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

搜索文档
汉学家见证中国“文学村庄”之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31 06:09
汉学家、翻译家参观周立波故居。 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阅览区。 中国当代作家文学成就展上,由图书封面拼成的"文学"大字墙。 土耳其汉学家吉来在阿来清溪书屋留言。 来到清溪村时,池塘中荷叶田田,花朵开得正盛;花鼓戏唱腔清丽,余音不绝如缕;作家书屋敞着门, 迎接四方读者;三三两两的孩子走进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用阅读给夏日的燠热带来一丝清 凉……这座古老的村庄因作家周立波而闻名,又因文学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7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作协主办的"在世界文学地图上发现清溪——汉学家、文学翻译家走进清溪 村"活动在此举行。来自11个国家的12位汉学家、文学翻译家与9位湖南作家齐聚这座"文学村庄",开启 跨越文化与时空的文学对话。 保加利亚汉学家思黛留言:"清溪村很棒!" 如今,在清溪村,周立波故居被完好保存。这座已有200多年历史的院子,是作家出生、成长、创作 《山乡巨变》的地方。"立波是作家的笔名,源于英文'liberty',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渴望。""1942 年,周立波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深入生 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观。"踏入老宅,汉 ...
方言与写作(文思)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方言在文学写作中的运用 - 方言能够联系地方风土人情,贴近创作者生命体验,使艺术表达更鲜活生动且风格化 [1] - 方言运用可能限制作品传播范围,如《红楼梦》《水浒传》因主体为古典白话比《海上花列传》(吴语)流传更广 [1] - 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老舍在小说中融入方言因素但主体仍为现代白话,赵树理则因大众化追求使方言土语读来顺畅 [1] - 周立波在《暴风骤雨》用东北方言,《山乡巨变》用湖南方言以贴近地方风貌,柳青在《创业史》中结合陕西方言与书面语 [1] 新时期作家的语言自觉 - 上世纪80年代南方作家如王安忆、余华需将方言"翻译"为现代汉语,形成更书面化的独特叙述风格 [2] - 王朔推崇孙甘露的纯粹书面语,认为其语言精粹且重新唤起对书面语的敬畏 [2] - 极端探索包括过度使用方言需大量注释阻碍沟通,或书面语极端化导致信息"空转"失去传播力 [2] -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暗示》中"以方言为方法"重构艺术世界 [2] 当代方言写作的焦点转变 - 方言问题从交流障碍转向文化保护,推广普通话后需关注方言关联的地方文化传统与多样性 [3] - "新东北写作""新南方写作"等流派兴起,方言成为重要因素,如石一枫的京味儿小说与蔡崇达的闽南特色作品 [3] - 新时代作家需探索如何通过方言特殊性讲述中国故事,或在时代描绘中保留方言独特性 [3]
在小人书中读大世界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连环画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传承 - 连环画作为承载中国人童年记忆的文化载体,通过图文交织形式浓缩经典作品并串联古今智慧 [2] -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举办"掌上乾坤"展览,展示《安徒生童话》《岳飞出世》等经典作品,引发跨代际共鸣 [2] - 展览场景重现历史画面:儿童集体阅读《封神榜》《辛伯达航海》等泛黄连环画,与1940年代法国摄影师布列松记录的上海儿童阅读场景形成时空呼应 [2] 连环画的艺术成就与国际影响 - 刘继卣创作的《武松打虎》获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奖和1956年莱比锡图书展览会金奖,成为新中国首个国际获奖连环画作品 [3] - 刘继卣《鸡毛信》是新中国最早外文出版的连环画,贺友直1988年法国昂古莱姆个展引发当地中国连环画热潮 [3] - 贺友直通过《山乡巨变》《白光》等作品,以生活气息浓郁的线条向西方展现中国故事,形成独特艺术传播效应 [3] 连环画的现代转型与创新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再版《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该丛书历时5年集结60位文学巨匠77部作品,成为跨语种文化桥梁 [4] - 艺术家通过视觉化手法解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名著,曹禺评价其"从形象兴趣引导认知世界文学" [4][5] - 数字复刻与国际译介成为新趋势,如法国FEI出版社2015年完成法文版四大名著连环画,《西游记》获《费加罗报》2014年度经典好书 [5] 连环画的国际文化交流 -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25年伦敦书展举办彩色连环画精品展,展出王叔晖《西厢记》、刘继卣《闹天宫》等作品,并推动版权输出 [5] - 中英对照版《白蛇传》新篇以56幅水墨连环画形式亮相,法国评论家评价《水浒传》连环画"如同漫步11世纪宋朝" [5] - 连环画从石库门弄堂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文明互鉴载体,兼具民族文化特质与世界艺术表达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