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文学科
icon
搜索文档
把人文学科当作生活方式(有事说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5 09:21
把人文学科当作生活方式,本质上是选择一种积极自洽的人生态度。它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或文 学家,而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份反思自觉。 没有俗套的共识宣讲,也没有刻板的成长说教,凭借思想的锐度和认知的高度被网友"封神"——9月燕 园里,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的开学致辞引发广泛关注。 这堂富有哲理的"开学第一课"之所以能火出校园圈层,核心在于它精准捕捉了时代语境下的集体困惑: 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人们总在追逐标准答案,却渐渐迷失于选择焦虑与功利浮躁。而程乐松的话语恰 恰提供了一份"向内探寻"的精神坐标——不必急于向外求证"正确",而应先学会做到自洽,与世界的不 确定性共处。这份能安放心灵的确定感,与教育因材施教的理念相吻合,正是人文学科不变的价值内 核。 在数智化浪潮下,理工科以标准化知识体系破解自然与技术奥秘,人工智能持续重构学科边界与人机互 动模式,不少人将"有用"等同于"可量化的实用价值",进而质疑人文学科的存在意义。 但事实上,人文学科的价值从不在"直接变现",而在为个体构建应对人生的精神框架。正如黑塞在《悉 达多》中所讲述的寓言:悉达多放弃婆罗门的优渥生活,历经苦行、经商、迷茫,最终在恒河边顿 ...
玄奘是这位哈佛教授心目中的英雄,探寻文化融合的秘密
第一财经· 2025-09-05 11:44
书籍内容与核心观点 - 新书《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延续作者一贯风格,通过从上古到现今的一系列例子讲述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和原因,认为文化始于借用,不断借用才能使文化蓬勃发展 [1][3] - 相比前作《文字的力量》主要关注文本创作和重要人物对文本的选择,新书更关注文化的转译和融合,展示文化传播的动态过程 [3][6] - 作者在书中采取考古侦探式写法,面对不同研究对象时一步步发现作品的开端、转折和震撼人心的时机 [4] 作者研究与写作方法 - 作者的写作方法通常是提出一个一般性问题,然后进行非常具体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研究汇总形成更大的图景,这是两本书的共同点 [6] - 作者正在撰写关于人工智能和文化的下一本书,风格与前两书相似,但会首先强调技术、对文化存储和获取的兴趣,同时也会谈论对话的历史 [6] - 作者在过去20年里努力让美国学生阅读世界文学,不仅教授美国文学,还教授中国文学和其他形式的文学,并编写了关于世界文学的课本 [7] 人文学科现状与挑战 - 大学校园内的人文学科正在衰落,大学正在关闭或减少相关院系,但在大学之外,人们对人文学科的需求很大,从常年畅销的书籍、对播客和文学节的追捧可见 [6] - 人文学科衰落的部分原因在于不太适应公众的兴趣,视角过于向内,社会对人文学科以及学生所学、所贡献的东西失去了信任 [1][6] - 人文学科需要更多地拥抱科技,对市场、商业以及社会其他领域所看重的事物持更加积极的态度 [6] 阅读习惯与空间营造 - 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大多数人现在主要在电子屏幕上阅读,买实体书减少,买电子书增多,这改变了传统的书籍空间概念 [8] - 打造全民阅读空间需要找到人们在哪里,而不是希望他们去理想中的地方读书,可以借鉴在购物中心等非传统场所开办快闪学校的成功经验 [8] - 书籍创造了特殊的空间,尤其是图书馆和书店,但需要思考电子书阅读空间的需求以及人们如何通过阅读创造自己的空间 [8] 信息传播与知识留存 - 从古至今,每次技术媒体变革发生时都会担心信息过多的问题,现在的信息碎片化情况与历史上并无很大差别,只是越来越多人能够接触信息 [8] - 完整的思想叙述和碎片化的信息从古至今都是同时存在的,以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会引用前人短短的一句话 [8] - 作者坚持写书,喜欢长一点的叙述,而不是把所有表达都变成碎片化的信息 [8] 文化保存与数字技术 - 数字时代保存文化的能力不一定比祖先强,移动硬盘损坏、网站过期会导致数据难以挽回地丢失 [9] - 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不足以应对数字时代文化的损毁问题,需要比技术机构更外围的机构来灌输存储和使用的价值 [10] - 图书馆不仅是存储空间,还创造了一种阅读文化,教育下一代读者关心书籍,只有人才能真正保留他们关心的东西 [10]
对话《优秀的绵羊》作者:精英教育为什么变得更糟糕了 | Edu指南专访
36氪· 2025-05-26 08:33
精英教育危机 - 顶尖高校培养的学生聪明但缺乏灵魂,表现为满足外界期望却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害怕失败不敢冒险 [5] - 美国精英大学录取率持续下降,从10年前的7%-8%降至目前的4%,竞争加剧反映系统恶化 [6] - 教育系统未给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导致其难以形成内在自我认同,成为"优秀的绵羊" [18] 社交媒体影响 - 社交媒体加剧心理健康问题,2012-2013年iPhone前置摄像头普及后,孤独焦虑等指标出现明显拐点 [7] - 即时可见的评判机制(如点赞数)强化外部标准,阻碍内在自我发展 [8] - 青少年平均每日独处时间不足1小时,手机依赖程度类似成瘾行为 [11] 人文学科价值 - 人文学科通过文学哲学等探究人类本质,是发展灵魂与寻找生活意义的核心途径 [26] - AI时代STEM技能可能被淘汰,而人文学科培养的情感交流创造力等"软技能"将增值 [24][25] - 功利主义教育观导致人文学科边缘化,加剧社会无意义感与脱节危机 [22][23] 个体应对路径 - 青少年需非结构化闲暇时间探索兴趣,而非仅为简历积累活动 [9][10] - 允许试错与消化痛苦是成长关键,当前教育系统追求完美压制此过程 [19][20] - 满足感源于内在生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需放弃部分世俗成功标准 [16][21]
苏大教授王尧:文科最大的危机是阐释世界的能力弱化
央视网· 2025-05-19 10:42
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的变革 - 2025年被视为中国大学战略转型的关键年份,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度赋能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1][2] - 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聚焦"人文学科与文化强国建设",探讨AI时代人文学科的使命与责任[3] 人文学科面临的危机 - 人文学科最大危机在于阐释世界能力弱化,未达到"丧失"但需警惕恶化趋势[4] - 人文知识分子在公共议题中缺席失语,导致其公共身份弱化与应对现实剧变能力下降[4][7] - 学科困境包括:历史与现实问题重叠、AI冲击博雅教育体系、伪知识泛滥、人文精神缺失[5][7] AI对学科的冲击与应对 - ChatGPT等AI技术引发人文学者对创造性写作被替代的焦虑,但实质推动学科边界拓展[7] - 科学主义知识生产自动化冲击传统人文学科,学科建制化加剧理工化管理倾向[7] - 需明确AI工具属性,构建多元研究图谱,关注学术伦理尺度[9] 人文学科重建路径 - 强化人文学者世界观与方法论,建立学科与世界的深刻联系[8] - 通过"复魅"世界观对抗格式化生活,防止新文科工具化[8] - 在传统学科联系中发展新文科,非断裂式重建[8]
未来10年,文科会越来越重要|专访《优秀的绵羊》作者德雷谢维奇
36氪· 2025-05-17 17:13
精英教育体系问题 - 精英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绵羊",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且充满焦虑 [4][6] - 2025年《优秀的绵羊》再版指出,学生加速涌入金融、咨询、法律、医学、科技行业,但面临精神健康危机 [6] - 文凭贬值现象严重,1991-2022年美国学士学位数量增长84%,硕士学位暴涨157% [8] 学科选择与就业趋势 - 美国人文科毕业生占比跌破3%,职业教育类专业(如商科)占比超50%,商科学术严谨性不足 [11] - 顶尖院校毕业生扎堆科技等热门领域导致就业市场饱和,差异化路径更安全 [11] - 交叉学科对STEM和人文科均有价值,人文科提供的"软技能"可防止被AI替代 [22] 人文科价值与挑战 - 美国高校开始取消外语、艺术等科系,未来可能波及哲学、本国语言研究 [18] - AI难以取代人类创造力与情感联结能力,人文艺术学科将更重要 [20] - 70%美国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但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可迁移能力 [28][29] 教育体系改革建议 - 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下滑,需系统性改革激励机制 [29] - 学生应主动发掘优质课程资源,"选老师而非选课程" [30] - 博雅教育核心是培养创造知识的能力,涵盖人文、社科及基础自然科学 [33] 职业与自我实现 - 定义人生意义需探索内在价值,而非依赖外部奖赏(薪资/头衔) [11][13] - 工作数年后重新规划职业是常见现象,美国年轻人多在25-30岁读研 [34] - 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应追随热忱领域,警惕焦虑疲惫的学习体验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