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宇宙探索
icon
搜索文档
更精准丈量太空 我国获得宇宙探索新进展
央视网· 2025-08-17 16:35
8月13日凌晨,中山大学天琴测距台站的科研团队将激光瞄准月球表面的一面反射镜NGLR-1,并在几个小时内成功接收到数十组 激光回波信号。这使得中国成为继法国、德国、美国之后,第四个完成该测量的国家。 其实,类似的激光测月试验早在上世纪70年就已在全球多个国家陆续开展。不过,当时的反射器是由多个反射单元拼接而成,很 容易受到月球周期性摆动的影响,导致测量精度下降。专家表示,跟上一代的月面角反射器阵列不同,新一代的月面角反射器是一个 孔径为10厘米的实心单体。它的反射截面积更小,回波更弱,观测难度更大,但是精度更高。 探测这样一个目标的难度极高。地月之间距离约38万公里,要跨越如此距离找到一个直径仅10厘米大小的目标,其难度相当于要 在一艘航母甲板上,找到一粒细沙。与此同时,激光在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被极度削弱,一去一回,发出的上千亿光子,最终能返回 的可能只有个位数,而且信号极其微弱。科研团队必须用极其灵敏的单光子探测器,在噪声背景中精准识别出这些信号,才能完成测 量。 央视网消息: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人类一直想要更精准地丈量太空、揭开未知的奥秘,最近,中国科学家就利用激光在38万公 里外的月球上,"找到"了一个 ...
正佳科学馆·正佳天文馆“星际领航”展区启幕
南方都市报· 2025-07-12 10:20
展区升级改造 - 正佳科学馆·正佳天文馆完成"星际领航"展区升级改造 该展区以2050年人类深度探索宇宙为背景 构建从太空签证中心到火星的完整探索路径 [1][3] - 展区采用"准备-探索-思考"递进式体验设计 通过互动装置将抽象天文知识具象化 设置5处拍照场景 7处互动装置 2处AI交互体验及6处多媒体互动 [3] 展区特色体验 - "太空签证中心"区域设置温度触摸板(-270°F至127°F)和重力装置 让参观者体验星际环境差异 并通过AI生成太空职业照 [5] - "登陆月球"区域采用黑色镜面与波纹板营造悬浮感 设置探月历程时间轴展示360万年前至现代的人类探月足迹 [6][8] - "火星历险"区域通过互动视窗展示奥林匹斯山等地貌 设置风洞装置模拟火星沙尘暴 配合真实录音增强沉浸感 [10] 展区教育意义 - 展区通过问题引导方式 让参观者在互动中思考"人类为何要探索月球"等深层次议题 实现科普教育与娱乐体验的结合 [12] - 展区设计连接"小众探索"与"大众共享" 让不同年龄段参观者都能在任务式游览中获得科学知识 [1][3]
“穿越星际的神秘来客——陨石”科普联展亮相黑龙江省博物馆
环球网资讯· 2025-07-11 21:36
展览概况 - 科普联展"穿越星际的神秘来客——陨石"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正式开放,展出102件珍贵陨石标本,包括世界最大石陨石"吉林一号"的主体岩芯切片 [1][3][7] - 展览由黑龙江省博物馆、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哈尔滨市陨石学会共同举办,是2025年黑龙江省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展览内容 - 展览分为四大部分:"星际信使——初识陨石"、"宇宙馈赠——追寻陨石"、"科学解密——研究陨石"及"守护家园——漫步宇宙" [3] - 展品包括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等珍贵标本,观众可亲手触摸阿勒泰铁陨石 [3][5] - 陨石是破解行星演化奥秘的钥匙,承载太阳系诞生与变迁的古老记忆,为探索生命起源与宇宙演化提供关键线索 [5] 教育活动 - 展览开幕当日推出"天外来客"青少年科普课程,通过生动讲解与互动体验,系统介绍陨石的星际来源和分类知识 [5] - 展览期间将举办系列科普讲座,邀请专家深入解读陨石蕴藏的深空秘密 [7] 观众反馈 - 展览被评价为"星际物质的科学盛宴",让观众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神秘 [7]
张永合:捕捉宇宙深处的“焰火”
科技日报· 2025-07-10 10:01
卫星技术突破 - "天关"卫星是国际首颗大视场X射线成像卫星,具备软X射线波段高灵敏度实时动态巡天监测能力,能够系统性发现宇宙高能暂现和剧变天体[5] - 卫星采用"大眼"+"小眼"创新设计:12台软X射线望远镜模块实现3600度大视场,2台后随X射线望远镜实现深度观测,定位精度达1角分[10][11] - 应用"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12台望远镜配置432个MPO镜片,每个镜片含上百万微孔,实现观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提升1至2个数量级[11][12] 科学观测能力 - 主要任务是在软X射线波段发现暂现源和剧烈爆发天体,这些天体携带宇宙形成早期的关键信息,可追溯至上百亿年前[8][9] - 具备五项全能优势:广巡视、精捕捉、快响应、深观测、速联网,是目前唯一能同时实现大视场和高灵敏的软X射线探测卫星[10] - 通过VHF与北斗短报文系统建立全球天文观测设备实时通讯网络,实现观测数据快速共享[15] 研发历程 - 卫星重量从立项初期的1吨增至发射时的1.4吨,性能持续提升[11] - 研发过程中增加遮阳板设计并采用全桁架式光学平台,使12台望远镜能避开干扰观测深空[13] - 团队规模近百人,骨干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涵盖卫星设计、载荷设计、计算机等多专业领域[16] 行业意义 - 打破我国在伽马暴等暂现源探测领域长期依赖国外设备的局面[6] - 卫星命名为"天关"寓意连接古今天文观测,延续公元1054年北宋对天关客星的历史记录[6][7] - 别称"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可通过监测X射线辐射验证广义相对论关于黑洞和引力波的预言[9]
暑期博物馆四大推荐:恐龙蛋、角岛鲸、兵法简、深空展
央视新闻· 2025-07-05 13:41
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 - 馆藏超2万枚恐龙蛋化石 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1][3] - 恐龙蛋化石种类丰富 包括珠宝级晶体蛋 袖珍蛋 伤齿龙蛋等 承载白垩纪信息 [3] - 提供化石修复体验活动 暑期可参与互动 [6] - 石峡恐龙蛋保护区发现100多枚裸露恐龙蛋化石 8组168个恐龙脚印 20具恐龙骨骼化石 形成全球罕见"三位一体"恐龙遗迹 [7] - 兼具科学保护与科普教育功能 成为研究恐龙与地球演变的重要基地 [9] 厦门科技馆 - 暑期日均游客突破1万人 设有近400件互动展品 [11] - 《大鲸家族》特展国内首创 展出全球首次公开的10米长角岛鲸标本(2021年海南搁浅制成)[11][13] - 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完整保存6米小鳁鲸"海海" 展示肌肉血管结构及退化后腿骨骼 [15][16] - 互动装置包括抹香鲸心脏标本(主动脉构造揭示深海生存智慧) 心率对比仪 X光手骨屏 体感虎鲸游戏等 [17] - 设置"鲸鱼故事剧场"沉浸式科普 结合常设展区满足多元科学兴趣 [19] 山东博物馆银雀山汉简展 - 展出1972年出土的西汉前期近5000枚竹简 首次系统展示银雀山汉墓简牍 [21][23] - 并列呈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 以实物证实两位军事家并存 终结史学争议 [23] - 运用高清复原与互动技术展示"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等真迹 配套学术讲座与简牍制作活动 [23] 国家博物馆宇宙考古展 - 7月3日开放 通过艺术加工将20年宇宙探索数据可视化 [24][26] - 展品包括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模拟器 星际时钟 动态宇宙模型及"南宋天文图碑拓片"(记载1434颗恒星 星位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28] - 展览持续三个月 需实名预约购票 [28]
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展览“宇宙考古”登陆国博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12:50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源真文化支持 [1][3][4] -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 [4] - 展览融合科学探索与艺术诠释,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等形式呈现宇宙数据 [4] 展览内容亮点 - 《巡星雕塑》作品使用SDSS项目退役铝板创作动态艺术装置,SDSS项目始于2000年,每块铝板有600多个小孔用于收集天体光谱数据 [6] - 《宇宙碰撞》交互装置以NASA约500幅深空影像为基础,通过碟形顶投影等技术可视化星系碰撞过程 [8] - 《光的考古学》数据取自VIRUP天文数据库,追溯138亿年前宇宙起源的光子传播历程 [10] 展览意义 - 展品涵盖人类与宇宙关系思考、宇宙数据可视化、空间污染治理、未来太空生存探索等主题 [11] - 展览展示跨国界、跨学科科研协作成果,构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11] - 展览从中瑞建交75周年背景出发,将于7月3日面向公众开放 [4][13]
“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带观众追寻138亿年前的第一束光
环球网资讯· 2025-07-02 21:03
展览概述 - 展览主题为"宇宙考古:时空探索",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 [1] -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 [3] - 展览融合科学探索与艺术诠释,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等形式呈现宇宙数据 [3] - 展览展示当代科学研究跨国界、跨学科协作的成果,构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3] 展览内容 - 展品包括对人类与地球和宇宙关系的思考、宇宙数据和图像的可视化研究、空间污染治理、未来人类太空生存探索 [3]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南宋天文图碑拓片》展示1434颗恒星,以及赤道、黄道、二十八宿区线、银河界线,星位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 [3] - 交互装置《宇宙碰撞》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约500幅深空影像为基础,可视化呈现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 [5] - 影像《光的考古学》数据取自"虚拟现实宇宙项目"天文数据库,展示从地球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之时,直至138亿年前的宇宙起点 [5]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影像装置《星际时钟》模拟地球、空间站、月球、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展示光影变化 [7] 展览信息 - 展览于7月3日起对公众开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三个月 [7]
《国宝美鉴》第二集:观星问路 看见文明的千年往事
新华网财经· 2025-06-18 15:46
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 - 节目由新华网和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1] - 第二集以"观星问路"为主题,聚焦《敦煌星图》与《苏州石刻天文图》,讲述人类探索宇宙的千年往事 [1] 《敦煌星图》 - 世界现存最早的手绘全天星图,公元8世纪初诞生于敦煌 [1] - 12幅横图沿十二时辰展开,标注1359颗星辰,采用红黑双色 [1] - 融合了波斯天文算法、印度星占智慧和中华星官体系,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 [1] 《苏州石刻天文图》 - 中国现存最早科学实测石刻星图,诞生于约五百年后 [2] - 青石板长2.16米、宽1.08米,以北极为中心,用三个同心圆划分可见星空 [2] - 碑文将星象运行与儒家伦理相联系,体现理性思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