或软件调整即可完成生产转换 [4] - 在CIMT2025展会上展示高柔性智能生产线,实现"一条线、多品种"无人化运行,运用AI技术优化调度策略 [5] 研发方向与市场拓展 - 未来研发聚焦三大方向:柔性制造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工业软件为核心)、大型/重型化产品 [6] - 2023年至2024年加大柔性制造技术投入,推动自动生产线从刚性向柔性升级 [6] - 2023年在西安设立全资软件子公司,专注智能工厂管控软件研发 [6] 公司战略与竞争优势 - 通过产品研发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成本管控等措施提升盈利能力 [2] - 柔性制造技术融合了大批量生产效率与柔性生产灵活性,帮助客户应对产品迭代需求,避免产线重复投资 [4] - 模块化设计、智能调度系统和AI技术实现柔性线生产效率和设备开动率最大化 [5]
20多万条企业大数据背后:上海制造为何仍有竞争力
澎湃新闻· 2025-03-26 07:04
上海2025重点产业布局 - 上海发布14个区级主导的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包括浦东张江+金桥新一代电子信息集聚区、静安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等 [1] - 金山区碳谷绿湾产业园为上海市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聚集巴斯夫、科莱恩等全球化工企业及联乐化工、新旺科技等新材料企业,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 [1] 产业集群优势 -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占地3平方公里,工业机器人产值占全国1/9、上海1/3,涵盖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商及发那科等全球机器人制造商 [4] - 中国产业集群特点为地理集中促进合作,2019年起国家部委公布500多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上海入选超20个,居全国前列 [4] - 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模速空间"孵化器集聚上百家大模型企业,从业者中超千名AI人才中1/3为28岁以下年轻人 [9] 产业政策与成本优化 - 2024年上海工业降本增效政策累计减负521亿元,其中企业融资成本占比47%,覆盖756家中小微先进制造企业,贷款利率下降近1% [11] - 上海大工业平均电价下降6分钱(同比降6.8%),天然气成本降12.9%,蒸汽成本降8.7% [11] - 上海推出4000亿元"专精特新贷",信用贷款占2000亿元,单户担保额度从2000万元提升至3000万元 [13] - 2024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收成本为82.46元,低于全国均值2.7元及长三角均值2.9元 [13] 创新要素与新兴领域 - 2024年上海新增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万家 [9] - 上海强化智算、语料、绿电等创新要素供给,依托人才、教育、医疗资源及全球最大口岸降低企业出海成本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