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搜索文档
一入烟萝四十年——散文集《一入烟萝》代后记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12:31
(原标题:一入烟萝四十年——散文集《一入烟萝》代后记) 一个画面,根植脑海许久:读过旧私塾的父亲,戴一副老花镜,捧一本黄旧的"老书",读得津津有味。 那本旧书,竖排,繁体,封面残破,但被父亲用一张不知从何处寻来的粗纸包裹,经常脱落,缺了一 角,粘了泥土,甚至落上一粒变形的高粱米……后来,将要散架的时,父亲索性找来一块破布,保护着 那本"行将就木"的书。 对于尚未识字的我,父亲手里捧读的,等于天书。有时转到父亲身后,看他用钢笔在字间划着,手指间 尚存刚从田间带回的土屑……他手中的书并不固定,当我认字之后,可以辨出有时是《资治通鉴》,有 时是《隋书》,肯定还有别的,只是我的记忆已被时光掐断。唯一难忘的是他那个捧读的姿势。那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全家人三餐无继,父亲的阅读似在告诉我:书页上的文字比吃食金贵。 当我渐渐长大,能认出书页上的些许文字,这样的画面就有了重量。 一本破旧的繁体四角号码字典,或者说,我是"读"着这本字典,叩响了文学之门。 彼时的乡下,原始、贫瘠、动荡,果腹成为所有人的第一要务。父亲给这个家庭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文化 氛围: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的同步奇缺,使得这个家庭笼罩着一种有别于邻人的 ...
《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源于清朝哪些法律制度?|书摘
第一财经· 2025-08-27 15:47
清代法律体系与妇女地位 - 清代法律以家族伦理为立法依据 亲属相奸被列入"十恶"重罪 双方亲缘关系越近刑罚越重 公公与儿媳通奸双方应处斩[4] - 法律严格保护家长特权 家长对卑亲属具有生杀予夺权力 子孙殴祖父母/父母皆斩 杀尊长者凌迟处死 而家长打死卑亲属可能无法律责任[8] - 法律存在自相矛盾 既保护妇女贞节又保护家长特权 儿媳遭遇性侵犯时 顺从/自卫/告发均可能面临死刑 诬执翁奸罪规定儿媳诬告公公强奸无证据则处死[9] 亲属相奸案件特征 - 清代性犯罪中熟人作案占比极高 根据乾隆朝刑科题本档案统计 陌生人作案仅占3.2% 街坊邻居作案占49.6% 亲戚族人作案占32.8%[5] - 翁媳相奸是亲属相奸最高发类型 《刑案汇览》记载该类案件占比近50% 嘉庆/道光年间专门针对儿媳拒奸致伤公公的情形拟定例文[7] - 权力阶层犯罪难以被惩办 法律保护官员/家长/男性特权 贾珍作为世袭三品爵将军兼族长 基本无需担心被家族内部控告 官府多掩盖尊犯卑案件[10] 秦可卿案件法律解读 - 自杀行为在清代属于刑事案件 依据"威逼人致死"罪名 因性犯罪导致他人自尽需追究刑事责任 秦可卿自杀可能引发官府调查[3] - 传统刑法与现代法律存在根本差异 现代刑法中自杀一般不属于刑事案件 但清代会追究引发自杀者的刑事责任[3] - 通过清代司法案例对比显示 儿媳在家族中处于极端弱势地位 法律未提供有效救济途径 翁媳相奸成为最常见犯罪类型[9]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9月起“焕新”登场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21 17:22
活动规模与结构 -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于9月16日至10月16日举行 覆盖大湾区11座城市 由文化和旅游部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主办 [1] - 艺术节包含五大板块:剧目展演、艺术讲堂、美术展览、惠民活动及演艺交易 总计超100场精品演出、18场艺术展览、150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讲堂活动 [1] - 活动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演艺资源 涵盖歌剧、舞剧、话剧、戏曲等多元艺术形式 包含35台剧目共104场演出 其中国际剧目10个、国内(含港澳)剧目17个、省内剧目8个 [2] 国际与本土文化内容 - 国际剧目包括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法国原版音乐剧《莫里哀》及希腊国家歌剧院歌剧《茶花女》等经典作品 [3] - 国内剧目涵盖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香港话剧团《Skylight天色》及广东粤剧院粤剧《红头巾》等兼具口碑与地域特色的创作 [3] - 美术展览板块推出18场展览 主展览"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集结三地37位艺术家的98件作品 配套策展人导览及公众互动活动 [3][4] 学术与产业平台建设 - 艺术节举办4场高规格艺术讲堂 聚焦城市发展与艺术生态、交响乐创新、戏曲守正创新等议题 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参与研讨 [5][6] - 同期举办第16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 吸引20个国家及地区近300家演艺机构参与 推动国际演艺资源对接与合作 [6] - 演交会设立六大展区 包括海丝演艺特展与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 促成《黄飞鸿》等演艺项目巡演协议签署 助力中外文化双向流通 [7] 惠民措施与公众参与 - 艺术节提供三重惠民福利:票务优惠、惠民演出及文旅联动 所有剧目提供不少于50张免费票及不低于可售票10%的低价票 部分演出低价票比例超50% 最低票价30元 [8] - 组织近150场公益演出 覆盖学校、商圈、公园等公共区域 并推出"凭演出票享美术馆、博物馆特展门票优惠"的联动机制 [8] - 发起"艺术点亮生活"有奖征文活动 鼓励市民深度参与 强化艺术节的公众属性与普惠性 [9]
和合共生促融合,舞动天山热潮涌——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奏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
新华社· 2025-08-13 17:15
活动规模与参与度 - 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于8月5日闭幕 主题为"让我们舞起来" [1] - 24个中外艺术团体呈现52场演出 平均上座率达92.4% [1] - 近6万人次现场观演 线上线下总观演人数超千万人次 [1] - 配套活动惠及各族群众超20万人次 [1] 国际文化交流表现 - 吉尔吉斯斯坦国立白鹿舞蹈团演出《友谊的彩虹》 塔吉克斯坦罗拉国家功勋歌舞团演出《绚丽多姿》 [3] - 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呈现经典巡演作品《柬埔寨皇家芭蕾舞》 [3] - 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卡门》等经典剧目 [3] - 美国何塞·利蒙舞蹈团演出现代舞作品《舞蹈礼赞》 [3][11] - 乌克兰街舞编导参与2025"丝绸之路"街舞展演 [6][8] 艺术融合与创新实践 - 街舞展演融合艾德莱斯绸传统服饰与甩手舞元素 [7] - 舞剧《英歌》融合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设计 英歌槌表演引发观众互动 [13][15] - 中央芭蕾舞团《红楼梦》以芭蕾形式诠释经典文学角色 [15][17] - 若羌县群众舞蹈作品融合现代舞与传统民族舞 [17] 跨文化互动场景 - 意大利舞者在大巴扎即兴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 与新疆舞者共跳民族舞 [5] - 美国何塞·利蒙舞蹈团与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演员同台排练交流 [11] - 工作坊/餐厅/街头等多场景出现中外舞者即兴共舞 [8] 配套活动体系 - 举办6项配套活动包括大师课/街舞展演/群众舞蹈展演/戏曲艺术周等 [17] - "我们村的舞"群众舞蹈大赛覆盖基层 若羌县村民展示原创融合舞蹈 [17] - "与艺术相遇"大师课促成编导/学者/舞者跨界对话 [12]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上 中外作家畅谈“古典” 古典不“古” 每次阅读都是新生
解放日报· 2025-08-13 09:35
活动概况 -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作为上海书展特色子单元 自2011年创立以来已邀请300多位中外作家学者 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 - 本届论坛在虹口区雷士德工学院举办 聚集爱尔兰 瑞典 马来西亚 美国 英国 韩国 德国等多国嘉宾及中国作家学者近30人[1] - 活动设置上下半场学术主持 围绕"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主题展开讨论[1] 文学价值探讨 - 古典文学展现跨越三千年的人性内核共通性 现代表达方式更开明便捷但人性本质未变[2] - 经典作品通过反复拆解与重织获得生命力 如《奥德赛》到《尤利西斯》的现代改写体现借时间文化与个体洞见的棱镜实现新生[2] - 《红楼梦》管理智慧可应用于现代企业 贾府管理结构包含精神领袖 强势CEO和柔性管理 警示企业需具备危机意识[3] 活动影响力 - 未来六天将举办50多场文学活动 涵盖诗歌之夜 文学对谈和签售分享 场地包括上海展览中心 思南文学之家 建投书局等六大文化场所[3] - 首次采用网络直播扩大辐射范围 并设立乌镇分会场实现三位外国作家与当地读者互动[3] - 活动成为中国读者了解世界文学的窗口 也成为上海和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窗口 吸引外国嘉宾延长停留时间并访问多座城市[3]
专家共话红楼版本源流脉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7 09:11
版本价值与历史意义 -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同文书局刊印的《增评补图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从木刻本向近代印刷转型的里程碑 [2] - 该版本采用"铅排+石印"创新工艺,首次实现《红楼梦》从文人案头走向市井街巷的普及 [2] - 存世唯一带有光绪十年明确牌记的同文书局初刊本,确认为《红楼梦》铅石印本系列肇始之作 [2] 印刷技术与工艺创新 - 同文书局在光绪十年创新结合铅排活字与石印技术,铅排保障文字清爽美观,石印实现260幅插图精准复制 [3] - 该版本印刷特征明显:铅字为凸版印刷留下压痕,石印因二次上墨产生浮墨晕染 [3] - 晚清石印本成本远低于雕版,使《红楼梦》价格降至普通百姓可承受范围 [3] 文本内容与评点特色 - 文本主要承袭王希廉评点本和大某山民评点本,而王本又以程甲本为基础 [3] - 整合王希廉与大某山民两家评点,奠定晚清评点派基础 [4] - 包含260幅插图(含19幅工笔绣像),首创回目画本与大观园全景图本 [4] 版本研究与学术价值 - 通过影印技术实现版本固定化,终结抄本时代的文本流变 [3] - 清代评语指出后四十回结构"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全身动之妙" [4] - 甲戌本、庚辰本等早期抄本与程高刻本差异显著,该铅石印本提供重要对比基准 [4] 收藏与出版动态 - 杜春耕藏孤本为存世唯一完整函套的光绪十年同文书局初刊本 [2] - 中国书店据此孤本限量推出高质量还原影印本 [2] - 为保障扫描质量,藏家同意拆线扫描并由顶级修书匠人百分百复原 [3]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16.05万场 票房收入54.02亿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5 11:29
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专业剧场、小剧场新空间等剧场类演出16.05万场,票房收入54.02亿元,观众人数2055.01万人次 [1] - 票房收入前200的剧场类演出IP场次、票房、观众人数较2024年同比均有显著提升 [1] 话剧品类表现 - 话剧保持所有演出品类中的优势地位,场次同比增长16%,票房同比增长3% [1] 脱口秀品类表现 - 脱口秀在专业剧场演出场次激增,带动整体票房显著增长,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 [1] 舞蹈演出市场表现 - 舞蹈演出市场整体趋稳,票房小幅增长 [1] - 精品舞剧《只此青绿》《红楼梦》《天工开物》《孔雀》等保持较高热度,带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效果显著 [1] 音乐剧市场表现 - 音乐剧市场增长持续,票房同比增长15.1% [1]
地铁上的阅读(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8-01 06:22
地铁阅读现象观察 - 北京地铁上记录2800多个阅读瞬间和1300余种图书 反映通勤人群利用碎片时间深度阅读的习惯 [2] - 乘客阅读书籍涵盖经典文学《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三体》及学术著作《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 显示纸质书在通勤场景的持续生命力 [2][3] - 观察到独特阅读行为:乘客使用机票票根作书签 并排共读高尔基《童年》等场景 体现阅读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 [2] 出版物内容趋势 - 经典作品如《人类简史》《围城》《活着》持续高频出现 穿越岁月长河抚慰当代读者 [3] - 热门影视剧推动相关书籍流行 如《狂飙》带火《孙子兵法》 显示影视IP对图书销量的显著拉动效应 [4] - 短视频平台算法影响地铁书架构成 既助推优质旅行文学《午夜降临前抵达》 也使评分仅4.8的速成类图书频现 [4] 出版行业挑战 - 大量优质作品触达读者困难 出版方面临流量逻辑与内容价值平衡的行业必修课 [4] - 碎片化时代催生阅读形式变革 电子书/听书占比上升 轻型口袋书与刷边特装版并行增长 [5] - 行业需解决深度内容与碎片化阅读场景的适配问题 通过书籍形态创新融入用户品质生活 [5] 阅读文化价值 - 地铁阅读构建通勤者精神角落 7年观察显示书籍在多元文化消费中仍具不可替代的精神建构意义 [5] - 阅读行为帮助个体穿过迷雾照见自我 持续成为解答人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5]
“红楼无梦,是87版《红楼梦》的一大遗憾”
虎嗅· 2025-07-22 08:15
87版《红楼梦》改编分析 - 筹备5年多拍摄近3年完成影视化改编 成为经典剧集 [2] - 首次相对完整呈现《红楼梦》故事 突破以往仅聚焦"宝黛钗爱情悲剧"的局限 [22] - 选角采用"生脸"演员 通过形似最终达到神似效果 [23] - 音乐创作突破时代限制 王立平以"十三不靠"风格成功诠释原著精髓 [23] 后四十回改编争议 - 舍弃程高本续作 按曹雪芹原意重构结局 将小悲剧升华为家族时代大悲剧 [3][4] - 后四十回存在人物性格突变(如贾宝玉参加科举) 关键矛盾(如邢王夫人冲突)被弱化等硬伤 [27][28][29] - "掉包计"桥段存在逻辑漏洞 不符合王熙凤精明人设和贾母对黛玉的疼爱 [31] 红学研究与传播 - 《红楼梦》中服饰/饮食/礼仪等"杂学"研究不足 但恰是理解作品的关键维度 [8][10] - 通过饭局视角可系统考察贵族生活形态 人物塑造手法及虚实相生的艺术哲学 [14] - 短视频平台成为新传播阵地 两年制作数百条视频拉近学者与公众距离 [7] - AI技术为《红楼梦》IP开发提供新可能 包括虚拟场景构建和互动观剧体验 [38][39] 文化产业延伸 - "红楼宴"形成系列文化产品 北京/扬州等地均有落地 曾作为文化外交载体 [13] - 原著服饰文化可开发为现代产业 弥补当前传统服饰设计的美学缺位 [40] - 数字技术能重构大观园/太虚幻境等场景 创造沉浸式文化消费空间 [39] 学术规范与大众解读 - 红学需区分"红内学"(文本研究)与"红外学"(作者版本考证) 均需证据支撑 [44] - 当前存在过度解读现象 如否定曹雪芹著作权等缺乏实证的"民科"观点 [45] - 快餐文化下原著阅读减少 需通过多元切入点(如饮食/服饰)降低理解门槛 [48][49]
方言与写作(文思)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方言在文学写作中的运用 - 方言能够联系地方风土人情,贴近创作者生命体验,使艺术表达更鲜活生动且风格化 [1] - 方言运用可能限制作品传播范围,如《红楼梦》《水浒传》因主体为古典白话比《海上花列传》(吴语)流传更广 [1] - 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老舍在小说中融入方言因素但主体仍为现代白话,赵树理则因大众化追求使方言土语读来顺畅 [1] - 周立波在《暴风骤雨》用东北方言,《山乡巨变》用湖南方言以贴近地方风貌,柳青在《创业史》中结合陕西方言与书面语 [1] 新时期作家的语言自觉 - 上世纪80年代南方作家如王安忆、余华需将方言"翻译"为现代汉语,形成更书面化的独特叙述风格 [2] - 王朔推崇孙甘露的纯粹书面语,认为其语言精粹且重新唤起对书面语的敬畏 [2] - 极端探索包括过度使用方言需大量注释阻碍沟通,或书面语极端化导致信息"空转"失去传播力 [2] -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暗示》中"以方言为方法"重构艺术世界 [2] 当代方言写作的焦点转变 - 方言问题从交流障碍转向文化保护,推广普通话后需关注方言关联的地方文化传统与多样性 [3] - "新东北写作""新南方写作"等流派兴起,方言成为重要因素,如石一枫的京味儿小说与蔡崇达的闽南特色作品 [3] - 新时代作家需探索如何通过方言特殊性讲述中国故事,或在时代描绘中保留方言独特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