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研究报告》
icon
搜索文档
新就业形态蓬勃兴起,新京报发布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研究报告
新京报· 2025-06-16 14:13
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现状 - 数字经济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兴起,新型灵活就业焕发生机,面临社会保障、职业教育等问题[1] - 报告聚焦数字经济环境下中国新型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新就业形式出现原因、现状、未来趋势及健康发展路径[1] 灵活就业岗位分类与特征 - 采用"数字依存度×技能强度"双维分类模型,将灵活就业划分为九种类型,重点关注五类典型岗位[2] - 五类典型岗位包括:基础技能型-高数字依存度(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专业技能型-中数字依存度(影视后期剪辑师、短视频运营)、专业技能型-高数字依存度(有声书配音员、AI编剧)、战略技能型-中数字依存度(直播运营、互联网营销)、战略技能型-高数字依存度(AI导演、数字内容创作者)[2] - 数字技能类灵活就业让专业人才实现"弹性工作",部分岗位如数字内容创作者数量庞大,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或两极分化特点[3] 灵活就业核心问题 - 存在劳动关系界定模糊、社会保障覆盖不足、技能培训供需错位、职业发展通道窄化等问题[5] - 社保与权益保障方面,非标准劳动关系致使社保适配难、权益易受损[5] - 工作强度与心理压力大,从业者为维持竞争力需时刻在线,经济与心理压力双重叠加[5] - 社会层面存在偏见与社交缺失,缺乏组织归属感和社交圈子,影响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感[5] 政策与行业发展建议 - 宏观政策上需完善社保法律体系,明确劳动关系与社保责任,推行弹性参保和补贴[5] - 构建"低干预、强保障"生态,规范平台运营,强化权益保护[5] - 优化就业服务,纳入国家政策,设专项资金支持技能培训[5] - 行业发展层面建议搭建全周期服务网络,组建联盟并提供职业与心理服务[5] - 统一技能资质认证标准,开发能力模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培训,深化产教融合[5] 灵活就业者培训需求 - 83.76%的受访者希望获得培训支持,培训内容需求中"专业技能提升"居首,"创业指导"次之[7] - 数字内容创作类侧重创意策划与专业技术,数字技能类侧重专业技术能力与创意思维及客户服务能力[7] - 建议用工平台、培训机构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通过系统化职业培训体系提升灵活就业者职业技能[7] - 构建"产业需求导向"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动态调整+产教融合"课程开发机制,由行业牵头发布《新兴职业技能需求白皮书》[8]
从业人数攀升、城市集聚效应明显,新型灵活就业如何良性发展?
新京报· 2025-04-22 21:25
数字经济下的新型灵活就业 - 数字经济下的灵活就业是指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在劳动时间、工作场所、雇佣关系等方面具有高度弹性的就业形式 [4] - 我国灵活就业群体总量约2亿人,相当于每10个城镇就业者中就有4人从事灵活就业 [4] - 新型灵活就业从业人数达8400万,占全国就业人员的约21% [4] 新型灵活就业的规模与趋势 -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占总求职人数的比例稳定在30%以上,即每10个求职者中就有3人选择新型灵活就业岗位 [5] - 按照当前增长趋势推算,到2036年,我国新型灵活就业人群规模有望突破4亿大关 [5] - 新一线城市成为吸纳新型灵活就业的主力军,贡献了全国41.7%的岗位需求 [5][6] 新型灵活就业的岗位类型 - 数字技能类岗位如剪辑师、AI影视导演等,市场需求旺盛(近30%认为需求旺盛),职业发展空间广阔(近半数认为发展空间很大) [7] - 数字内容类岗位如自媒体运营、直播等,职业发展表现良好但市场竞争激烈,近一半人认为市场已饱和 [7] - 平台服务类岗位如网约车、外卖配送等,市场需求最低且职业发展前景有限,超过15%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发展空间 [7] 平台服务类岗位的现状 - 全国外卖骑手总数已突破1300万,网约车服务行业实际从业规模亦可能突破千万 [8] - 平台服务类灵活就业呈现"低门槛、高强度"的典型特征 [8] 数字内容创作类岗位的特点 -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注册创作者账号突破1.8亿,但实现稳定就业的签约职业主播仅有几十万人,转化率不足0.3% [9] - 行业收入呈现"金字塔"结构:塔尖1%的头部创作者月收入可达数十万元,中间20%的腰部创作者月收入几千到一两万元,尾部创作者(占多数)月收入普遍低于2000元 [9] 数字技能类岗位的竞争因素 - 数字技能类灵活就业收入水平差异较大,以视频剪辑为例,简单剪辑几十元一条,复杂项目可达数千甚至上万元 [10] - 中低端技能供给过剩,高端技能供不应求,技能差异化是关键竞争因素 [10] 新型灵活就业的发展建议 - 建议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激励多渠道创业带动就业 [13] - 建议大型互联网平台保障从业者权益、优化工作条件,引领行业标准 [14] -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组织,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改革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