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饲用燕麦
icon
搜索文档
从“引凤来栖”到“引凤长栖”乌兰察布市打造人才发展新天地
内蒙古日报· 2025-11-14 10:56
人才引进策略 - 以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诚留才策略打造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的强磁场 [2] - 征集事业单位岗位480个、重点企业岗位117个,覆盖8个旗县市区及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 [2] - 赴10余所高校开展靶向引才,引进312名优秀人才签约事业单位 [2] - 创新政企联动云端搭桥模式,协助企业招聘505人 [2] 人才培养体系 - 构建塔尖精尖加塔基广阔的立体化培育体系,实施英才兴蒙工程 [3] - 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六类人才认定46人,获评团队项目和个人项目3个,获批7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3] - 在教育医疗农牧业领域培育本土人才1710人,形成头雁领航的雁阵效应 [3] 科技服务与基层流动 - 实行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180名科技特派员和198名三区科技人才深入田间地头 [5] - 科技特派团引进饲草新品种35个,将饲草产量提高10% [4] - 建立2000亩优质饲草核心示范区,全县辐射推广饲用燕麦面积20万亩 [4] 产教融合与创新平台 - 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数字智能产业学院,引进12位企业一线工程师担任高校讲师 [6] - 采用工程师授课加项目式教学模式,学生以大二身份分组承接企业真实项目 [6] - 依托华为中软等技术生态链引入前沿数据资源,合作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等课程 [6] - 京蒙人才科创园内20余家科创企业成长,设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6]
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草牧乐章——来自沿黄省份的一线调研
人民日报· 2025-07-04 05:59
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 - 农业农村部启动为期3年的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由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实施,探索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并举之路 [1] - 黄河流域提供了占全国50%的奶类、40%的蛋类、30%的肉类,草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1] - 项目在青海、甘肃、河南等沿黄省份实施,推动草牧业生产生态生活兼顾的发展模式 [1] 青海省湟源县草牧业发展 - 湟源县推广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技术,每亩鲜草产量达3.6吨,比单一种植提高12%,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 [2][3] - 混播饲草粗蛋白含量达到13%,比燕麦单一种植提升近50%,牦牛出栏时间缩短10-15天 [3] - 技术示范推广1万亩,每亩混播人工草地可替代18亩天然草原,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15%以上 [3][4] - 全县牦牛冬季舍饲率由2022年的61.7%提高到66.5% [4] 甘肃省环县草牧业发展 - 环县推广苜蓿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出苗率提高18个百分点,保苗率增加15个百分点 [6] - 采用该技术的地块亩均干草产量达到500斤,比不覆膜增产15%,每亩净收益增加66元 [6] - 技术实施区域水土流失率降低20%,坡地植被覆盖度提高 [6] - 推广青贮玉米和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肉羊育肥期平均每天节约精料0.2千克,每只羊降低饲喂成本约105元 [6] 河南省兰考县草牧业发展 - 兰考黄河滩区种植紫花苜蓿改良盐碱地,出苗率从春播的不足20%跃升至90% [7][8] - 采用秋播技术,单茬收割时间从5天延长至15天,一级以上苜蓿草占比从50%跃升至75% [7] - 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使土壤pH值从8.6降至8.2,含盐量由0.3%下降到0.2%,土壤肥力提升20%-30% [9] - 轮作后小麦亩产从249.7公斤增至446.7公斤,全株青贮玉米亩产从2吨增至3吨,粗蛋白含量提升10%-20% [9] - 6万亩苜蓿制成青贮供应奶企,形成"草—畜—肥—粮"循环经济模式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