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草牧业
icon
搜索文档
“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2025”举行 呼伦贝尔成为草原生态研究天然试验场
内蒙古日报· 2025-07-14 09:43
行业动态 - "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2025"在呼伦贝尔市举行 主题为"三生融合 科技助力" 吸引来自中国及美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 荷兰 巴西等国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 [1] - 会议聚焦草科学趋势与热点问题 旨在通过全球专家合作深入研究草原与草业发展关键问题 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1] -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展示与中科院合作的"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先导专项成果 涵盖草牧业理论 牧草种植加工技术 牲畜高效养殖技术及成果转化等领域 [1] 公司进展 -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建立生态循环产业模式 覆盖天然草地改良 人工饲草种植 草产品加工 畜牧高效养殖及产品追溯全链条 [1] 区域资源 - 内蒙古拥有13.2亿亩天然草原 占中国草原总面积的22% 是欧亚大陆草原重要组成部分 [2] - 内蒙古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连续多年稳定在45% 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持续改善 [2] 生态实践 - 呼伦贝尔探索"草原生态旅游+特色草产品开发"模式 在退化草原修复 草畜平衡管理 碳汇交易试点等领域创新实践 [2] - 呼伦贝尔作为欧亚大陆草原带重要部分 其植被多样性 生物物种及草原文化为生态研究与草业发展提供天然试验场 [2] 会议背景 - 大会由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草学会联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饲草种质全国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主办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承办 [2]
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草牧乐章——来自沿黄省份的一线调研
人民日报· 2025-07-04 05:59
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 - 农业农村部启动为期3年的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由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实施,探索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并举之路 [1] - 黄河流域提供了占全国50%的奶类、40%的蛋类、30%的肉类,草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1] - 项目在青海、甘肃、河南等沿黄省份实施,推动草牧业生产生态生活兼顾的发展模式 [1] 青海省湟源县草牧业发展 - 湟源县推广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技术,每亩鲜草产量达3.6吨,比单一种植提高12%,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 [2][3] - 混播饲草粗蛋白含量达到13%,比燕麦单一种植提升近50%,牦牛出栏时间缩短10-15天 [3] - 技术示范推广1万亩,每亩混播人工草地可替代18亩天然草原,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15%以上 [3][4] - 全县牦牛冬季舍饲率由2022年的61.7%提高到66.5% [4] 甘肃省环县草牧业发展 - 环县推广苜蓿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出苗率提高18个百分点,保苗率增加15个百分点 [6] - 采用该技术的地块亩均干草产量达到500斤,比不覆膜增产15%,每亩净收益增加66元 [6] - 技术实施区域水土流失率降低20%,坡地植被覆盖度提高 [6] - 推广青贮玉米和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肉羊育肥期平均每天节约精料0.2千克,每只羊降低饲喂成本约105元 [6] 河南省兰考县草牧业发展 - 兰考黄河滩区种植紫花苜蓿改良盐碱地,出苗率从春播的不足20%跃升至90% [7][8] - 采用秋播技术,单茬收割时间从5天延长至15天,一级以上苜蓿草占比从50%跃升至75% [7] - 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使土壤pH值从8.6降至8.2,含盐量由0.3%下降到0.2%,土壤肥力提升20%-30% [9] - 轮作后小麦亩产从249.7公斤增至446.7公斤,全株青贮玉米亩产从2吨增至3吨,粗蛋白含量提升10%-20% [9] - 6万亩苜蓿制成青贮供应奶企,形成"草—畜—肥—粮"循环经济模式 [9]
【人民日报】“为雪域高原育好草”
人民日报· 2025-06-27 09:25
草业科技创新 - 余成群团队成功选育5个牧草优良品种包括藏饲1号、藏苜1号等[2][4] - 团队制定了8个西藏主栽牧草高产种植技术规程和标准[2] - 研发了适合西藏特殊自然气候的饲草加工技术[4] - 研究制定了25项适合西藏农牧区的优质牧草产业化技术规范[4] 科技服务与示范推广 - 余成群负责技术指导的饲草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3] - 示范带动50万亩饲草种植[3] - 近万户农牧民每年户均增收3000多元[3] - 跑遍西藏全部74个县区行程超过百万公里[4] 产业带动效应 - 通过"种草养畜"帮助农牧民以草致富[4] -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4] - 牛羊壮了草场好了家里收入增加了[4] - 起到了带动引领作用看到了科技特派员带来的科技力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