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

搜索文档
二十四节气看蒙牛丨立秋走进大庆二牧看黑土奶源的秋日生长与品质坚守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14:13
公司概况 - 大庆二牧是现代牧业集团在东北地区布局的核心奶源基地,专注于规模化奶牛养殖与高品质原奶生产 [3] - 公司于2024年3月投产运营,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是高标准和专业化的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3] - 公司采用全球领先的阿菲金全自动挤奶设备,并遵循"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管理逻辑 [5] 智能养殖技术 - 公司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和喷淋系统精准调节牛舍温度,确保奶牛在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变化中保持舒适 [7] - 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捕捉节气转换信号,精准匹配奶牛在立秋过渡期的健康需求 [10] 生态循环模式 - 公司利用大庆黑土地"雨热同季"的自然条件,实现牧草丰茂生长,为奶牛提供优质饲料 [9] - 粪污与污水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返还牧草种植土地,形成"养殖—环保—种植"的生态闭环 [9] 社会经济效益 - 公司为市场提供安全、营养、绿色的原奶,同时通过就业吸纳和产业联动反哺地方经济 [10]
“变废为宝”鼓了百姓“钱袋子” 鲜活实践成撬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绿色杠杆”
央视网· 2025-08-03 16:40
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 - 内蒙古乌梁素海150平方公里芦苇荡通过生态治理实现变废为宝 过去被视为水质负担和火灾隐患的芦苇现成为绿色杠杆 [1] - 芦苇在春夏是生态功臣 净化水质并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但秋冬若不及时收割会引发火灾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3] - 当地引进板材企业将芦苇加工成无醛环保板材 经过14道工序实现资源化利用 2023年起已形成产业化规模 [5] - 芦苇产业化带动就业 仅一家板材企业就提供150个直接岗位 并促进大量间接就业 [7] - 乌梁素海每年产出5万至10万吨芦苇 资源化潜力巨大 [9]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江西新余2019年启用N2N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将上游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沼气和肥料 反哺下游种植业 [10] - 新余渝水区年产生猪75万头 畜禽粪便12.5万吨 尿液29.5万吨 过去养殖户处理成本每吨15元 现降至3元/吨 [14] - 废弃物处理产生沼气用于发电 沼液制成液态肥料 沼渣加工为有机肥 形成完整生态产业链 [14] 城市资源循环利用 - 上海虹口区蔷薇里小区利用1000个废旧餐盒制成再生环保椅 原材料来自小区智能回收箱 [15][18] - 塑料废弃物经专业回收分拣清洗后 加工成再生塑料颗粒 通过3D打印技术重塑为耐用座椅 [22] - 再生椅实现社区资源循环利用示范 同时提供便民设施 [15][22]
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草牧乐章——来自沿黄省份的一线调研
人民日报· 2025-07-04 05:59
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 - 农业农村部启动为期3年的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由全国畜牧总站组织实施,探索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并举之路 [1] - 黄河流域提供了占全国50%的奶类、40%的蛋类、30%的肉类,草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1] - 项目在青海、甘肃、河南等沿黄省份实施,推动草牧业生产生态生活兼顾的发展模式 [1] 青海省湟源县草牧业发展 - 湟源县推广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技术,每亩鲜草产量达3.6吨,比单一种植提高12%,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 [2][3] - 混播饲草粗蛋白含量达到13%,比燕麦单一种植提升近50%,牦牛出栏时间缩短10-15天 [3] - 技术示范推广1万亩,每亩混播人工草地可替代18亩天然草原,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15%以上 [3][4] - 全县牦牛冬季舍饲率由2022年的61.7%提高到66.5% [4] 甘肃省环县草牧业发展 - 环县推广苜蓿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出苗率提高18个百分点,保苗率增加15个百分点 [6] - 采用该技术的地块亩均干草产量达到500斤,比不覆膜增产15%,每亩净收益增加66元 [6] - 技术实施区域水土流失率降低20%,坡地植被覆盖度提高 [6] - 推广青贮玉米和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肉羊育肥期平均每天节约精料0.2千克,每只羊降低饲喂成本约105元 [6] 河南省兰考县草牧业发展 - 兰考黄河滩区种植紫花苜蓿改良盐碱地,出苗率从春播的不足20%跃升至90% [7][8] - 采用秋播技术,单茬收割时间从5天延长至15天,一级以上苜蓿草占比从50%跃升至75% [7] - 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使土壤pH值从8.6降至8.2,含盐量由0.3%下降到0.2%,土壤肥力提升20%-30% [9] - 轮作后小麦亩产从249.7公斤增至446.7公斤,全株青贮玉米亩产从2吨增至3吨,粗蛋白含量提升10%-20% [9] - 6万亩苜蓿制成青贮供应奶企,形成"草—畜—肥—粮"循环经济模式 [9]
日本《朝日新闻》:油脂映照日本饮食变迁
环球时报· 2025-06-13 06:28
饮食文化变迁 - 1970年大阪世博会成为日本外食产业发展的转折点 被称为"外食元年" [1] - 快餐文化如炸鸡 薯条 甜甜圈迅速普及 家庭餐厅的炸虾受欢迎 [1] - 日本政府1970年实施大米减产政策 导致餐桌西化 米饭消费减少 [1] 食用油消费数据 - 日本人均植物油年供应量从1970年68公斤增至2019年139公斤 增长104% [1] - 当前日本每年产生约50万吨废食用油 [1] 废油回收行业观察 - 废油来源随消费习惯变化 家庭减少油炸导致超市熟食区废油增加 [2] - 便利店设置现炸设备后 超市废油量又出现下降 [2] - 食品涨价导致消费者延长用油时间 深色废油比例上升 [2] 环保产业发展 - 废油回收企业通过废油变化观察社会消费行为 [2] - 工业区环境治理经验显示生态循环需要持续投入 [2]
菌丝织就千村锦 丹心映照万家春——记宝丰弘亚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曼永峰
搜狐财经· 2025-05-28 16:14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董事长曼永峰用十年时间打造年产值过亿元的食用菌王国[1] - 2015年从商贸领域转型进入食用菌行业,专注科技与产业结合[1] - 累计申请国家专利25项,6个产品获中国绿色食品认证[1] - 宝丰羊肚菌、赤松茸被认证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 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 - 与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合作突破羊肚菌航天育种、天麻两菌培育等核心技术[1] - 投资建设国内领先的液体菌种工程中心,缩短菌种培育周期[4] - 引入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大棚温度精准控制至0.5℃差值[4] - 太空育种培育出耐高温、耐储运的"太空羊肚菌",单产较传统品种提升45%[4] 生态循环与产业模式创新 - 创新菌瓜、菌菜、菌粮等循环种植模式[2] - 开发羊肚菌北方年前出菇、林下生态循环生产等新型栽培模式[2] - 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菌菇基料,菌渣发酵制成有机肥反哺农田[5] - 延伸产业链至精深加工领域,开发"药食同源"产品[5] 产业带动与社会效益 - 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科技支撑"产业共同体[7] - 首创"三提供、五统一"模式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7] - 3年培训超5000名农民掌握菌菇种植技术[7] - 帮助农户建设600座食用菌大棚,发展600亩林下珍稀菌种植[7] - 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3万元[7] - 推行"双向奔赴"帮扶机制和"技术入股"模式[7] - 设立助学基金资助200余名农村学子,培训3000余名留守妇女[7] 行业前景与战略方向 - 食用菌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短周期、低资源消耗特性[1] - 菌物作为第三大生物类群发展潜力巨大[1] - 未来将探索珍稀菌类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等新路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