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n Intermediaries

搜索文档
20家银行与一贷款中介撇清关系!冒用金融机构名义揽客何时休
北京商报· 2025-07-17 22:41
银行集体声明事件 - 深圳多家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公开声明与贷款中介鑫心惠邻无合作关系,提醒消费者警惕虚假宣传 [1] - 截至7月17日,共有20家银行发布声明否认与鑫心惠邻合作,均强调其宣传中标注的银行Logo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实 [3] - 银行声明重点包括:否认合作关系、提示不收取中介费等额外费用 [3] 鑫心惠邻业务模式与整改 - 公司成立于2024年11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桂耀林,通过9家关联公司(持股30%)开展业务,实控人均为桂耀林 [7] - 业务模式以"社区融资"为特色,门店设于居民小区周边,提供"存量降息"(收费比例15%-20%)和新增贷款额度服务(费率0.2%-0.8%) [7][9] - 公司承认初期未经授权使用24家银行Logo,6月经提醒后完成整改,撤换广告并发布致歉声明 [1][4][6] 广告宣传与收费争议 - 此前广告宣称"降息优化,信用年化低至2.68%,抵押年化低至2.35%",整改后调整为"贷款咨询"并修改利率表述 [4][6] - 收费项目除公示的服务费外,还被曝出存在评估费、公证费、过桥费等隐性费用,公司回应称这些费用非其收取 [9][10] - 公司称存量降息服务主要针对高息网贷客户,否认主动引导经营贷置换房贷,强调服务费不超价目表标准 [10] 行业问题与监管动态 - 贷款中介常见乱象包括冒用银行名义、包装"债务优化"为"存量降息"、通过邻里关系增强可信度等 [10][11][13] - 2023年原银保监会曾专项治理不法贷款中介,鼓励银行建立黑名单制度 [12] - 此次银行集体声明为行业首次,专家认为将提升违规成本并加速行业洗牌 [13] 专家观点 - 贷款中介冒用银行名义会损害金融机构公信力,需建立"声明—监测—处罚"闭环监管机制 [13] - "社区融资"模式易瞄准房贷人群,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11][13] - 消费者应警惕中介话术,通过银行官方渠道核实合作真实性 [14]
贷款中介假冒合作、推广转贷降息,深圳多家银行罕见点名澄清
第一财经· 2025-07-17 18:34
监管动态与银行行动 - 深圳10余家银行密集发布声明,集体澄清与不法贷款中介无任何合作,并罕见点名贷款中介"鑫心惠邻"[1] -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约15家银行深圳分行澄清未与不法中介合作[2] - 银行声明聚焦澄清与中介机构关系,警示消费者警惕假冒银行合作方的中介机构,强调办理贷款应通过官方渠道[4] - 多家银行点名鑫心惠邻(深圳)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无合作关系[4] - 银行集中发声与当前打击金融"黑灰产"的监管态势密切相关[4] - 部分银行已全面中断与贷款中介合作,并加强对现有合作方的审查[5] - 华南城商行对合作中介加强管理,发现违规行为将纳入黑名单[6] - 股份行网点已全面中断与贷款中介合作,严查员工与助贷机构不当往来[6] 鑫心惠邻业务争议 - 鑫心惠邻成立于2024年11月,运营不足半年已在深圳开设十余家门店[7] - 该公司以"社区降息点"自居,推广"存量贷款降息"服务,宣传年化利率从4.5%降至2.5%[7][8] - 实际需企业资质的抵押经营贷,收取贷款金额0.2%~0.8%的中介服务费[8] - 此前宣传携手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后被银行声明否认合作[8] - 公司公告称因不严谨占用公共资源张贴银行标签已整改,否认与金融机构合作[8] - 在小区电梯投放广告、假冒银行合作方进行营销背书,手法激进大胆[9] 助贷行业乱象 - 助贷行业长期存在假冒合作、夸大营销、伪造资质等乱象[1] - 部分中介通过虚高房产评估价套取"超贷",或协助客户包装虚假经营资质骗取低息经营贷[1] - 贷款中介利用"假冒""夸大"等违规营销行为,吸引消费者并收取高额费用[9] - 部分助贷机构公然在社交媒体、社区电梯等公共场所投放广告,以"银行合作方""快速通道"等话术诱导消费者[9] - "高评高贷"操作形成完整产业链,人为抬高房产评估价帮助客户套取超额银行贷款[10] - 中介可将市价300万元房产评估到450万元,实现"零首付购房"并额外套取83万元资金[10] 监管政策与行业趋势 - 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开展金融"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专项工作,重点打击非法存贷款中介服务等四类行为[4] - 广州、宁夏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开展防范和打击金融"黑灰产"相关工作[4] - 深圳市金融监管局表示非法贷款中介治理一直是工作重点[4] - 助贷领域从严管控已是大势所趋,监管升级体现在银行集体点名特定中介机构[4] - 监管部门持续强化对助贷领域的监督检查,行业暴露问题促使监管加码[9]
无合作!深圳多家银行发声与一贷款中介“划界限”,全国整治不法中介行动正持续推进
新浪财经· 2025-07-17 08:44
银行集体声明事件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十几家银行深圳分行密集发布声明,否认与鑫心惠邻存在合作关系,并提醒消费者警惕虚假宣传 [1][3][4] - 涉事中介鑫心惠邻在宣传中声称与多家银行合作,打出"降息优化""携手XX银行"等广告,但银行明确表示不收取任何中介费用 [4][12] - 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强调从未授权第三方以银行名义开展贷款业务,将追究冒用银行名义的法律责任 [5] 鑫心惠邻公司情况 - 鑫心惠邻成立于2024年11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桂耀林,经营范围包括融资咨询服务等 [14][15] - 公司在深圳多个社区开设近10家门店,并对外投资9家关联公司,均持股70%,这些公司于2025年2-6月密集成立 [15][16] - 公司声明称"没有和任何金融机构合作",但其年初宣传资料显示与多家银行有合作关系 [11][12] 行业监管动态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6月发布风险提示,指出不法贷款中介套路深、危害多 [16][17] - 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3月联合开展打击金融"黑灰产"专项行动,聚焦贷款领域非法中介等问题 [21] - 福建、新疆等地监管部门发布通告,揭露非法贷款中介的惯用套路,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业务 [21][22] 市场影响与消费者投诉 - 黑猫投诉平台关于"贷款中介"的投诉达7000余条,包括收取高额垫资利息和手续费等问题 [19] - 多地农商行发布声明强调贷款业务未与任何中介合作,提醒消费者警惕"转贷降息"等宣传 [20] - 部分银行表示将对虚假宣传和索要费用的行为零容忍,配合司法机关严厉打击 [20]
金融 3·15丨金融产品消费权益保护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15 17:07
文章核心观点 梳理常见金融产品问题与维权路径,让“315”不止一天 [1] 案例一:银行理财误导销售案 - 案例:消费者在北京某银行买理财,销售人员宣称“保本保收益”,实际为高风险非保本型,产品到期消费者亏损严重后起诉银行 [3] - 处理结果:北京金融法院认定银行误导宣传、未充分揭示风险,违反相关法规,判决银行赔偿部分损失并整改销售流程 [4] - 维权提示:要求银行提供产品说明书并查看“风险等级”和“收益类型”;对销售人员承诺的“保本”等关键信息录音或书面确认;通过银行内部投诉机制或向银保监会12378热线反映 [5] 案例二:非法贷款中介欺诈案 - 案例:消费者被不法中介以“快速办理贷款”“低利率”吸引,中介利用信息差夸大贷款难度、包装资质,收取不合理费用后被举报 [7] - 处理结果:监管部门联合公安机关打击黑灰产,查封多家违规中介机构 [8] - 维权提示: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中介公司经营许可;拒绝“砍头息”,警惕预先支付手续费等行为;发现虚假宣传可向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举报 [9] 案例三:金融科技平台数据泄露案 - 案例:某金融平台因技术漏洞致用户隐私泄露用于电信诈骗,消费者查明来源后投诉平台 [11] - 处理结果:该市网信办要求涉事平台限期整改,并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处以罚款 [13] - 维权提示:关闭App不必要授权;为金融账户设置独立高强度密码并每季度更新;因信息泄露遭受损失可向平台主张民事赔偿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