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宇宙碰撞》
icon
搜索文档
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展览“宇宙考古”登陆国博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12:50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源真文化支持 [1][3][4] -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 [4] - 展览融合科学探索与艺术诠释,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等形式呈现宇宙数据 [4] 展览内容亮点 - 《巡星雕塑》作品使用SDSS项目退役铝板创作动态艺术装置,SDSS项目始于2000年,每块铝板有600多个小孔用于收集天体光谱数据 [6] - 《宇宙碰撞》交互装置以NASA约500幅深空影像为基础,通过碟形顶投影等技术可视化星系碰撞过程 [8] - 《光的考古学》数据取自VIRUP天文数据库,追溯138亿年前宇宙起源的光子传播历程 [10] 展览意义 - 展品涵盖人类与宇宙关系思考、宇宙数据可视化、空间污染治理、未来太空生存探索等主题 [11] - 展览展示跨国界、跨学科科研协作成果,构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11] - 展览从中瑞建交75周年背景出发,将于7月3日面向公众开放 [4][13]
科学融合艺术,认知宇宙有了新“打开方式”
科技日报· 2025-07-03 08:52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 [3] - 展览于7月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3日正式对公众展出 [3] - 展览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许多展品基于真实的观测数据创作 [3] 展览内容 - 《动态宇宙》展品基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发的"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利用自定义图形渲染引擎将天文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宇宙三维模型,具有跨越27个数量级的缩放功能 [4] - 《宇宙碰撞》展品以NASA望远镜采集的约500幅深空影像为数据基础,通过碟形顶投影等技术可视化呈现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 [4] - 《时空弹性》项目将引力透镜效应可视化,基于真实天文观测数据创建实时模拟引擎,展示大质量天体引发的时空扭曲现象 [4] 展览意义 - 展览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将庞大抽象的宇宙可视化,将太空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图像和表征 [5] - 展览引发对太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通过交互数据可视化装置展示数万颗卫星及空间碎片,直观呈现太空垃圾问题 [5]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为展览设计了一系列未来行星之旅作品,探索科学思维与设计思维的结合 [6] 跨界合作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师丹青表示,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又在山顶汇合,强调在AI时代结合科学思维和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6] - 联合策展人龙星如认为艺术是讲述科研故事的好方法,能让科学装置产生的庞大数据集变得可感知和可理解 [6]
“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带观众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
环球网资讯· 2025-07-02 21:03
展览概述 - 展览主题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 [1] -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 [3] - 展览融合科学探索与艺术诠释,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等形式呈现宇宙数据 [3] - 展览展示当代科学研究跨国界、跨学科协作的成果,构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3] 展览内容 - 展品包括对人类与地球和宇宙关系的思考、宇宙数据和图像的可视化研究、空间污染治理、未来人类太空生存探索 [3]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南宋天文图碑拓片》展示1434颗恒星,以及赤道、黄道、二十八宿区线、银河界线,星位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 [3] - 交互装置《宇宙碰撞》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约500幅深空影像为基础,可视化呈现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 [5] - 影像《光的考古学》数据取自"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天文数据库,展示从地球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之时,直至138亿年前的宇宙起点 [5]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影像装置《星际时钟》模拟地球、空间站、月球、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展示光影变化 [7] 展览信息 - 展览于7月3日起对公众开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三个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