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奇葩说》
icon
搜索文档
“分裂”的脱口秀
虎嗅· 2025-08-05 13:25
线上脱口秀综艺表现 - 《喜剧之王单口季2》首播收获99个微博双榜热搜话题,《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首期拿下51个搜索话题 [2] - 《喜单2》在小红书热点榜上榜69次,10个话题登顶TOP1,《脱友2》前三期创造热点64个,9个话题TOP1 [2] - 两档节目107位演员中女性占比39%达历史新高,女性议题如农村妇女命运、月经羞耻等推动节目热度 [3][4] - 女性观众占比提升驱动内容策略,《2024中国喜剧消费白皮书》显示上海脱口秀市场女性观众占61.7% [8] 争议与流量策略 - 《脱友2》集体讨论性骚扰片段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可议题突破性,批评者质疑消费苦难和内容同质化 [5] - 李诞7年前言论被翻出引发网络声讨,导致其社交账号关闭评论功能,推高脱口秀关注度 [5] - 节目被指刻意强化选手特殊标签(如家庭暴力、精神疾病)以博取共情,牺牲真诚度换取流量 [7] - 播放市场占有率显示《脱友2》《喜单2》最高仅11.45%和9.04%,远低于S级综艺20%-30%的水平 [9] 线下脱口秀剧场现状 - 2024年小剧场演出中脱口秀场次和票房增幅最大,分别达53%和48%,北京商业演出中脱口秀占比42.8% [11] - 深圳等地出现俱乐部扩张但市场未达预期,演员单场薪酬从峰值500元回落至200-300元 [12] - 普通演出需40名观众(门票70元/张)才能覆盖2200元人员成本+1000-3000元场地成本,近期上座率下滑明显 [12] - 仅三类俱乐部盈利:头部厂牌(资源与运营优势)、明星主理人(专场溢价)、短视频引流型(如抖音760万粉丝案例) [13] 行业分化与挑战 - 线上综艺与线下剧场逻辑割裂,前者依赖流量变现,后者受制于区域市场成熟度与运营能力 [11][13] - 观众笑点阈值提升导致内容要求分化,如杭州俱乐部要求1分钟6个笑点,欠发达地区标准较低 [17] - 脱口秀综艺热度未转化为线下普惠增长,资源向头部集中加剧行业分层 [13][17]
这届《歌手》,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虎嗅· 2025-05-27 20:57
节目争议与代际差异 - 节目《歌手2025》反映出明显的代际审美撕裂,2013年观众与2025年观众群体已完全不同,年轻观众对偶像歌手(如马嘉祺)的宽容度显著提高,仅以"唱完就好"为标准 [1][12] - 粉丝与路人、专家与大众的审美冲突激化,形成"超声波论"(粉丝用科学术语解释听不见的歌声)和"设备论"(指责路人音响差)等极端辩护话术 [7][10] - 节目争议话题高度娱乐化,如"单依纯碰瓷王菲"、"林志炫唱法过时"等,已从音乐竞技转向价值观辩论,衍生内容更接近《奇葩说》模式 [3][24] 粉丝文化与行业现象 - 粉丝经济影响评判体系:马嘉祺因偶像身份被降低期待,而阿云嘎因专业背景的高期待导致零瑕疵表演仍遭淘汰,反映观众评价的双重标准 [11][13] - 粉丝行为极端化,包括用"资本做局"解释失利(如林志炫粉丝)或攻击路人听力,甚至出现"贵耳机"等消费主义话术 [9][7][10] - 偶像歌手面临代表作缺失困境,马嘉祺等新生代缺乏原创作品,依赖翻唱(如《Lemon》)却因歌词质量遭嘲,行业创造力整体下滑 [22][23] 音乐评价体系变迁 - 技术流博主崛起,以专业术语(如"多利亚调式"、"喉头松通道")重构评价标准,单依纯因技术完美被推崇,但过度技术化可能造成对普通听众的"专业霸凌" [14][15][16] - 听众审美从"大歌"转向"小歌",偏好细腻婉转风格(如单依纯《跳楼机》),倒逼歌手创作小众化、碎片化,但加剧音综破圈难度 [18][19][20] - 历史对比显示技术原教旨主义并非新现象,早期周杰伦等也曾被批"咬字含混",但当下技术流话语权更强,与大众听感矛盾更尖锐 [17] 行业生态与艺人发展 - 资深歌手(如林志炫)面临市场淘汰压力,年轻观众对其唱法评价两极,反映主流听众迭代带来的行业断层 [18][9] - 新生代歌手(如单依纯)陷入技术崇拜与代表作缺失的矛盾,虽被赞"技术超王菲",但缺乏审美贡献和边界探索,难以成为真正领军者 [21] - 综艺节目(如《歌手》《天赐的声音》)逐渐偏离音乐本质,转向话题炒作和抖音神曲翻唱,行业整体创造力衰退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