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
icon
搜索文档
玄奘是这位哈佛教授心目中的英雄,探寻文化融合的秘密
第一财经· 2025-09-05 11:44
书籍内容与核心观点 - 新书《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延续作者一贯风格,通过从上古到现今的一系列例子讲述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和原因,认为文化始于借用,不断借用才能使文化蓬勃发展 [1][3] - 相比前作《文字的力量》主要关注文本创作和重要人物对文本的选择,新书更关注文化的转译和融合,展示文化传播的动态过程 [3][6] - 作者在书中采取考古侦探式写法,面对不同研究对象时一步步发现作品的开端、转折和震撼人心的时机 [4] 作者研究与写作方法 - 作者的写作方法通常是提出一个一般性问题,然后进行非常具体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研究汇总形成更大的图景,这是两本书的共同点 [6] - 作者正在撰写关于人工智能和文化的下一本书,风格与前两书相似,但会首先强调技术、对文化存储和获取的兴趣,同时也会谈论对话的历史 [6] - 作者在过去20年里努力让美国学生阅读世界文学,不仅教授美国文学,还教授中国文学和其他形式的文学,并编写了关于世界文学的课本 [7] 人文学科现状与挑战 - 大学校园内的人文学科正在衰落,大学正在关闭或减少相关院系,但在大学之外,人们对人文学科的需求很大,从常年畅销的书籍、对播客和文学节的追捧可见 [6] - 人文学科衰落的部分原因在于不太适应公众的兴趣,视角过于向内,社会对人文学科以及学生所学、所贡献的东西失去了信任 [1][6] - 人文学科需要更多地拥抱科技,对市场、商业以及社会其他领域所看重的事物持更加积极的态度 [6] 阅读习惯与空间营造 - 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大多数人现在主要在电子屏幕上阅读,买实体书减少,买电子书增多,这改变了传统的书籍空间概念 [8] - 打造全民阅读空间需要找到人们在哪里,而不是希望他们去理想中的地方读书,可以借鉴在购物中心等非传统场所开办快闪学校的成功经验 [8] - 书籍创造了特殊的空间,尤其是图书馆和书店,但需要思考电子书阅读空间的需求以及人们如何通过阅读创造自己的空间 [8] 信息传播与知识留存 - 从古至今,每次技术媒体变革发生时都会担心信息过多的问题,现在的信息碎片化情况与历史上并无很大差别,只是越来越多人能够接触信息 [8] - 完整的思想叙述和碎片化的信息从古至今都是同时存在的,以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会引用前人短短的一句话 [8] - 作者坚持写书,喜欢长一点的叙述,而不是把所有表达都变成碎片化的信息 [8] 文化保存与数字技术 - 数字时代保存文化的能力不一定比祖先强,移动硬盘损坏、网站过期会导致数据难以挽回地丢失 [9] - 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不足以应对数字时代文化的损毁问题,需要比技术机构更外围的机构来灌输存储和使用的价值 [10] - 图书馆不仅是存储空间,还创造了一种阅读文化,教育下一代读者关心书籍,只有人才能真正保留他们关心的东西 [10]
《文化的故事》:一次脑洞大开的文明考古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2 22:29
文化演进理论 - 著作提出文化DNA双螺旋结构理论 一极是集体无意识原型密码 另一极是持续文化创新与基因突变 强调文明流动的互动性与叠加性 [2] - 颠覆性解读法国拉斯科岩洞 发现原始人类通过"声音—图像—空间"多维编码构建沉浸式艺术体验 其底层逻辑与当代VR技术相似 可视为早期元宇宙雏形 [3] - 借鉴模因理论绘制文化基因变异图谱 包括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信息压缩革命 青铜时代视觉霸权技术迭代 以及文字书写导致的人类生物进化证据 [3] 数字时代文化现象 - 分析K-pop工业化跨国创作网络 揭示其解构传统文化民族边界的特性 作品成为全球化混杂认同的视觉宣言 [4] - 创造性提出"滑屏文明"概念 指出TikTok算法在信息接收(9∶16画幅复现洞穴视觉) 认知模式(15秒视频与楔形文字神经同构) 文化生产(用户二创即数字巫术)三个维度延续古老文化逻辑 [5] - 提出"误读驱动创新"理论 以佛教术语翻译变异催生禅宗哲学 韩国对"元宇宙"的本土化诠释为例 展示文化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机制 [4] 跨学科研究方法 - 通过光谱分析证实拉斯科岩洞颜料成分与声学特性精确对应 建立史前艺术与现代科技的逻辑关联 [3] - 跨学科骨骼研究发现楔形文字书写者右手尺骨变异 证实文化实践直接参与人类生物进化 打破人文与自然科学界限 [3] - 将良渚玉琮神人兽面纹类比现代品牌Logo 三星堆纵目面具瞳孔设计与视神经刺激关联 体现考古材料与当代技术的对话 [3][6] 学术争议与局限 - 被质疑证据链存在跳跃性 如良渚玉琮与现代品牌类比缺乏中间演化实证 [6] - 批评其隐含文化进化论线性思维 忽视文明崩溃与记忆断裂现象 [6] - 指出西方中心主义残余 对非洲口述传统等非文字文明讨论不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