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弹性》
搜索文档
强化艺术智性与人工智能的协同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气候危机、技术滥用等全球性议题,也成为创作者聚焦的主题。生物技术的思辨、可持续设计与生态哲 学的思考,成为展览"生态重构"板块的重要内容。国内艺术家邢尚美的《后昆虫图鉴——鞘翅预言》等 作品,通过基因编辑美学反思生态危机,呈现了生态重构的艺术想象。这也预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 前沿科技,既可能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工具,亦可能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引人思考。 自古以来,艺术与科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至新阶 段,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愈发深入。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国(杭 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以"天地人机"为主题,汇聚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160余位艺术家和科学 家等创作的作品,呈现技术迭代进程中文化生态的重构轨迹和未来图景,回应良渚论坛"文明重光:文 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主题。 杭州,是良渚文明曙光初现之地,也是创新活力之城。这种艺科融合基因,向外展现为一种从容自信的 对话姿态,向内沉淀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实践之中。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不仅仅是一场 艺术展览,更是前沿思想的实验地与未来的感知场域。展览以"联结·具身交互"" ...
科学融合艺术,认知宇宙有了新“打开方式”
科技日报· 2025-07-03 08:52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 [3] - 展览于7月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3日正式对公众展出 [3] - 展览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许多展品基于真实的观测数据创作 [3] 展览内容 - 《动态宇宙》展品基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发的"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利用自定义图形渲染引擎将天文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宇宙三维模型,具有跨越27个数量级的缩放功能 [4] - 《宇宙碰撞》展品以NASA望远镜采集的约500幅深空影像为数据基础,通过碟形顶投影等技术可视化呈现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 [4] - 《时空弹性》项目将引力透镜效应可视化,基于真实天文观测数据创建实时模拟引擎,展示大质量天体引发的时空扭曲现象 [4] 展览意义 - 展览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将庞大抽象的宇宙可视化,将太空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图像和表征 [5] - 展览引发对太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通过交互数据可视化装置展示数万颗卫星及空间碎片,直观呈现太空垃圾问题 [5]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为展览设计了一系列未来行星之旅作品,探索科学思维与设计思维的结合 [6] 跨界合作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师丹青表示,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又在山顶汇合,强调在AI时代结合科学思维和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6] - 联合策展人龙星如认为艺术是讲述科研故事的好方法,能让科学装置产生的庞大数据集变得可感知和可理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