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
搜索文档
艺术舞台盛宴含金量含新量再提升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跻身世界一流节展 首演驻演汇演 中外艺术精品荟萃金秋上海
解放日报· 2025-10-15 09:48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概况 - 活动于10月17日开幕,包含500余项1200余场演出展览活动 [1] - 55台主板演出中,境外项目占比近六成,在沪首演比例近九成 [1] - 活动加速构筑世界级艺术平台,从演出质量、首演占比、名团参与等方面跻身世界一流节展行列 [1] 陕西人艺上海驻演活动 -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于10月17日至11月5日携五部现实主义题材精品剧目集中亮相上海 [1][2] - 五部剧目为《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册》及2025年最新创作剧目《星空与半棵树》 [2][3] - 话剧《主角》在上音歌剧院拉开驻演大幕,剧院搭建沉浸式观演动线 [2] - 《白鹿原》剧组代表冯子夏表示,仅2025年已参与该剧37场巡演 [2]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 - 活动汇聚7台14场舞台精品展演,并包含广东美术百年大展、非遗展示、国际演艺交易等多元内容 [3] - 展演剧目《双绣缘》由上海昆曲名家梁谷音与广东粤剧名家欧凯明同台演绎 [3] - 香港实验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带来粤语版实验戏剧《唔讲得》 [5] 国际名家名团参与情况 - "巴伐利亚回响——2025上海大剧院歌剧节"让国内观众见识顶级歌剧演出,被称上海演出史里程碑 [6] - 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演绎"马勒全集",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将携《海盗》亮相,演出票早早售罄 [6][7] - 提奥多·库伦奇斯执棒音乐永恒乐团上演"无词版"《尼伯龙根的指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邵宾纳剧院等名家名团亦参与演出 [7] 艺术节对原创艺术的孵化与支持 - 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舞蹈剧场《春之祭》上演,编导程龙打磨该作品十多年 [10] - 两部《春之祭》同时上演,折射艺术节作为孵化平台积极赋能原创艺术生态良性循环 [10] - 中外合作新作《禾戏剧·大师之夜》集结三部国际当代舞巅峰之作,四位国际编舞大师首度携手中国优秀青年舞者,历经三个月打磨 [11] - 中国国家话剧院复排《死无葬身之地》,新疆推出舞剧《龟兹》,上海民族乐团推出《诗的中国》等,展示守正创新的姿态 [11]
“扶青计划”今年迎多个“首次”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逐渐构建完整艺术成长闭环
解放日报· 2025-10-10 10:05
项目规模与构成 - 2025年计划推出8部委约作品、1部特别推荐作品及31个邀约项目 [1] - 首次迎来全外籍主创团队并诞生首个完全由国外青年艺术家申报入选的项目《乌库帕查:来自非洲安第斯的呼唤·放克律动》 [1][3] - 继续推出“扶青计划·一带一路”特别展演,旨在挖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通的文化元素 [4] 创新与融合趋势 - 首次设立融合类别的作品申报,鼓励青年艺术家打破领域壁垒,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探索 [1] - 舞蹈作品《春之祭》以多元科技手段和前沿舞台特效,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 [1] - 实验环境戏剧《山海浮生|八荒祭2.0》深度嫁接国际化科技语言与中国人文精神,借助机械臂装置、生物传感技术构建虚实交织的东方宇宙图景 [1] 作品形式与内容多样性 - 多感官剧场作品《风之痕》将剧场转化为“记忆实验室”,重新定义“观看”的维度 [2] - 电子音乐剧场《星潮胜览》融合印尼甘美兰音乐元素,构建跨领域对话的“发声器” [2] - 委约作品包括实验川剧《芙蓉大饭店》、音乐剧《消灭多余的我》以及灵感来源于刘慈欣《三体》的未来音乐会等 [3] 支持体系与生态建设 - 首次增设大师辅导环节,启动“一对一”孵化培育机制,扶持模式从“广度覆盖”向“深度精耕”迈进 [1][4] - 新一届艺术委员会由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艺术领军人物组成,包括柏林剧团艺术总监奥利弗·里斯、作曲家和指挥家谭盾等 [4] - 已构建起从创意孵化、资金资源扶持、专业创作指导,到作品首演、国内外交流推广的完整艺术成长闭环 [4]
金秋十月申城“艺术黄金档” 史诗交响合唱演绎精彩前奏 一张票根为“每年初秋的期待”添惊喜
解放日报· 2025-10-06 10:16
活动概况 -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上海展览中心户外喷水池广场奏响前奏,上演大型户外交响合唱音乐会《布兰诗歌》,吸引2000多位观众参与[1] - 艺术节虽未正式开幕,但已“未演先热”,其正式举办时间为10月17日至11月27日,当前金秋十月已形成“艺术黄金档”氛围[3] 演出内容与阵容 - 《布兰诗歌》音乐会由指挥家许忠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唱团及艺术节节日乐团联合演出,作品为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改编的20世纪经典[2] - “巴伐利亚回响——2025上海大剧院歌剧节”作为艺术节重磅演出,于10月1日至6日驻场,由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三百余人阵容演绎瓦格纳、威尔第作品[3] - 后续将有多场重磅演出,包括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5天内演绎中国唯一一站的“马勒全集”,以及洛伦茨与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合奏团音乐会等国内外艺术力作[3] 市场反响与参与度 - 《布兰诗歌》作为“艺术天空”板块活动,预约开启后半小时内即被约满,显示极高市场需求[2] - 有乐迷连续三年在上海展览中心欣赏户外交响盛宴,表明该活动已形成稳定的观众期待和品牌效应[2] - 来自江西、山西等地的外地观众专程为观演赴沪,甚至有乐迷选择“驻场申城”跟随观演日程,显示艺术节对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2][3] 商业模式与跨界联动 - 艺术节与上海旅游节强强联手,通过“双节联动、双轮驱动”效应破圈,推出“艺术+”与“票根+”的创新融合模式[2] - 电子预约票根可享受在静安区“吃饭、喝奶茶”等消费折扣,实现“一票逛吃静安”的多重福利,使票根成为串联城市生活的钥匙[2] - 艺术节连续第三年在上海展览中心打造户外音乐会,践行“没有围墙的剧院”理念,将城市背景作为舞台置景[2] 未来节目安排 - 艺术节后续节目丰富,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参演剧目如香港进念·二十面体话剧《唔讲得》、广州芭蕾舞剧院舞剧《家园》等[3] - 艺术节设立南浔分会场,古镇舞台将迎来艺术点缀,进一步扩展活动的地域影响力[3]
杨丽萍:冬天过去就会是春天
凤凰网财经· 2025-08-25 21:13
艺术生涯与创作理念 - 1986年以《雀之灵》成名 被誉为"孔雀公主" [1] - 艺术生涯经历"一万次"蜕变 强调创作源于喜好而非挑战 [3] - 1971年13岁考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 1980年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5] - 经历七年沉寂期 自我定义为"蛰伏"而非彷徨 [5] - 28岁创作《雀之灵》获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和表演第一名 [7] 艺术哲学与表现手法 - 主张"跳舞不需要翻译" 视舞蹈为身体语言 [8] - 《春之祭》融合自然 信仰与女性精神的东方哲学表达 [8] - 追求内心秩序而非形式堆砌 强调诚心诚意的艺术感知 [10] - 对细节极致苛求 包括光线 音乐收束及演员微表情控制 [10] - 从独舞演员转型为群舞编织者 主动选择适合的艺术表达方式 [12] 时代适应与技术变革 - 积极拥抱短视频时代 创作"十二生肖"系列艺术短片 [13] - 将短视频作为与观众重新连接的通道 使舞蹈融入当代语境 [13] - 对人工智能崛起持接纳态度 不忧虑被替代 [15] - 相信任何时代都需要艺术家 人类舞蹈源于生命本能 [15] - 在时代洪流中保持艺术初心 找到自身节奏 [15] 品牌合作与节目价值 - 凤凰网与舍得酒业联合出品《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 [1] - 节目通过杨丽萍案例诠释"舍得"理念:舍去浮华 沉潜岁月 获得创造力 [17] - 舍得酒业以时光沉淀老酒品质 强化品牌与智慧价值的关联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