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理论
搜索文档
两本书,看懂经济社会,作出最优决策
搜狐财经· 2025-08-21 13:14
书籍介绍 - 《每个人的经济学》由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夏准所著,从基本概念出发解读经济学派观点,揭示经济角色的行动逻辑 [2] - 《一切皆契约》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所著,将契约理论与经济学结合,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解释世界并帮助决策 [2] - 两本书均为通俗易懂的实用指南,旨在将经济学知识融入具体事例,帮助读者在经济社会更好生活 [2] 全球工作时间演变 - 19世纪西方富国大部分国民每周工作70到80小时,有的超过100小时,日均工作11至16小时 [6] - 当前全球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35-55小时,大多数成年人醒着时有一半时间在工作 [6] - 今日富国每周工作约35小时(东亚富国较长:日本42小时、韩国44小时、新加坡46小时),仅为19世纪先辈的一半 [10] - 今日穷国工时虽不及同等收入时期的富国,但比今日富国工时长很多,例如埃及55-56小时、秘鲁53-54小时 [10] - 孟加拉国、哥伦比亚、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平均每周工作45-50小时 [10] 工作对个体的影响 - 工作即使未侵犯人权也能从根本上影响和塑造个人,童工会阻碍身心发展并限制潜能发挥 [7] - 亚当·斯密认为细致分工可能削弱工人心智能力,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展现了重复流水线工作的负面影响 [8] - 工作也有积极塑造作用,喜欢工作的个体更有自我实现感,工厂工作使工人更有纪律和政治意识 [8] - 工作显著影响健康,体力劳动和危险工作伤害更大,过长工作时间影响身体健康 [9] - 创意类工作如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研究能带来更多智力乐趣 [9] - 心理层面健康主要取决于雇佣关系,如休息时间、绩效压力和工作条件 [9] 棘轮效应分析 -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魏茨曼提出棘轮效应,指老板基于员工过去业绩层层加码分配任务的现象 [15] - 示例显示员工每月超额20%完成任务,一年后月任务从10万元增至超过34万元,三年后超过337万元 [15][16] - 魏茨曼证明目标任务对上一期产销量的依赖性越大或博弈期数越多,棘轮效应越明显 [18] - 从动态视角看,员工初期全力表现会导致领导不断增加任务,最终可能不堪重负并被认为能力不足 [19] - 棘轮效应对职场新人的启示:开始工作不宜拼尽全力,进步速度不宜太快,避免长期不利 [20] 减轻棘轮效应的制度设计 - 实行相对绩效评估,将考核目标与外部同行而非自身过去业绩挂钩,用竞争效应取代棘轮效应 [23] - 入职时制定职业成长路径图,明确各阶段考核目标与升职待遇,前提是老板不单方面修改契约 [24] - 大企业通过内部轮岗使新旧岗位性质不同无可比性,避免老板利用员工业绩信息层层加码 [24] - 日本企业年功序列制将工资主要与工龄挂钩而非绩效,员工不必担心层层加码,离职机会成本高 [25]
创金合信基金魏凤春:相持期的并购重组
新浪基金· 2025-05-19 16:22
全球资产表现与市场常态化 - COMEX黄金周下跌4.1% 反映全球避险情绪弱化及和平稳定环境趋势 [1] - 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周上涨7.2% 受益于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缓解及90天关税休战 [1][2] - A股银行与非银板块上涨 受《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机构投资结构优化影响 [1][2] 中美经济影响与信用风险 - 中国2025年4月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2800亿元 为2005年以来同期最低 远低于全年同期7300亿元及市场预期7000亿元 [3] - 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从Aaa至Aa1 主因债务占GDP比重预计从2024年98%升至2035年134%及联邦赤字率从6.4%扩至近9% [4] - 美国信誉损失推高交易成本 包括信息搜寻成本、契约制定成本及监督违约成本 系统性破坏交易成本最小化目标 [5][6] 企业信誉与并购重组趋势 - 企业失信主因主观意图未受惩罚及财务压力客观无奈 需通过制度约束与明确职能边界解决 [7] - 2024年"并购六条"落地推动央国企整合与硬科技并购 新《重组办法》提高财务及交易监管包容度 [8] - 并购重组需平衡组织成本与交易成本 盲目扩张易引发熵增效应及明斯基拐点 导致股债双杀 [9] 投资策略与市场导向 - 价值投资聚焦主业产业链纵向延伸或规模效应横向扩展 新技术与传统资本融合为有效模式 [10] - 战略相持期不确定性较大 通过指数形式参与并购主题投资可降低风险 贝塔收益优于阿尔法收益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