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 Equipment
搜索文档
中国工业领域最新动态-Investor Presentation-China Industrials Update
2025-11-14 11:48
行业与公司 * 纪要为摩根士丹利关于中国工业板块的研究更新,涉及行业包括自动化、机器人、建筑机械、重型卡车、锂电设备、太阳能设备等[1][3][6] * 覆盖公司包括汇川技术、极智嘉、大族激光、双环传动、宏发股份、纽威股份、三一重工、恒立液压、中联重科、鼎力、潍柴动力、中国重汽、中国中车、无锡先导、杭可科技等[6][237]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整体周期与驱动因素 * 中国工业板块正处于由产业升级和替换周期驱动的上行周期[3][6] * 三大长期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向智能制造和设备扩散、先进设备本土化、以及出海全球化[3][6] * 机器人行业在人工智能赋能下进入新的繁荣时代,预计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在未来四年内(至2028年)翻倍,主要由无人机、移动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引领[56][58][68] 自动化与机器人 * 自动化市场处于温和复苏阶段,2025年前三季度市场需求同比持平,较2024年全年-2%有所改善,预计2026-2027年将进入温和上行周期[26][27][32] * 复苏动力包括2020-21年资本开支上行周期所售设备的替换需求启动、AI/具身智能应用创造新资本开支需求、受益于下游海外产能扩张并提升全球市场份额[27]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伺服市场同比增长+10%,低压交流驱动器市场同比持平,其中物流和包装领域表现优异[41][47] * 本土化持续推进,领先企业将继续获得市场份额,预计多个细分领域本土化率将从2024年水平显著提升至2030年,例如自动化(40%至60-70%)、工业机器人(45%至60-70%)[54] * 工业机器人2025年第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7%,其中协作机器人增长约33%[73] * 机器人组件市场规模(BOM)预计将从2024年的400亿美元以2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8年的909亿美元,传感器(如3D视觉、力传感器、激光雷达)增长更快[78][80][81] * 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摩根士丹利全球团队预计到2050年年度收入将达4.7万亿美元,累计采用量约10亿台,其中92%用于工业和商业用途[82][84][85] 建筑机械与重型卡车 * 2025年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5%,8月单月同比下降7.1%,房地产资本开支下滑加深,基础设施投资放缓[123][125][128] * 建筑机械利用率在2025年9月小幅下降至44%[132] * 国内市场需求受到替换需求、多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新藏铁路)以及电动化趋势支持,海外市场需求复苏且中国OEM/零部件供应商有机会凭借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和海外制造能力提升市场份额[136][138][142] * 重型卡车2025年1-10月销售加速至91.4万辆,同比增长22%,受以旧换新政策、新能源重卡销售强劲和LNG重卡销售复苏推动,但预计2026年国内销售将出现个位数同比下降[143][144] * LNG重卡和新能源重卡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年1-10月新能源重卡销售同比增长178%至15.7万辆[148][151][154] 新能源设备 * 锂电设备需求预计在2026-27年持续增长,2025/26/27年同比增速分别为54%/35%/27%,驱动因素包括领先企业产能扩张且利用率提高、2020年扩产周期后的首个主要替换周期启动、以及固态电池商业化和全球电动车渗透率从2027年重新加速[174][176][181] * 太阳能设备预计在2026年仍处于周期底部,全球安装量增长疲软,产能过剩,企业正积极拓展非太阳能业务(如半导体设备)以平滑周期[182][183][185] 估值与盈利能力 * 多数子行业估值高于五年中位数,尤其是自动化、太阳能设备和锂电设备[13] * 各子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趋势不一,锂电设备、自动化、建筑机械的ROE增长,而太阳能设备和工程建筑的ROE受到侵蚀,但预计2026年板块整体ROE将温和改善[19][21] 其他重要内容 * 会议纪要包含了详细的本土化率预测表格,展示了2023年总市场规模、2017-2023年复合增长率、2030年预测总市场规模、2024-2030年预测复合增长率、以及2024年和2030年的本土化率预测,覆盖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减速器、激光器、液压系统、建筑机械、X光机、锂电设备、太阳能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54] * 纪要提供了人形机器人自2025年7月以来的订单公告汇总,显示 adoption 正在加速,并预计特斯拉的新更新将对中国供应链最为重要[91][92][93] * 对部分重点公司(如汇川技术、极智嘉、大族激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恒立液压、鼎力、无锡先导)的财务预测、市场地位、增长驱动因素和评级进行了分析[97][108][115][156][159][166][169][190]
中国太阳能设备_2025 年第三季度业绩后更新预估-China Solar Equipment_ Updating estimates post 3Q25 results
2025-11-05 10:30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太阳能设备制造业[1] * 涉及的公司为深圳SC新能源技术(Shenzhen SC New Energy Technology,股票代码300724 SZ)[1][2][4]和苏州迈为科技(Suzhou Maxwell Technologies Co,股票代码300751 SZ)[1][3][7] 核心观点与论据 短期业绩表现 * 深圳SC和迈为科技第三季度业绩超预期,原因包括订单确认速度加快以及利润率更高的非太阳能业务和海外业务贡献增加[1] * 深圳SC第三季度收入为47 34亿人民币,环比增长11%,但同比下降17%[4] * 深圳SC第三季度EBITDA为11 5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但环比下降2%,EBITDA利润率达到24%[4] * 迈为科技第三季度收入为19 91亿人民币,环比持平,但同比下降31%[7] * 迈为科技第三季度EBITDA为4 8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环比增长4%,EBITDA利润率达到24%[7] 订单与库存状况 * 订单确认速度加快和新增订单有限导致订单积压加速下降[1] * 深圳SC库存环比下降29%,迈为科技库存环比下降10%[1] * 深圳SC合同负债环比下降33%,迈为科技合同负债环比下降20%[1] 长期前景与投资评级 * 长期太阳能资本支出前景疲软,原因是中国持续进行的反内卷运动[1] * 对两家公司均维持卖出评级[2][3] * 深圳SC目标价从51 5人民币微调至51 8人民币[2] * 迈为科技目标价从62人民币微调至63人民币[3] 盈利预测调整 * 上调深圳SC 2025年收入预测27%,但下调2026年预测16%,同时将2025年EBITDA预测上调43%,2026年预测上调3%[2] * 将迈为科技2025年EBITDA预测上调51%,以反映非太阳能业务的更高利润率[3] 其他重要内容 公司业务定位 * 迈为科技自2018年起成为全球最大的丝网印刷设备制造商,市场份额超过80%,并且是HJT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领导者,公司还通过OLED薄膜激光切割设备、Mini Micro LED晶圆设备等积极布局显示和半导体设备行业[9] * 深圳SC是最大的TOPCon设备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11] 目标价方法论与风险 * 迈为科技目标价基于13倍2027年EV EBITDA折现回2026年计算得出[10] * 深圳SC目标价基于7倍2027年EV EBITDA折现回2026年计算得出[12] * 关键上行风险包括海外 半导体 电池行业发展快于预期,以及HJT 钙钛矿等新电池技术迁移速度快于预期[10][13]
投资者报告 - 中国工业领域更新-Investor Presentation-China Industrials Update
2025-10-15 11:14
好的,我已经仔细阅读了这份关于中国工业领域的投资者演示文稿。以下是根据要求整理的详细关键要点。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中国工业板块 涵盖自动化、机器人、建筑机械、重型卡车、锂电设备、太阳能设备等多个子行业[1][3][6] * 公司:提及多家上市公司 包括汇川技术(Inovance)、极智嘉(Geekplus)、大族激光(Han's Laser)、三一重工(Sany)、恒立液压(Hengli Hydraulic)、中联重科(Zoomlion)、无锡先导(Wuxi Lead)、杭可科技(Hangke)等[6][235]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中国工业板块处于上升周期 核心驱动力是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换周期[3][6] * 三大长期增长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向智能制造和设备扩散、先进设备本土化、以及出海全球化[3][6] * 机器人产业正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预计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四年内(至2028年)翻倍 主要受无人机、移动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推动[3][61][73] * 自动化市场展望:2025年上半年自动化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1% 超出预期 预计2025年下半年需求将温和放缓 然后于2026年进入温和上升周期[28][29][34] * 本土化趋势持续:多个细分领域的本土化率预计将从2024年提升至2030年 例如自动化(40% 至 60-70%)、工业机器人(45% 至 60-70%)[59] * 人形机器人长期市场巨大:摩根士丹利全球团队预测 到2050年 人形机器人年收入将达到4.7万亿美元 累计采用量约10亿台[87][90] * 建筑机械与重型卡车:2025年前8个月重型卡车销量达71.6万台 同比增长15% 受以旧换新政策、新能源重卡销售强劲和液化天然气重卡复苏推动[144][146] * 锂电设备:预计需求将在2026-27年持续增长 受到领先企业产能扩张、2025年开始的首次主要更换周期以及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推动[171][178] * 太阳能设备:预计在2025-26年将保持低谷 因全球产能过剩和安装增长预测仅为个位数[179][18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子行业评级与股票观点:报告对不同子行业给出了明确的投资评级(Overweight/Equal-weight/Underweight)及对应的股票列表[6] * 估值水平:多数子板块的估值高于五年中位数 尤其是自动化、太阳能设备和锂电设备[13] * 股东回报率趋势:各子行业趋势不一 锂电设备、自动化、建筑机械的ROE增长 而太阳能设备和工程建设的ROE在下降 但预计整个板块ROE将温和改善至2026年[20] * 具体产品市场份额数据:提供了2025年第二季度关键自动化产品(如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PLC)的市场份额和增长数据 显示本土品牌持续获得份额[36][43][56] * 人形机器人近期进展:列出了2025年7月至10月期间中国多家机器人公司获得的订单公告 显示采用正在加速[96][98] * 供应链多元化影响:供应链多元化将对整体市场规模增长构成压力 但国内玩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保持高位[60]
中国股票策略-中美贸易紧张局势重现,10 月股市或现波动-China Equity Strategy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Likely in October Amid Reemerging US-China Trade Tensions
2025-10-13 23:12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报告主要涉及中国及香港股票市场策略 重点关注中美贸易紧张局势重燃背景下的市场波动与行业影响[1] * 受影响的行业包括通信基础设施 科技硬件 太阳能设备 半导体 以及稀土相关产业[1][2][3][6] * 具体提及的公司包括通信基础设施领域的Innolight 易天股份 Eoptolink TFC Optical 科技硬件领域的T&S Comm 武汉凡谷 WUS 工业富联 FII 胜利精密 Victory Giant 太阳能设备领域的晶科能源 Jinko 晶澳科技 JA Solar 以及半导体领域的通富微电 TFME 长电科技 JCET 中科曙光 TSHT 等[3][6]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市场展望:十月波动加剧 但中长期保持乐观** 中美贸易紧张局势意外重燃 预计将导致恒生指数 HSI 沪深300指数 CSI300 和MSCI中国指数在十月份出现波动 基于估值不高 对中港市场未来12个月保持建设性看法[1][7] * **行业风险:出口依赖度高的行业易受冲击** 利润对美国出口依赖度高的行业最为脆弱 通信基础设施公司对美出口利润占比达90-95% 科技硬件公司占比40-85% 太阳能设备公司占比60-70% 半导体公司占比20-70%[1][3][6] * **政策触发点:稀土出口管制与关税报复** 中国对某些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许可管制 涉及稀土加工和磁铁制造的设备与技术也将受控 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近70% 控制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 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对所有中国商品在现有关税基础上加征100%关税 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作为回应[2] * **防御性策略:关注内需板块与产能转移** 国内高股息板块具有防御性 受贸易风险影响较小 许多公司已采取策略应对潜在关税上升 包括在越南 马来西亚 泰国 墨西哥等地建立海外产能 或将关税成本转嫁给客户[1][8] 其他重要内容 * **指数估值水平** 恒生指数远期市盈率为11.3倍 略高于历史均值的10.3倍 市净率为1.3倍 略高于历史均值的1.2倍 沪深300指数远期市盈率为14.6倍 高于历史均值的11.7倍 市净率为1.6倍 与历史均值持平 MSCI中国指数远期市盈率为12.8倍 高于历史均值的10.5倍 市净率为1.5倍 高于历史均值的1.4倍[7] * **具体公司应对措施** 表格详细列出了各公司对美出口收入占比及应对策略 例如斯凯奇 Stella Int'l 因高毛利率直接将关税转嫁给客户 许多服装 工具 电子公司已将生产转移至越南 东南亚或墨西哥等地[8] * **目标指数点位** 花旗对恒生指数的目标为2025年底26,800点 2026年上半年末27,500点 2026年底28,800点 在大型股中 基于美国可能比中国有更多降息的假设 未来12个月更偏好H股而非A股[7]
投资者陈述-中国工业领域更新Investor Presentation-China Industrials Update
2025-09-09 10:40
这份文档是摩根士丹利关于中国工业板块的最新研究报告 以下是详细分析 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研究覆盖中国工业板块 具体包括资本货物 自动化 机器人 通用机械 工程机械 重型卡车 锂电池设备 太阳能设备 工程建筑 测试设备与服务以及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多个子行业[1][6][67][117][133] * 报告明确提及多家上市公司 包括顶级推荐无锡先导Wuxi Lead和三一重工Sany 其次为杭可科技Hangke 汇川技术Inovance和极智嘉Geekplus[8] 其他提及公司包括宁德时代CATL[123] 以及埃斯顿Estun 新松机器人SIASUN 新时达Step 汇川技术Inovance 埃夫特Effort 广州数控GSK 凯尔达Kaierd等机器人厂商[112] 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周期与展望 * 对资本货物板块更为乐观 驱动因素包括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 国内替换周期和海外机遇 锂电池设备和工程机械目前处于最佳甜点区 建议坚持投资自动化 机器人和通用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6] * 三大长期驱动因素包括1 AI技术向智能制造业与装备的扩散 2 先进装备本土化 3 出海全球化[6] * 工程机械 锂电池设备和自动化在经历3-4年的下行周期后 正反转进入上行周期 太阳能设备周期是覆盖领域中最弱的 原因在于严重的产能过剩 不成熟的下一代技术和需求疲软 对重型卡车和铁路设备持与大盘持平EW观点 对太阳能设备和基建工程建筑持低于大盘UW观点[7] * 反内卷政策对资本货物的影响有限[8] 基础设施与工程机械 * 7M2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FAI同比增长1.6% 低于1H25的2.8% 7月FAI进一步放缓至同比下降5.4% 6月为下降0.1%[33] * 房地产资本支出仍然疲弱 7月同比下降17% 7M25同比下降12%[35] * 基础设施资本支出受到天气干扰 7月公用事业投资保持高位同比增长12.7% 但公共设施和交通投资分别下降7.2%和4.3%[38] * 制造业资本支出的疲软主要受化工 电气机械和3C产品拖累 而汽车投资保持强劲[40] * 7月工程机械月平均利用率小幅下降至44%[42] * 国内非挖掘机机械增长将从2H25低基数开始加速 替换需求以及多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雅鲁藏布江水电和川藏铁路支持长期增长轨迹 电气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提升平均售价ASP和毛利率GPM[51] * 海外市场应看到持续的需求复苏 中国OEM厂商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48] 重型卡车HDT * 1H25重型卡车销量同比增长7%至54万辆 主要由电动重型卡车e-HDT增长186%驱动 7M25销量加速至62.4万辆 同比增长11%[53][54] * 市场展望为2H25销量加速至高基数下的46万辆同比增长15% 全年销量达到约100万辆 预计2026年再增长5% 主要由国内替换需求驱动[53] * 2024年液化天然气LNG重型卡车渗透率升至30% 2023年为24% 7M25中国LNG重型卡车销量同比下降17%至10.6万辆 7月销量下降22%至1.4万辆 预计2026年渗透率将保持基本稳定[61][66] * 2024年新能源重型卡车渗透率和销量显著增长至13.7%和8.2万辆 7M25中国新能源重型卡车销量增长176%至9.6万辆 预计2026年渗透率将进一步增至28%[64][66] 通用设备与自动化 * 1H25自动化市场需求同比增长1% 超出预期 处于温和复苏阶段 市场竞争较去年缓和 多数市场利润率下行空间有限[68] * 对2026-27年复苏持积极态度 原因包括1 2020-21年投资上升周期售出的设备开始产生替换需求 2 AI应用创造新的投资需求 3 自动化企业持续受益于下游海外产能扩张并在全球获得市场份额 4 新能源不再被视为拖累[69] * 预计自动化市场需求在2H25将略有缓和 同比稳定 然后在2026年进入温和上升周期 制造业PMI和工业企业利润至今仍然疲弱[75] * 2Q25中国自动化市场同比温和下降2% 一季度为增长25% OEM和项目市场均转弱[90] 低压交流驱动LV AC drive市场同比增长3% 其中物流和暖通空调HVAC表现优异[94] 伺服系统市场同比增长10% 受到电池和机器人支持[96] 大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销售在一季度增长3%后 二季度复苏至同比增长7%[102] 小型PLC市场同比增长7% 受到物流 包装和机床等支持[106] * 工业机器人 shipments在二季度同比增长20% 其中协作机器人Cobots表现优异 增长超过50%[113] 增长主要由汽车 电子和电池行业支持[109] 三大本土品牌在二季度占据23%的市场份额[110] 锂电池设备 * 预计2026-27年锂电池设备需求将持续增长 2025/26/27年同比增速分别为46% 24% 21% 驱动因素包括1 龙头企业产能扩张与利用率提高及市场份额集中 2 2025年开始首次主要替换周期 3 固态电池商业化和全球纯电动车BEV渗透率从2027年重新加速[119][125] * 预计全球锂电池设备需求在2026-27年将以约30%的年增长率增长[122] 宁德时代CATL的利用率在1H25改善至接近历史高位[123] 太阳能设备 * 太阳能设备在2026年将保持低谷 鉴于对全球太阳能安装量的预测2026-27年为个位数增长 在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 对2025-26年的太阳能设备需求保持悲观[126] * 反内卷举措可能反而抑制资本支出 在解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漫长谈判期间 价格复苏微不足道[127] * 中国在2025年抢装潮和下游需求饱和后 可能在2026-27年出现太阳能安装量不足[129] 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 * 预计采用率将在2025年继续提升 订单公告始于7月 预计2H25会有更多订单 随着订单逐渐增加 预计零部件企业和集成商都将在2H25受益于收入增长[135] * 集成商已指导新模型发布 包括优必选UBTECH的Walker S3于1H26发布 越疆科技Dobot的轮式人形机器人于9月25日发布 第三代仿生机器人于10月25日发布 以及面向消费者的机器狗于2025年底发布 在集成商中 特斯拉的新更新对中国供应链最为重要[136] 其他重要内容 市场表现与估值 * 超过一半的子行业估值高于五年中值 特别是自动化 锂电池 太阳能设备和通用机械[15] * 各子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趋势不一 例如锂电池设备 自动化和工程机械的ROE增长 而太阳能设备和工程建筑的ROE受到侵蚀 但预计到2026年行业整体ROE将略有改善[17] 本土化趋势 * 报告详细列出了多个工业领域的中国市场总规模TAM 当前本土化率和2030年预测本土化率 例如自动化市场2023年规模1820亿人民币 2030年预计2600亿人民币 本土化率从2024年的40%提升至2030年的60-70% 工业机器人本土化率从45%提升至60-70% 锂电池设备本土化率已高达95% 2030年预计接近100%[115] * 供应链多元化将给TAM增长带来压力 预计中国将进一步支持本土制造业升级和更多本土化的高端制造设备与材料 预计未来国内TAM增长较低 但国内玩家在大多数行业的中国市场份额将很高[116] 风险与冲突披露 * 摩根士丹利可能与被覆盖公司存在业务关系 因此可能存在利益冲突[3] * 截至2025年8月29日 摩根士丹利持有包括极智嘉Geekplus 埃斯顿Estun 华测检测CTI 宏发股份Hongfa 英维克Envicool 先导智能Wuxi Lead 申昊科技SHNHO 双环传动ZHSH等多家公司的1%或以上普通股[147] * 在过去12个月内 摩根士丹利为极智嘉Geekplus提供过承销服务并收取了投资银行服务报酬[148] * 未来3个月 摩根士丹利预计将寻求或获得来自极智嘉Geekplus 中国建筑CSCEC 三一重工Sany 汇川技术Inovance的投资银行服务报酬[149]
中国策略_反内卷_重燃利润再通胀希望-China Strategy_ Anti-involution_ Reigniting hopes for profit reflation
2025-08-19 13:42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中国多个行业,包括太阳能设备、电池、化学品、水泥、钢铁、汽车、电子商务、物流、医药等[1][2][4][24][25] - 公司:涉及多家上市公司,如CATL、Midea、Gree、Haier Smart Home、Nongfu Spring、Wanhua Chemical等[57][58]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内卷”问题对中国企业盈利的影响** - 产能过剩、激烈竞争和通缩压力导致中国企业盈利受损,部分行业出现“无利润增长”[1] - 过去十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长74%,与实际GDP增长(76%)接近,但落后于名义GDP增长(106%)和收入增长(115%)[1][16] - 太阳能、电池、化学品和水泥行业受内卷风险影响最大,占中国总盈利的9%和MSCI中国指数市值的8%[2][27] 2. **政策转向与“反内卷”措施** - 2024年7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反内卷”,随后在16个行业采取了50多项供给侧和竞争导向的行动[2][18][23] - 政策工具包括产能削减、行业整合、价格监管等,例如太阳能行业通过收购基金退出低效产能[32][34] - 与2016-2018年供给侧改革相比,当前政策面临更多经济约束,缺乏需求侧刺激(如棚户区改造)[23][61] 3. **盈利改善潜力** - PPI每上升1%,市场盈利增长2%[3][36] - 若内卷行业净利率恢复至5年均值,2027年盈利可能增长53%,乐观情景下对市场盈利的累计提升达14%[3][37] - 行业集中度提升(如HHI指数上升)与盈利改善正相关[45][46] 4. **投资机会与受益行业** - 水泥、太阳能和化学品等行业当前估值低于理论正常化市值,政策利好尚未完全定价[4][53] - 筛选出20只高盛买入评级的股票,涉及10个行业,预计未来两年盈利复合增长17%[50][57] - “中国领军10股”(如腾讯、阿里巴巴、CATL等)在行业整合中可能受益最多[58][59] 其他重要内容 1. **数据与图表支持** - 工业产能利用率从2021年2季度的78.4%降至2025年2季度的74%[10][11] - 内卷行业净利率普遍低于历史区间(如太阳能设备为-4.4%,化学品为5.6%)[17][37] - 政府补贴和劳动力密集度可能延缓产能出清(如钢铁、太阳能行业)[48] 2. **政策执行挑战** - 需协调跨省份竞争、减少地方政府补贴、平衡国企与民企竞争环境[23] - 部分行业(如光伏)试点产能收购基金,若成功可能推广至其他行业[32][34] 3. **历史对比** - 2016-2018年供给侧改革伴随需求刺激,当前政策更依赖行业自律和有限干预[19][61] - 资本开支增速放缓,内卷行业(如太阳能、电池)降幅显著[22][42] 被忽略的细节 - 内卷行业与非内卷行业的市值构成差异:内卷行业以民企为主(如太阳能民企占比90%),非内卷行业国企比例更高[44] - 部分行业(如保险、电力)对政策敏感度较高,但盈利改善空间受补贴和劳动力因素限制[55][48] 数据引用 - 太阳能设备行业盈利占比-0.7%,净利率-4.4%(2024年)[37] - 化学品行业盈利占比0.7%,净利率5.6%(2024年)[37] - 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历史均值,政策干预后盈利弹性达9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