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独立队之歌》
搜索文档
烽火中的铿锵之音
海南日报· 2025-10-13 09:12
歌曲历史与演变 - 歌曲《琼崖独立队之歌》在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中演出 [9] - 该歌曲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抗日武装力量,该队伍与日本侵略者苦战6年多 [9] - 歌曲最早被收录于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歌曲选集》第四集第176页,当时标注“原作:佚名” [10][11] - 2005年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歌曲集》再次收录此歌,但仍标注“原作:佚名” [11] - 2008年有文章指出歌曲曲调源自英国民歌《一试再试》,民国初年曾被填词作为学堂乐歌,后改为工农革命歌曲 [11] - 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在《抗战歌选(1931—1945)》中收录时,将“原作:佚名”改为“佚名词”,并明确原歌创作于1943年 [12] - 歌曲原作为《谁是琼崖救护者》,两者曲谱基本相似,歌词部分相同 [12] 创作背景与作者考证 - 1943年是海南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日军实行“三光扫荡”政策,中共琼崖特委在冯白驹领导下组织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 [12] - 《谁是琼崖救护者》原词作者署名为“平崇义”,原词通俗生动地描述了中共琼崖特委是海南抗战的中流砥柱 [13] - “平崇义”为琼崖特委文艺宣传干部,也是《独立队之歌》《全琼总动员》的作者 [13] - 不同文献对词作者记载不同,有“平崇义”和“正义”两种说法,推测为化名或笔名 [14] - 有史料提到1941年从香港派往琼崖的文化工作者中有一人名为“严崇义”,其身份和时间点与“平崇义”高度吻合,可能是原词作者 [14] -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音乐工作者到海南搜集红色歌曲,1954年深入9个县挖掘,搜集民歌170首,民间器乐曲129首,其中红色歌曲约占四分之一 [15] - 海南军区文工团创作组组长杨永在《谁是琼崖救护者》基础上补充润色歌词,并改歌名为《琼崖独立队之歌》,由克翔、战勇重新编曲 [15] 歌曲特点与传播 - 原曲《谁是琼崖救护者》曲调辨识度高,歌词简明扼要、易识易记,在文化落后、80%以上居民为文盲的琼崖仍能广泛传唱 [16] - 革命战争年代许多歌曲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用熟悉曲调填入新词以快速流传 [12] - 《全琼总动员》采用陕北民歌曲调,抗战时期广泛流传于琼崖抗日根据地,鼓舞了许多人参军 [13] - 改编后的《琼崖独立队之歌》由原来单薄的曲调经重新编排变得丰富,成为2025年晚会演出版本 [15]
多种舞台艺术汇聚史诗气质
北京晚报· 2025-09-04 15:09
晚会核心特点 - 突出剧的特点 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情境戏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呈现史诗气质 [1] - 以倒计时开篇 包含5个篇章:怒吼吧黄河 红星照耀中国 不可战胜的力量 共同的黎明 正义永恒 [1] - 总时长约90分钟 [1] - 起用80后90后为主的主创团队 00后演员占比超过50% [1] 音乐创作特色 - 经典与新作比例约为7:3 [3] - 包含《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东方红》《高楼万丈平地起》等经典曲目 [3] - 包含《八路军军歌》《琼崖独立队之歌》《游击队歌》《地道战》等抗战歌曲 [3] - 以新作《势不可挡》《命运与共》作为落幕曲目 [3] - 音乐表达多元层次丰富 糅合对白台词动效等元素 [3] 文学创作特点 - 聚焦人物群像和普通人塑造 [5] - 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讲述刘老庄连82人全部牺牲的事迹 [5] - 采用高度提炼的母亲形象展开叙事 [5] - 现场600名战士参与演出 营造强烈情感冲击 [5] 视觉特效设计 - 使用6条可移动冰屏 4个左右移动轨道平台 4个360度旋转自由移动小平台 [6] - 舞台呈阶梯状向观众铺展 形成视觉纵深感 [6] - 通过投影技术呈现干涸大地和炮火撕裂效果 [6] - 利用移动平台创造南京大屠杀万人坑场景 [6] 表演艺术特色 - 舞蹈《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 讲述战火中失散少年兄妹故事 [7] - 创作团队观看大量南京大屠杀影视资料 追求情感真实表达 [7] - 采用与历史对话的讲述方式 舞台技术作为叙事手段 [6]