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楼梦》
icon
搜索文档
我怎样走上文学研究之路(大家谈人生)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我虽然在南京大学文学院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长达41年,但事实上我与文学的关系是相当复 杂的。在中学时代,我对文学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数学、物理来得浓厚,我做梦也没有想过这辈子会到 中文学科来讨生活。那么,我是怎么走上文学研究之路的呢? 受父亲的影响,我自幼喜爱文学。那时家里一贫如洗,父亲硬是从牙缝里省下钱来购置了《红楼梦》和 《儒林外史》二书,视为枕中秘宝。我当然也跟着读,于是从小就把两部书读得滚瓜烂熟。但是我在学 校里的表现却是长于理而短于文。1962年,正在一个江边小镇的中学里读初二的我,被学校推荐参加了 太仓县中学生作文竞赛和数学竞赛,前者名落孙山,后者却以满分获得第一名。1963年,我考进江苏省 苏州高级中学,即名震遐迩的"苏高中"。我在课程选择上更加偏向数理化,因为生平第一次亲手触摸到 那些实验仪器,引起了对物理、化学的浓厚兴趣。当时的高中是文理科不分班的,而且苏高中的语文老 师教得相当好,老师也鼓励大家读课外书。校图书馆里有数万册藏书,我课外阅读的范围迅速扩展,主 要是读文学作品。我从高一就立志要报考理工科的大学,但仍然广泛地阅读各类课外书,那些书与即将 来到的高考毫无关系。到高三时,我已读 ...
文旅新探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一场艺术盛宴的新图景
新华网· 2025-10-26 02:01
艺术节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在川渝两地举行 [2] - 艺术节主题为“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 [3] - 众多优秀剧目在两地展演 包括花鼓戏《蔡坤山耕田》等 [2] 代表性剧目与艺术创新 - 文华奖参评剧目《梦回东坡》用川剧形式演绎苏东坡故事 [3] - 现实主义话剧《谁在敲门》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首次联合打造 聚焦川东农村变迁 [5] - 音乐剧《觉醒年代》采用30首原创歌曲 融合爵士电子说唱等多元风格 [5] - 民族舞剧《红楼梦》借鉴明清古画美学 进行创新性表达 [5] - 婺剧《三打白骨精》运用无人机技术点缀舞台 [7] - 舞剧《天下大足》使用巨型镜面装置和多媒体技术还原洞窟光影 [7] 市场表现与经济效益 - 参评剧目《我的大观园》在11座城市完成演出56场 [10] - 该剧累计票房收入7000余万元 累计观演人次超8万 [10] - 该剧带动当地住宿餐饮等文旅消费逾3.6亿元 [10] 文旅融合与新消费模式 - 重庆大足区推出“观剧畅游”计划 凭票根可享大足石刻景区门票优惠 [7] - 舞剧《天下大足》联合研究院举办专题讲座 并在文创快闪店展售特色产品 [7] - 出现“观演+旅行”沉浸式体验模式 例如观众从深圳赴成都观剧并游览三星堆博物馆 [8] - 川渝两地推出“跟着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游川渝”100个文旅特色场景 [10]
当文弱书生成为理想型
虎嗅· 2025-10-20 18:38
读宋耕教授《文弱书生:前现代中国的男性气概》一书,是一趟自我疗愈之旅。之所以如此说,跟我自身的经历有关:我从小就是一个文弱的男生,经常 待在家里看书,不喜欢跟别的男孩子玩那些在我看来很暴烈的游戏,也无法融入他们的小集体里,他们因此嘲笑我跟个女孩子一样,"不像个男人"。这样 的评价让我深感自卑,很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成为他们眼中真正的"男人"。可是什么样的男人,才算是有男子气概呢?这给我带来了不小的 困扰。 1 宋 周 睿 耕 译 著 男 前 性 现 代 29 118 27 199 The Fragile Scholar Power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ulture L 1 上 1 当我成年之后,我发现有不少男性友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困惑。与此同时,放眼整个社会,从校园里男孩子太过柔弱,到娱乐圈里"小鲜肉"形象流 行,"男生不像男生,女性不像女生"成了很多人痛砭时弊的焦点,并大声呼吁开展"正确"的性别教育。那么问题来了,正确与否的标准如何去判断?这样 的焦虑又是如何兴起的?这本书可以说给出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学者大卫·D.吉尔默在他的人类学著作《发明男性气概》一书中 ...
何处觅芸香
北京晚报· 2025-10-01 17:45
古代藏书与防蠹文化 - 北宋仁宗时期秘阁藏书达15785卷 [2] - 汉代藏书机构称为兰台,官员称为兰台令史,班固、贾逵等曾担任此职 [2] - 曹魏时期设立秘书监管理藏书,南朝梁定名秘书省,唐代改称兰台或麟台 [2] - 古代藏书处所别称芸香阁,校书郎得名芸香吏 [2] - 兰草和芸草是古代用于藏书防蠹的主要植物,兰台之兰指菊科泽兰属佩兰 [7] - 芸草辟蠹说法最早见于三国鱼豢《典略》,记载芸草可辟纸鱼蠹,藏书台称芸台 [1] - 北宋沈括从文彦博家移植芸草至秘阁,描述其叶类豌豆,称七里香,辟蠹效果显著 [8] - 古代防蠹还使用麝香、木瓜、樟脑、雄黄等植物以及白垩、石灰等矿物 [16] - 宋代发明椒纸,将胡椒花椒汁液染于纸上,明清广东用红丹制作防蠹纸 [16] - 古代定期曝书防蠹,汉唐设曝书令,唐代有伏天曝书会,明清立夏秋晾晒制度 [17] 植物名实考辨 - 屈原《楚辞》中兰草为菊科泽兰属植物,非今兰科观赏兰花 [5] - 南宋朱熹已发现古今兰草差异,宋代兰蕙认识出现偏差,梅尧臣诗称楚泽多兰人未辩 [5][6] - 芸草名实多有混淆,沈括记载叶类豌豆,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认为可能是辟汗草(草木樨) [8] - 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芸草是山矾,但山矾为乔木与芸香草类不符 [9] - 七里香为芸草俗名,但周杰伦歌曲《七里香》中植物可能指山矾 [10] - 现代蔬菜西蓝花、芥蓝属十字花科芸薹属,与兰草无关,常被误写作兰花 [11] - 芸字本义指芸香,后起字蕓专指芸薹菜,二字在汉字简化后易混淆 [12] 文化意象与典故 - 芸香因辟蠹功能成为书籍代名词,藏书处所称芸扃、芸窗、芸署、芸阁、芸台 [14][15] - 书籍别称芸帙、芸编,帙为竹篾锦缎书函,编帙指书籍装订成册 [15] - 《红楼梦》记载宝玉祭奠时须用檀、芸、降三种香,芸香用于防蠹 [15] - 古代用黄纸印书防蠹,黄檗汁染纸工艺称入潢,雌黄用于涂改故有信口雌黄成语 [16] - 汉代以来用兰膏点灯,称兰灯、兰红、兰烛,马王堆汉墓出土兰草填充香囊 [7]
中国驻哥德堡总领馆举办“文化互鉴·友阅长存”中瑞出版商友好交流活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5 12:52
活动概况 - 中国驻哥德堡总领馆举办“文化互鉴·友阅长存”中瑞出版商友好交流活动,作为庆祝中瑞建交75周年及2025年哥德堡书展的系列活动之一 [1] - 活动参与方包括瑞典哥德堡大学著名汉学家杨富雷教授、瑞典多家出版商和作家,以及来自中国的12家出版商近40人 [1] -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友好,举办了中国主题书展,展示来自中国的200余种不同出版物 [10][11] 行业交流与合作 - 中方出版商代表表示希望加强国内外出版商交流,推动优秀作品展出及出版,并大力推动版权保护和数字化建设 [5] - 两国出版商围绕200余种中国出版物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合作可能,大家纷纷表示愿加强交流合作以促进民心相通 [10] - 中方出版商向瑞方介绍了教育、科技、人文、历史、海洋科学、中医药、社会学、传统文化等领域的优秀书籍并现场赠书 [10] 文化互鉴与市场机遇 - 以书籍为载体,中瑞两国读者能通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和《红楼梦》等作品深度了解彼此文化 [2] - 瑞典童书作家指出童话能为两国儿童插上共同的想象翅膀,希望以交流为契机向彼此介绍更多优秀作品 [6] - 瑞典园艺书作家表示对园艺的共同喜爱是建立国际联系的桥梁,并希望与中国同行建立友谊,将文化艺术追求转化为民间友好动力 [8] 机构参与与未来展望 - 中国驻哥德堡总领馆定位为中瑞文化交流的推动者和服务者,期待通过活动帮助两国出版机构发现优秀作品并找到合作契机 [2] - 瑞典汉学家杨富雷教授对活动展示的种类多样的图书感到高兴,愿意加深与中国出版商联系,为哥德堡大学引入更多汉语书籍 [10] - 活动旨在通过文化互鉴加深中瑞友谊,为夯实两国地方友好筑牢根基 [2]
一入烟萝四十年——散文集《一入烟萝》代后记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12:3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回顾作者四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程 展现从童年阅读启蒙到成年后坚持写作的漫长旅程 突出文学创作中的个人追求与现实困境 [1][3][5][7][8][11][12][13][15][16] 家庭环境与早期启蒙 - 父亲在物质匮乏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坚持阅读繁体古籍 如《资治通鉴》《隋书》 营造重视精神食粮的家庭氛围 [1] - 作者通过破旧四角号码字典学习繁体字 高中时已能无障碍阅读繁体版《红楼梦》 奠定文学基础 [3] - 早期阅读使作者在作文方面表现突出 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老师多次朗读其作文 并长期担任语文课代表 [4] 求学与职业转型 - 高考后到省城求学首次接触书店 工作成家后父亲仍保持捧读习惯 作者从纺织技术人员转向写作 通过发表晚报豆腐块文章成为党校教师 [5] - 在党校任教期间发现环境与文学理念相悖 同事关注生活娱乐而作者陷入文学创作的纠结 写作转入地下状态 [7] - 因非中文系背景产生长期遗憾 尝试自学中文系教材但未能转型 进修机会因专业定向限制被驳回 最终放弃 [8][9][10][11] 文学创作与毛姆影响 - 毛姆作品成为创作重要灵感 作者收藏九个版本《毛姆传》和七个版本《月亮与六便士》 并赴大溪地及英法追寻毛姆遗迹 [11][12] - 出版毛姆研究著作如《毛姆:一只贴满标签的旅行箱》《毛姆VS康德:两杯烈酒》 但过程艰难 需依赖特定出版社 [12] - 作者承认写作需面对发表出版压力 社交恐惧和低情商成为短板 曾为文学放弃仕途并降薪 [13] 创作困境与坚持 - 写作衍生发表出版获奖等苦恼 年龄增长带来失落感 但作者强调文学不死 时写时歇近四十年 [14][15][16] - 感谢从未谋面的编辑支持 包括从古稀到00后群体 同时反思文学圈人际关系对作品推广的影响 [15] - 引用红舞鞋比喻写作的终身束缚 尽管多次试图放弃 但痴迷癫狂状态使创作成为生命必需 [15][16]
《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源于清朝哪些法律制度?|书摘
第一财经· 2025-08-27 15:47
清代法律体系与妇女地位 - 清代法律以家族伦理为立法依据 亲属相奸被列入"十恶"重罪 双方亲缘关系越近刑罚越重 公公与儿媳通奸双方应处斩[4] - 法律严格保护家长特权 家长对卑亲属具有生杀予夺权力 子孙殴祖父母/父母皆斩 杀尊长者凌迟处死 而家长打死卑亲属可能无法律责任[8] - 法律存在自相矛盾 既保护妇女贞节又保护家长特权 儿媳遭遇性侵犯时 顺从/自卫/告发均可能面临死刑 诬执翁奸罪规定儿媳诬告公公强奸无证据则处死[9] 亲属相奸案件特征 - 清代性犯罪中熟人作案占比极高 根据乾隆朝刑科题本档案统计 陌生人作案仅占3.2% 街坊邻居作案占49.6% 亲戚族人作案占32.8%[5] - 翁媳相奸是亲属相奸最高发类型 《刑案汇览》记载该类案件占比近50% 嘉庆/道光年间专门针对儿媳拒奸致伤公公的情形拟定例文[7] - 权力阶层犯罪难以被惩办 法律保护官员/家长/男性特权 贾珍作为世袭三品爵将军兼族长 基本无需担心被家族内部控告 官府多掩盖尊犯卑案件[10] 秦可卿案件法律解读 - 自杀行为在清代属于刑事案件 依据"威逼人致死"罪名 因性犯罪导致他人自尽需追究刑事责任 秦可卿自杀可能引发官府调查[3] - 传统刑法与现代法律存在根本差异 现代刑法中自杀一般不属于刑事案件 但清代会追究引发自杀者的刑事责任[3] - 通过清代司法案例对比显示 儿媳在家族中处于极端弱势地位 法律未提供有效救济途径 翁媳相奸成为最常见犯罪类型[9]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9月起“焕新”登场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21 17:22
活动规模与结构 -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于9月16日至10月16日举行 覆盖大湾区11座城市 由文化和旅游部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主办 [1] - 艺术节包含五大板块:剧目展演、艺术讲堂、美术展览、惠民活动及演艺交易 总计超100场精品演出、18场艺术展览、150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讲堂活动 [1] - 活动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演艺资源 涵盖歌剧、舞剧、话剧、戏曲等多元艺术形式 包含35台剧目共104场演出 其中国际剧目10个、国内(含港澳)剧目17个、省内剧目8个 [2] 国际与本土文化内容 - 国际剧目包括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法国原版音乐剧《莫里哀》及希腊国家歌剧院歌剧《茶花女》等经典作品 [3] - 国内剧目涵盖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香港话剧团《Skylight天色》及广东粤剧院粤剧《红头巾》等兼具口碑与地域特色的创作 [3] - 美术展览板块推出18场展览 主展览"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集结三地37位艺术家的98件作品 配套策展人导览及公众互动活动 [3][4] 学术与产业平台建设 - 艺术节举办4场高规格艺术讲堂 聚焦城市发展与艺术生态、交响乐创新、戏曲守正创新等议题 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参与研讨 [5][6] - 同期举办第16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 吸引20个国家及地区近300家演艺机构参与 推动国际演艺资源对接与合作 [6] - 演交会设立六大展区 包括海丝演艺特展与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 促成《黄飞鸿》等演艺项目巡演协议签署 助力中外文化双向流通 [7] 惠民措施与公众参与 - 艺术节提供三重惠民福利:票务优惠、惠民演出及文旅联动 所有剧目提供不少于50张免费票及不低于可售票10%的低价票 部分演出低价票比例超50% 最低票价30元 [8] - 组织近150场公益演出 覆盖学校、商圈、公园等公共区域 并推出"凭演出票享美术馆、博物馆特展门票优惠"的联动机制 [8] - 发起"艺术点亮生活"有奖征文活动 鼓励市民深度参与 强化艺术节的公众属性与普惠性 [9]
和合共生促融合,舞动天山热潮涌——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奏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
新华社· 2025-08-13 17:15
活动规模与参与度 - 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于8月5日闭幕 主题为"让我们舞起来" [1] - 24个中外艺术团体呈现52场演出 平均上座率达92.4% [1] - 近6万人次现场观演 线上线下总观演人数超千万人次 [1] - 配套活动惠及各族群众超20万人次 [1] 国际文化交流表现 - 吉尔吉斯斯坦国立白鹿舞蹈团演出《友谊的彩虹》 塔吉克斯坦罗拉国家功勋歌舞团演出《绚丽多姿》 [3] - 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呈现经典巡演作品《柬埔寨皇家芭蕾舞》 [3] - 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卡门》等经典剧目 [3] - 美国何塞·利蒙舞蹈团演出现代舞作品《舞蹈礼赞》 [3][11] - 乌克兰街舞编导参与2025"丝绸之路"街舞展演 [6][8] 艺术融合与创新实践 - 街舞展演融合艾德莱斯绸传统服饰与甩手舞元素 [7] - 舞剧《英歌》融合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设计 英歌槌表演引发观众互动 [13][15] - 中央芭蕾舞团《红楼梦》以芭蕾形式诠释经典文学角色 [15][17] - 若羌县群众舞蹈作品融合现代舞与传统民族舞 [17] 跨文化互动场景 - 意大利舞者在大巴扎即兴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 与新疆舞者共跳民族舞 [5] - 美国何塞·利蒙舞蹈团与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演员同台排练交流 [11] - 工作坊/餐厅/街头等多场景出现中外舞者即兴共舞 [8] 配套活动体系 - 举办6项配套活动包括大师课/街舞展演/群众舞蹈展演/戏曲艺术周等 [17] - "我们村的舞"群众舞蹈大赛覆盖基层 若羌县村民展示原创融合舞蹈 [17] - "与艺术相遇"大师课促成编导/学者/舞者跨界对话 [12]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上 中外作家畅谈“古典” 古典不“古” 每次阅读都是新生
解放日报· 2025-08-13 09:35
活动概况 -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作为上海书展特色子单元 自2011年创立以来已邀请300多位中外作家学者 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 - 本届论坛在虹口区雷士德工学院举办 聚集爱尔兰 瑞典 马来西亚 美国 英国 韩国 德国等多国嘉宾及中国作家学者近30人[1] - 活动设置上下半场学术主持 围绕"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主题展开讨论[1] 文学价值探讨 - 古典文学展现跨越三千年的人性内核共通性 现代表达方式更开明便捷但人性本质未变[2] - 经典作品通过反复拆解与重织获得生命力 如《奥德赛》到《尤利西斯》的现代改写体现借时间文化与个体洞见的棱镜实现新生[2] - 《红楼梦》管理智慧可应用于现代企业 贾府管理结构包含精神领袖 强势CEO和柔性管理 警示企业需具备危机意识[3] 活动影响力 - 未来六天将举办50多场文学活动 涵盖诗歌之夜 文学对谈和签售分享 场地包括上海展览中心 思南文学之家 建投书局等六大文化场所[3] - 首次采用网络直播扩大辐射范围 并设立乌镇分会场实现三位外国作家与当地读者互动[3] - 活动成为中国读者了解世界文学的窗口 也成为上海和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窗口 吸引外国嘉宾延长停留时间并访问多座城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