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摩登时代》
icon
搜索文档
卓别林孙女回忆祖父:他用嘲笑对抗生活的悲剧
第一财经· 2025-09-24 20:07
纪录片核心内容 - 纪录片《卓别林:流浪之心》旨在探索查理·卓别林成为喜剧大师背后的原因,聚焦于其经典“流浪汉”形象背后的故事 [1][4] - 影片从家族内部视角出发,是导演卡门·卓别林与祖父查理·卓别林的一场隔空对话 [3] - 影片呈现出卓别林鲜为人知的一面,揭示其喜剧天才身份下的“暗面”,包括悲惨童年、吉普赛血统带来的自卑感以及深受抑郁症困扰的私人生活 [6][8][9] 查理·卓别林的生平与事业 - 查理·卓别林于1889年出生在伦敦一个演艺之家,童年悲惨,10岁便加入童伶舞蹈班开始职业演艺生涯 [6][9] - 其艺术生涯始于1914年上映的处女作电影《谋生》,一生共拍摄80多部电影,其塑造的经典“流浪汉”夏尔洛形象在其第三部短片《威尼斯儿童赛车》中诞生 [3][9] - 卓别林在短短一年内在美国名声大噪,不到30岁便成为百万年薪的好莱坞明星 [9] - 卓别林经历过四次婚姻,与第四任妻子乌娜·奥尼尔育有8个子女,并携手走过37个春秋直至1977年逝世,享年88岁 [6][8] 艺术创作理念与影响 - 卓别林的艺术创作核心是吉普赛式的自由精神,即用艺术和欢笑去寻找丰富的人生 [9] - 其创作理念是用嘲笑的态度去反抗悲剧人生,认为“悲剧的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以此作为反抗自然力量的方式 [11] - 卓别林电影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其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对小人物的关照至今仍能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 [1][11] - 作家萧伯纳称卓别林是“电影行业里唯一的天才”,《纽约时报》评价其声望在此一百年中几乎无人能及 [4]
两本书,看懂经济社会,作出最优决策
搜狐财经· 2025-08-21 13:14
书籍介绍 - 《每个人的经济学》由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夏准所著,从基本概念出发解读经济学派观点,揭示经济角色的行动逻辑 [2] - 《一切皆契约》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所著,将契约理论与经济学结合,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解释世界并帮助决策 [2] - 两本书均为通俗易懂的实用指南,旨在将经济学知识融入具体事例,帮助读者在经济社会更好生活 [2] 全球工作时间演变 - 19世纪西方富国大部分国民每周工作70到80小时,有的超过100小时,日均工作11至16小时 [6] - 当前全球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35-55小时,大多数成年人醒着时有一半时间在工作 [6] - 今日富国每周工作约35小时(东亚富国较长:日本42小时、韩国44小时、新加坡46小时),仅为19世纪先辈的一半 [10] - 今日穷国工时虽不及同等收入时期的富国,但比今日富国工时长很多,例如埃及55-56小时、秘鲁53-54小时 [10] - 孟加拉国、哥伦比亚、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平均每周工作45-50小时 [10] 工作对个体的影响 - 工作即使未侵犯人权也能从根本上影响和塑造个人,童工会阻碍身心发展并限制潜能发挥 [7] - 亚当·斯密认为细致分工可能削弱工人心智能力,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展现了重复流水线工作的负面影响 [8] - 工作也有积极塑造作用,喜欢工作的个体更有自我实现感,工厂工作使工人更有纪律和政治意识 [8] - 工作显著影响健康,体力劳动和危险工作伤害更大,过长工作时间影响身体健康 [9] - 创意类工作如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研究能带来更多智力乐趣 [9] - 心理层面健康主要取决于雇佣关系,如休息时间、绩效压力和工作条件 [9] 棘轮效应分析 -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魏茨曼提出棘轮效应,指老板基于员工过去业绩层层加码分配任务的现象 [15] - 示例显示员工每月超额20%完成任务,一年后月任务从10万元增至超过34万元,三年后超过337万元 [15][16] - 魏茨曼证明目标任务对上一期产销量的依赖性越大或博弈期数越多,棘轮效应越明显 [18] - 从动态视角看,员工初期全力表现会导致领导不断增加任务,最终可能不堪重负并被认为能力不足 [19] - 棘轮效应对职场新人的启示:开始工作不宜拼尽全力,进步速度不宜太快,避免长期不利 [20] 减轻棘轮效应的制度设计 - 实行相对绩效评估,将考核目标与外部同行而非自身过去业绩挂钩,用竞争效应取代棘轮效应 [23] - 入职时制定职业成长路径图,明确各阶段考核目标与升职待遇,前提是老板不单方面修改契约 [24] - 大企业通过内部轮岗使新旧岗位性质不同无可比性,避免老板利用员工业绩信息层层加码 [24] - 日本企业年功序列制将工资主要与工龄挂钩而非绩效,员工不必担心层层加码,离职机会成本高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