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阅读
icon
搜索文档
阳光正好 风很温柔 感谢有书 在上海 “阅读”让城市风景化作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瞬间
解放日报· 2025-11-16 08:04
活动概况与规模 - 上海国际童书展在世博展览馆举办并吸引大小读者参与 [1] - “旧书新知·淘书乐”旧书市集在苏州河畔乍浦路桥滨水沿岸举办吸引市民游客 [1] - “小红书文学节”首次在鲁迅公园大草坪举办成为年轻人的阅读嘉年华 [2] 活动参与度与影响力 - “旧书新知·淘书乐”活动两年来循环书刊超过10万册并吸引超过110万人次参与 [2] - 文学节现场设有直径超过7米的“世界时钟”装置展示全球读者的“世界的一日”故事 [3] - 新书《我恋禾谷》签售会吸引大量年轻人排队参与 [3] 活动内容与互动形式 - 旧书市集涵盖图书、展览与文创旨在打造流动的“海派文化”会客厅 [2] - 文学节设有可盖章的“身边图书市集”每个章为一句诗可拼接成诗增强互动 [2] - 文学节设置不同场景的“写作屋”并提供主线与支线玩法鼓励读者成为内容共创者 [2] 用户画像与消费行为 - 市集参与者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游客和为孩子选购童书的家长 [1] - 有退休人士购买中国画入门书籍以丰富业余生活 [1] - 家庭消费者选购《三毛流浪记》等经典连环画作为亲子阅读材料 [1]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童书嘉年华即将启幕
南京日报· 2025-09-30 10:26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童书嘉年华,主题为书香育新人 阅读伴成长 [1] - 活动时间为10月3日至5日,每日9:00至17:00开放 [1][2] - 活动地点在南京科技馆,旨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读书氛围 [1] 主办与支持单位 - 活动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南京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联合主办 [1] - 活动获得江苏银行等多家单位鼎力支持 [1] 活动内容与特色 - 活动集阅读、学习、互动、体验于一体,可全方位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 [1] - 活动汇聚国内众多知名童书出版社、南京本地品牌书店及公共图书馆的精品资源 [1] - 活动覆盖科普、文学、绘本、成长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童书 [1] - 互动体验区设置VR/AR沉浸式体验、科普实验秀、益智闯关游戏等项目 [2] - 文化活动区策划阅读分享会、科普讲座及阅读打卡环节,参与打卡可获得书籍、文具等礼品 [2] 产品与展销 - 文创产品展销区有多家文创品牌带来设计新颖、兼具文化内涵与童趣的精品 [1] - 文创商品低至三折起,设有现场期刊订阅服务,可免费试读畅销校园期刊 [2] 优惠与福利 - 扫码参与互动游戏、开通数字账户即有机会获得购书券、公交地铁权益等礼品 [2] - 多家书店设折扣区,参与一封信的旅程活动可获精美礼品 [2]
地坛书市的春与秋(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9-26 06:31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行为 - 尽管信息载体多样化导致纸质图书销量整体减少,但线下书市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吸引力,人潮汹涌,数百家出版社、文化公司、书店参与[1] - 消费者对书籍的热情未减,许多读者有备而来,使用旅行箱、购物车和双肩包大量购书[1] - 书市吸引了跨代际的读者,90后和00后成为逛书市的主力人群,同时也有年长读者和带着婴儿车的家长参与,显示出阅读习惯的代际传承[3] 书市商业模式与产品策略 - 书市为出版社、文化公司、书店提供了同台竞技的平台,展示看家本领、库底存货以及试水探路的新书,形成“神仙打架”的竞争局面[2] - 库存书是书市早期最受欢迎的产品类别,这些书品相好且市面难觅,打折力度大,折扣低至三折、两折甚至一折,一元二元即可购得心仪书籍[1] - 书市为读者提供了配齐稀缺书籍的机会,例如配齐1955年作家出版社精装版《莎士比亚全集》和1950年海燕出版社《契诃夫全集》等[2] 市场活动与消费者参与度 - 地坛书市具有庙会般的热闹氛围,即使在工作日也人流如织,其热度持续多年,甚至雨天也未能阻挡读者的热情[1][2] - 书市活动培养了读者的忠诚度,一些参与者几年下来成为熟面孔,形成了特定的消费者社群[2] - 书市曾暂停十年,于前年重新启动,市场反应积极,有再续前缘之感,显示出该活动在消费者心中的重要地位[2]
让阅读成为人生刚需(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12
文章核心观点 - 普通劳动者通过坚持阅读实现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成长,其事迹具有广泛的社会感染力 [1][2] - 在快节奏和信息碎片化时代,深度阅读习惯变得稀缺,劳动者坚持阅读的故事折射出公众对精神滋养的潜在渴望 [2] - 全民阅读活动推动下,社会正朝着学习型、知识型方向发展,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呈现稳步提升的积极趋势 [3] 人物案例与现象 - 卡车司机陈浩在5年多闲暇时间里阅读数百本书并写下上千条读书笔记,通过阅读实现与平凡和解并更理解亲情 [1][2] - 类似案例包括将读书视为生活方式的工地大叔刘诗利、组织读书会的流水线女工陈利娟等,显示普通劳动者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现象并非个例 [2] - 202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稳步提升 [3] 社会影响与趋势 - 普通劳动者坚持阅读的故事屡屡打动人心,部分原因在于深度阅读在加速的社会节奏和碎片化信息包围中成为一种稀缺习惯 [2] - 对这些阅读者的关注反映了公众对精神滋养的敬意、遗憾与自我勉励的复杂情感 [2] - 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旨在将书香播撒到更广阔天地,推动越来越多人将阅读作为人生刚需,建设学习型社会 [3]
一入烟萝四十年——散文集《一入烟萝》代后记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12:3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回顾作者四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程 展现从童年阅读启蒙到成年后坚持写作的漫长旅程 突出文学创作中的个人追求与现实困境 [1][3][5][7][8][11][12][13][15][16] 家庭环境与早期启蒙 - 父亲在物质匮乏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坚持阅读繁体古籍 如《资治通鉴》《隋书》 营造重视精神食粮的家庭氛围 [1] - 作者通过破旧四角号码字典学习繁体字 高中时已能无障碍阅读繁体版《红楼梦》 奠定文学基础 [3] - 早期阅读使作者在作文方面表现突出 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老师多次朗读其作文 并长期担任语文课代表 [4] 求学与职业转型 - 高考后到省城求学首次接触书店 工作成家后父亲仍保持捧读习惯 作者从纺织技术人员转向写作 通过发表晚报豆腐块文章成为党校教师 [5] - 在党校任教期间发现环境与文学理念相悖 同事关注生活娱乐而作者陷入文学创作的纠结 写作转入地下状态 [7] - 因非中文系背景产生长期遗憾 尝试自学中文系教材但未能转型 进修机会因专业定向限制被驳回 最终放弃 [8][9][10][11] 文学创作与毛姆影响 - 毛姆作品成为创作重要灵感 作者收藏九个版本《毛姆传》和七个版本《月亮与六便士》 并赴大溪地及英法追寻毛姆遗迹 [11][12] - 出版毛姆研究著作如《毛姆:一只贴满标签的旅行箱》《毛姆VS康德:两杯烈酒》 但过程艰难 需依赖特定出版社 [12] - 作者承认写作需面对发表出版压力 社交恐惧和低情商成为短板 曾为文学放弃仕途并降薪 [13] 创作困境与坚持 - 写作衍生发表出版获奖等苦恼 年龄增长带来失落感 但作者强调文学不死 时写时歇近四十年 [14][15][16] - 感谢从未谋面的编辑支持 包括从古稀到00后群体 同时反思文学圈人际关系对作品推广的影响 [15] - 引用红舞鞋比喻写作的终身束缚 尽管多次试图放弃 但痴迷癫狂状态使创作成为生命必需 [15][16]
如果你整天不读书,不运动,不节制消费,不反省自律…
洞见· 2025-08-24 20:34
文章核心观点 - 个人成长的关键在于自我管理 通过培养阅读、运动、存钱和自省等习惯实现人生突破 [4][6][7] - 持续学习与自律是提升个人价值的基础 能够拓宽认知边界并重塑生活节奏 [9][18][40] - 财务规划与消费控制为中长期稳定性提供保障 存款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底气 [33][35][36] 习惯培养体系 阅读习惯 - 阅读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能提升才华、拓宽认知并丰盈灵魂 [9] - 培养阅读兴趣需选择适合的读物 避免强迫阅读导致挫败感 [10][12] - 制定明确阅读计划并记录心得 通过笔记和思考促进成长 [13][14][15] 运动习惯 - 运动是身心最佳富养方式 能激活生命力并保持精气神 [17][28] - 行动力是改变前提 需根据体能状况循序渐进开展运动 [29][30] - 长期坚持运动显著改善健康状况 案例显示持续晨跑重塑身体机能 [22][24][26] 财务习惯 - 存钱是中年后最大底气 存款能在关键时刻减少难堪 [33] - 消费需遵循断舍离原则 只购买有价值物品 [34] - 定期存款应对未来变数 避免物欲透支钱包和未来 [35][36] 自省体系 - 自省自渡自愈是顶级修行 通过持续学习完善自我 [40][42] - 需审视自身格局大小、内核稳定性及心态问题 [43][45][47] - 修炼自身能吸引资源 小事积累最终成就更好人生 [50]
不读书,连“梗”都接不住(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8-15 06:10
阅读行为趋势 - 2024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9本 [1] - 人均每天数字化媒介接触时长超过3小时 [1] 数字化阅读特征 - 15分钟可通过音频平台完成一本书的概要收听 [1] - 3分钟可通过短视频了解整部电影内容 [1] - AI工具可在数十秒内提炼书籍核心内容 [1] 深度阅读价值 - 完整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锻炼思维能力并提升思想境界 [1] - 纸质阅读可创造不读书无法获得的精神世界 [1] - 缺乏深度阅读可能导致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如"轻舟已过万重山"被简化为形容交通工具速度) [1] 文学素养体现 - 熟悉经典文本可准确理解文化隐喻(如"月亮与六便士"指代精神追求与物质财富) [2] - 读书群体在内容创作中更注重语言准确性(如避免误用"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梨花) [2] - 文本误读现象普遍存在(如将"逆旅"理解为逆境而非客栈) [2] 阅读的认知价值 - 阅读者能通过文学表达增强场景描述能力(如用诗句替代口语化表达) [3] - 读书习惯有助于突破信息茧房限制 [3] - 深度阅读可实现跨时空思想对话 [3] 技术与阅读关系 - 移动互联网时代仍需坚持深度阅读 [3] - 新技术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但不等同智慧积累 [3] - 经典著作蕴含的哲理具有历久弥新特性 [3]
直播预告|当 AI 能几秒总结一本书,还需要苦哈哈地阅读吗?
声动活泼· 2025-05-22 16:31
直播活动信息 - 公司将于5月23日中午12点举办关于AI时代信息摄入的直播活动 邀请尼可学院创始人参与讨论[1] - 直播聚焦AI对阅读及青少年教育的影响 探讨阅读在当下的意义[1] - 活动通过扫码预约参与 采用实时互动形式而非播客[1] 行业内容趋势 - 青少年教育节目持续关注AI与教育交叉议题 包括AI对思考能力及文科教育价值的影响[1] - 全英文阅读教育机构尼可学院拥有8年行业经验 长期将阅读作为核心研究方向[1] - 行业讨论重点集中于AI时代的信息处理方式变革及青少年成长需求[1]
AI时代,阅读何为?
环球网资讯· 2025-04-23 13:41
文章核心观点 在AI时代,阅读方式改变,数字阅读力量彰显,阅读意义更重要,应结合数字技术与传统阅读 [1] 分组1:AI时代阅读特点 - 阅读“打开方式”更生动,从竹简、纸张到手机、电脑,载体变化但读者对优质内容追求不变 [1] - 数字化阅读方式呈上升态势,借助AI可迅速检索文献、短时间“阅读”海量文字 [1] 分组2:行业举措 - 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书香无界 智联未来”系列活动,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汇聚1万余种、10万余册珍贵古籍资源,提供多种功能和服务 [1] 分组3:专家观点 - 学者周国平认为AI是好工具,能帮找书和整理知识,人类精神能力中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体验不可数字化,阅读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指出网上获取的是已知,新问题发现和新知识获取源于阅读和思考 [1] -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提醒民众做“清醒的阅读者”,重视深度阅读和思考能力训练,强化辩证批判思维等,实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共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