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游记》
icon
搜索文档
《西游记》原著比改编更有趣,下个爆火IP可能还是美猴王
第一财经· 2025-11-21 16:16
《西游记》虽被广泛喜爱,但多数人对其原著并不熟悉。 《西游记》被人们视作"四大名著"中趣味性、可读性最强的一部,神怪形象多,段子流传广,各种"续写""改编"也层出不穷。不过,当学者赵毓龙在讲座上 问年轻读者"有多少人通读过《西游记》原文"时,举手者总是不多。 虽然人们对这部文学经典一直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对《西游记》原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熟悉。赵毓龙认为,《西游记》原著和1986年版电视剧都早已深入人 心,但他依然推荐,如果人们有兴趣、有时间,还是应该通读一遍原著,这会带来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最近出版的《花窗三十看"西游"》《破顽空:西游知识学》两本新书中,赵毓龙把自己研究古典文学和《西游记》相关问题近20年的收获分享给读者。前 者是一本有趣话题的合集,后者与原著章回结构同步,作出伴读式解读。 孙悟空的成长故事还将吸引更多人 《破顽空》遵循百回本《西游记》的章节设定,逐章逐回讲读解析,陪伴着读者一起阅读,分享阅读经验。像与读者同坐一趟车的旅伴,赵毓龙把自己在 《西游记》探索之路上发现的风景分享给读者。 而在《花窗三十看"西游"》中,赵毓龙则希望读者不要像仰着头参观博物馆里的展品那样,太过庄重地去看《西游记》,要 ...
太突然!知名演员刘大刚去世,曾饰演《西游记》沙僧!六小龄童称其“非常憨厚,是个热心肠”,网友悼念:两位“沙僧”都走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7 18:56
每经编辑|段炼 据多家媒体11月7日报道, 著名表演艺术家、《西游记续集》沙僧扮演者刘大刚先生,于2025年11月3日在京病逝。 其家人通过公开消息表示,遵照遗愿,丧事从简。刘大刚为京剧演员出身,在《西游记续集》中接替闫怀礼饰演沙僧一角,深受观众熟知和喜爱。 公开资料显示,刘大刚,1947年5月18日出生于中国北京,演员、戏曲演员、一级演员。 1993年,刘大刚在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饰假少林僧人;同年,在古装电视剧《戏说慈禧》中饰演郑王。1994年,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饰 孙綝;同年在金庸武侠剧《书剑恩仇录》中饰康熙。1995年,在神话剧《观世音传奇》中饰如来佛祖;同年在刘晓庆主演的历史剧《武则天》中饰韩瑗。 1996年,刘大刚在古装剧《宰相刘罗锅》中饰许明堂。1998年,在《西游记续集》饰演沙僧,从而被观众熟知。此外,其还出演了《三少爷的剑》《十三 格格》《新版红楼梦》等诸多影视作品。 据报道,1988年,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该剧一经播出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造就了89.4%的收视神话。 《西游记》续集由杨洁执导,六小龄童、徐少华、迟重瑞、崔景富、刘大刚等主演,戴 ...
“村阅”筑起精神粮仓(在现场·“村字号”文体活动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05 06:12
乡村阅读活动发展 - 盘锦市连续开展乡村阅读推广活动 以农家书屋为主阵地[5] - 全市行政村均实现了数字阅读全覆盖[5] - 自2019年首届"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启动以来 活动持续进行[5] 农家书屋的升级与影响 - 常家村农家书屋于2021年搬迁至村活动广场旁并进行了改造升级和书籍扩充[3] - 书屋改造征求了村民意见 硬件提升且藏书更契合村民需求 例如配备香菇种植方面的书籍[3] - 书屋对村里产业发展起到作用 种植户遇到问题会来书屋查阅书籍[3] 阅读活动的具体形式与参与度 - "村阅"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村民参与热情高[2] - 驻村作家赵晓林在常家村开展阅读分享活动20余次[3] - 活动形式包括阅读分享会 情景剧视频观看等[2][3] 数字阅读资源的整合与推广 - 市里整合了市图书馆和辽宁省公共图书馆网络借阅平台资源[5] - 村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阅读软件 免费"听书"并访问几十万册藏书进行线上借阅[5] - 阅读形式多样化 包括音频"听书"[5] 文化活动对个人与创作的促进 - 作家赵晓林以常家村为原型创作了情景剧《最美青春书》和短篇小说《折耳根》《提灯的孩子》[3] - 村民的孩子因在书屋结交朋友 其故事被写进书里 从而养成读书习惯[3] - 阅读分享会促进了代际交流 如爷爷为孙子讲书并主动寻求阅读建议[5]
山水与艺术相约 视觉与听觉交织
广西日报· 2025-10-24 10:44
艺术节核心概况 - 2025桂林艺术节于10月24日开幕 为期10天 [1] - 艺术节构建以戏剧 音乐 美术三大板块为核心的多元艺术生态 [1] - 活动包含18部精品剧目 40余场演出及活动 涵盖话剧 音乐剧 桂剧 儿童剧 木偶剧 肢体剧及美术展览 音乐会等形式 [1] 活动场地与特色 - 演出在"山剧场" "洞剧场" "水剧场"以及城市各个角落开展 [1] - 将演出融入自然中 在虞山公园的山剧场和七星景区的岩洞剧场等实景场地进行表演 [1][2] - "艺术大讲堂"在七星景区骆驼峰 山水公园大草坪 桂海碑林龙隐岩等代表性景观中展开 实现"化剧入景 化艺入境"的艺术追求 [3] 参演剧目与艺术家 - 艺术节邀请了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多名艺术家 [1] - 格鲁吉亚绍塔·鲁斯塔韦利国立戏剧电影大学带来改编自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目《借着爱的轻翼》 [2] - 戏剧板块包括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海鸥》《海底两万里》 我国经典名著改编的《西游记》《庄周梦蝶》以及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题材的大型桂剧《破阵曲》 [2] - 在山剧场将上演《兰陵王》《工匠的仲夏夜之梦》《一个简单的故事》等剧目 在岩洞剧场将上演《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154种方式说爱你》《借着爱的轻翼》等剧目 [2]
“是文明的多样性才有了对话的空间”
中国经济网· 2025-09-25 04:4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明对话是促进交流互鉴的关键方式 其影响力因议题多元和方式柔性而更持久 [1] - 数字技术通过创造超链接 为文化资源的表达和创新叙事提供了更大自由度与传播可能性 [2] 文明对话的内涵与价值 - 文明对话兼具物质性与情感性 涉及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1] - 对话议题更多元 方式更柔性 因此影响力更持久 [1] - 文明对话是方式 交流是起点 互鉴是终点 [1] 实现交流互鉴的路径 - 首要步骤是消除因个体认知局限或外部误导产生的成见与偏见 [1] - 通过促进分享发现不同文明间的交集 以增进文化共识 [1] - 在数字时代创造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结合的超链接 [2] 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赋能 - 数字技术使文化信息采集更便利、精度更高 文化资源摆脱时空限制 [2] - 技术打破产业壁垒 促进文化产品业态融合 如文学作品《西游记》通过游戏《黑神话:悟空》获得全球影响力 [2] - 数据赋能使传播具有无限可能性 个人可成为传播者、分享者、传承者和创新者 [2]
流量之下,刘诗利还好吗?
虎嗅· 2025-09-22 11:48
个人背景与阅读习惯 - 刘诗利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濮阳县文留镇银岗村,初中毕业后曾担任乡村小学教师,教授一到六年级所有科目[5][8] - 其教师工资为每月40元,持续近10年,从1997年开始每年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主要在建筑工地做力工或技术工种[12] - 从小对书籍有浓厚兴趣,四年级时阅读《雷锋的故事》等课外读物,初中迷恋《杨家将的故事》,并通过《数理化自学丛书》自学[6][7] - 书籍对其而言既是生存工具(如电工电焊类工具书帮助其获得日薪300元的技术工作),也是精神陪伴,特别喜爱阅读字典词典类"杂书"[13][14] 网络走红事件 - 2023年6月25日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因偶遇作家陈行甲图书分享会并被拍摄互动视频,相关话题在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000万次[1][3] - 视频中其手持皱巴巴帆布包、自称初中学历的朴实形象引发广泛关注,随后收到大量采访、活动邀约和商业合作询问[2][3][16] - 事件导致其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无法再安静地去图书大厦看书,且家人对其突然暴露于公众视野感到担忧[4][14][16] 家庭生活与观念冲突 - 妻子韩玉竹最初认为读书"占地方碍事",后虽接受但对其频繁参与外界活动持谨慎态度,担心"被利用"[11][12][16] - 走红后家中被改造出专门待客区,书柜摆满大部头书籍,但频繁的媒体到访使妻子感到困扰和不安[14][16] - 夫妻二人在应对流量曝光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妻子保守谨慎,刘诗利则更积极认为"宣传读书是好事"[16][20] 流量时代的适应与困惑 - 注册短视频账号尝试自媒体,但无法理解"流量"概念,对后台数千条私信中的工作建议和内容定位感到迷茫[23][24] - 曾受邀参与养老院图书管理、书院挂牌等活动,但因对活动性质(公益或商业)存疑而陷入决策矛盾[17][18] - 在少年宫演讲时表现局促,10分钟的发言未能有效吸引观众,反映出其与传统教育场景的隔阂[23] 当前状态与精神追求 - 近期重新开始更新读书视频,重点展示获赠的《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特别珍视扉页赠语[25] - 尽管生活被持续打扰,仍坚持阅读习惯,将书籍视为认识世界的窗口和对抗平庸生活的精神寄托[7][14][20] - 内心存在身份认同挣扎:既渴望突破"搬砖头"的既定命运,又面临家庭压力和公众期待的双重束缚[20][24]
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京开幕,4国42部剧目点亮暑期童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5 12:05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于7月4日晚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开幕 主题为"点亮童心 塑造未来" 活动将持续至8月17日 [1] - 活动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北京市东城区委 区政府及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承办 [1] 剧目与演出 - 戏剧节汇聚意大利 西班牙 土耳其等4个国家及国内21家院团的42部剧目 带来185场线下演出 [3] - 设立嘉兴 常州 榆林三个分会场 其中意大利《小红帽》 西班牙《丑小鸭》等4部国际获奖剧目为2019年后首次来京展演 [3] - 同步线上展播《报童》等3部红色题材经典剧 [3] 巡演与活动 - 启动"优秀剧目2025暑期巡演100+活动" 《猫神在故宫》《西游记》等16部作品将在北京 浙江 江苏等9省市演出122场 [5] - 活动以低票价 公益性原则开展 推出艺术市集 音乐剧工坊 "公益小使者"评选等普惠活动 [5] 历史与影响 - 中国儿童戏剧节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汇聚35国563台剧目 惠及观众超4700万人次 [7] - 本届首次在榆林设分会场 体现国家级资源向西部倾斜的突破 [7] -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明年将迎来建院70周年 计划汇聚更多国内外佳作 [7] 开幕式亮点 - 开幕式现场14位孩子演唱经典剧目选段 回顾《马兰花》《猫神在故宫》等作品的艺术记忆 [7] - 开幕大戏《长江女神 你愿意做我的爸爸吗?》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 拉开生态童话序幕 [7]
这届00后读名著,先嗑CP
虎嗅· 2025-06-22 14:40
教育政策与考试影响 - 江苏省自2008年起将《红楼梦》纳入高考语文附加题考查范围 连续考查十余年 导致学生为应试反复阅读[3][4] - 不同省市对《红楼梦》的考试分值比重差异显著 如辽宁、河北高考题较少涉及 而江苏、北京考查较深入[7] - 江苏文科班采取集体阅读策略 如班主任组织观看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并开展讨论 而河北等地仅提供人物关系图等应试材料[9] 性别与阅读偏好 - 初高中男生更倾向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因其包含战争、冒险等符合青春期男性精神诉求的内容[5] - 女生普遍偏好《红楼梦》 认为其对女性描写具有先进性 而其他三部名著以男性视角为主 《西游记》剧情重复性高[6] - 性别差异体现在角色偏好 如女生喜爱林黛玉、王熙凤 男生选择袭人时易引发女生不解[12][13] 内容价值与时代适配性 - 《红楼梦》人物塑造具有深度 角色行为符合自身意志 悲剧性结局体现作者虚无主义世界观 对现代读者具有启示意义[10][11] - 部分读者认为作品对现实生活参考有限 如恋爱观受前世设定限制 但重男轻女等社会现象仍具现实对照性[12] - 与《三国演义》相比 《红楼梦》价值观更贴近现代 而前者因历史背景与当下存在隔阂[10] IP开发与传播形式 - 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三国演义》更易改编为游戏等类型化产品 如《黑神话:悟空》 而《红楼梦》因缺乏模式化叙事改编难度较高[17] - 《红楼梦》同人创作受限 因缺乏强话题性CP 但红学研究持续活跃 涉及饮食、文化符号等领域 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带动新热度[17] - 视听娱乐冲击传统阅读 游戏《极乐迪斯科》等将阅读融入交互体验 但文字独有的想象空间仍不可替代[18][20] 阅读习惯与教育意义 - 00后普遍面临深度阅读减少问题 短视频等娱乐形式占据主要时间 县城书店数量锐减反映实体阅读衰落[18][19][20] - 教育具有滞后性 早期接触《红楼梦》可能在未来触发理解 推荐阅读有助于经典传承 但需结合学生接受度[20] - 部分读者通过红学著作如《荣国府的经济账》深化理解 年龄增长后对作品人生智慧感悟更深刻[10][11]
打假国产古装戏
虎嗅· 2025-06-22 13:39
古装剧仪态的重要性 - 仪态是古装剧的基础 直接影响观众对角色和故事的信任度 只有"像"古人才能让观众"信"并深入剧情[11][12] - 古代礼仪行为逻辑明确 身份越高对仪态要求越严格 如贵族需保持身体端正 手臂摆动幅度小 双肩平稳[14][15][18] - 通过步摇、佩玉等道具限制角色动作幅度 符合身份特征 如步摇需不疾不徐才能保持优雅姿态[29][30][34] 优秀古装剧的仪态表现手法 - 利用道具强化角色气质 如扇子展现风流倜傥 转扇动作体现少年意气或潇洒身手[45][46][47] - 手部细节传递情感与城府 如熹妃挠头显示轻蔑 胤禛摩挲扳指暗示思虑缜密[51][52] - 眼神运用塑造人物状态 如八王爷佯装不看实则锁定目标 遇到意中人时眼神躲闪体现羞涩[70][71][81][82][84] 当前古装剧仪态问题 - 现代肢体语言泛滥 如走路左摇右摆 蹦跳表现活泼 导致古人形象失真[35][36][38] - 忽略身份差异 如贾母捧碗急食不符合贵族教养 失去"贵人"应有的仪态规范[59][60][62] - 缺乏系统性训练 演员未掌握古典身段与眼神定点技巧 难以呈现古人韵味[78][86][87] 行业制作态度对比 - 经典剧集注重细节打磨 如《红楼梦》演员特训2年学习琴棋书画 《甄嬛传》妃嫔下跪时保持挺直身姿[92][94] - 当代制作过度依赖流量与特效 忽视仪态等基本功 翻拍作品难复刻精髓[97][98][99] - 精品意识缺失 快销模式导致服化道与表演质感塑料化 观众需"矮子里拔将军"[90][102]
在小人书中读大世界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连环画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传承 - 连环画作为承载中国人童年记忆的文化载体,通过图文交织形式浓缩经典作品并串联古今智慧 [2] -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举办"掌上乾坤"展览,展示《安徒生童话》《岳飞出世》等经典作品,引发跨代际共鸣 [2] - 展览场景重现历史画面:儿童集体阅读《封神榜》《辛伯达航海》等泛黄连环画,与1940年代法国摄影师布列松记录的上海儿童阅读场景形成时空呼应 [2] 连环画的艺术成就与国际影响 - 刘继卣创作的《武松打虎》获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奖和1956年莱比锡图书展览会金奖,成为新中国首个国际获奖连环画作品 [3] - 刘继卣《鸡毛信》是新中国最早外文出版的连环画,贺友直1988年法国昂古莱姆个展引发当地中国连环画热潮 [3] - 贺友直通过《山乡巨变》《白光》等作品,以生活气息浓郁的线条向西方展现中国故事,形成独特艺术传播效应 [3] 连环画的现代转型与创新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再版《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该丛书历时5年集结60位文学巨匠77部作品,成为跨语种文化桥梁 [4] - 艺术家通过视觉化手法解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名著,曹禺评价其"从形象兴趣引导认知世界文学" [4][5] - 数字复刻与国际译介成为新趋势,如法国FEI出版社2015年完成法文版四大名著连环画,《西游记》获《费加罗报》2014年度经典好书 [5] 连环画的国际文化交流 -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25年伦敦书展举办彩色连环画精品展,展出王叔晖《西厢记》、刘继卣《闹天宫》等作品,并推动版权输出 [5] - 中英对照版《白蛇传》新篇以56幅水墨连环画形式亮相,法国评论家评价《水浒传》连环画"如同漫步11世纪宋朝" [5] - 连环画从石库门弄堂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文明互鉴载体,兼具民族文化特质与世界艺术表达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